叔莫于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只有罗芸,走到贾梗身边问了一句:“贾梗,你刚刚弹过的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贾梗缓缓睁眼,扭头侧上方,却被一道峰峦挡住了视线,好吧,这妮子似乎比周晓白发育的更好些,我不看了行吧。
他垂下头来,说道:“我不能说出它的名字,且称之为无名吧。”
贾梗不想说出这首钢琴曲叫做《出埃及记》,是不想也能为它的宗教背景以及牵扯到的一些历史事件干扰到赵刚的感悟。
虽然这首曲子早在19世纪就有了,而且以这首曲子作为主题曲的电影也在1960年在美国上映了。但只要赵刚和冯楠不知道就行。
他希望赵刚能够感悟出他感悟的真理——只有为了活才可以死,绝不能为了死去死!
他想了想,对仍然站在身边的罗芸说:“你去问问冯姨,她喜欢听什么,我可以为她演奏一曲,告诉她,这世界上的任何曲目我都会弹,不用考虑我会不会。”
罗芸应声去了,贾梗就弹起了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这首曲子从难度上来说,就是小儿科里的小儿科。
可是这边周晓白却激动坏了,她一直不敢跟老寿星抢风头,正不知道该如何提醒贾梗为她弹奏呢,结果人贾梗已经弹上了。这让她已经萌发却尚不自知的情愫又悄然生长了一截。
于是她开始闭上眼睛欣赏,欣赏这首在她家的电唱机里再也听不到的《六月船歌》。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比较爱听她们曾经听过的、且一直喜欢听的老曲子,既能满足怀旧的精神需要,又能与熟悉的曲调产生共鸣。
当然,像贾梗这样的,一出手就是王炸的,绝对是例外中的例外,因为不论是《白桦林》还是《出埃及记》,哪怕是第一次听,那也是开口跪。
六月船歌弹完,贾梗接着就弹柴可夫斯基的《夜曲》,估计周晓白爱听的都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因为她爸爸烧掉的唱片就只有柴可夫斯基的。
相比于《出埃及记》的激荡澎湃,《夜曲》倒是显得静谧得多,比较治愈的感觉。此时演奏出来,倒是暗合文武之道。
罗芸回来了,送来了冯楠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觉得我适合听什么,就给我演奏什么,谢谢!
贾梗手指不停,眼睛在纸条上扫过,便扭过头,朝着冯楠眨眼示意,表示如你所愿。
罗芸盯着贾梗的手指看了许久,由于《夜曲》的指法并不繁杂,节奏也比较舒缓,所以她看得很清楚。
她发现贾梗的手指并不是触点下按的,而是伸进黑色琴键的间隙,垂直于钢琴的方向往回抹,她觉得很不可思议,原来钢琴是这样弹的,这与她想象中的弹琴截然不同。
于是等到《夜曲》终了,她就问了一句:“贾梗,你能教我弹钢琴吗?”
贾梗摇摇头,“不行,太晚了。”
罗芸怔住,不知道贾梗说的是今夜太晚了,还是自己这个年龄已经过了学琴的最佳时期。刚想问时,琴声又响了起来。
这一次,贾梗很不情愿地给冯楠选了一曲《水边的阿狄丽娜》。
虽然这首曲子很经典,也广泛地得到了钢琴曲乐迷们的认可和推崇,但是贾梗始终认为,这是一首诱惑他人的曲子。
这曲子颇具魔力,能引诱听者不知不觉地陷入到追求完美的渴望。
比如追求完美的居住条件,追求完美的生活质量,追求完美的爱情,以及完美的另一半。
可是这世界上有完美吗?即使有,也都是一闪即逝的。
对于人类的本性来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你追求完美一生一世却苦不可得,你会怎样?
当然,现在这首钢琴曲给冯楠带来的感受必定是愉悦的,她会如同这世上的大部分听众一样,在这首曲子中获得至少是听觉上的享受。
罗芸嘟着嘴回去了,回到了座位上,看见周晓白和冯楠甚至赵刚都沉迷在这首乐曲的音符里,她有些无语。她不想做陶醉的听众,她想做演奏的那个人。
她觉得那样她就可以控制别人的喜怒哀乐了,那难道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可惜贾梗拒绝了她,这个臭贾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