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门门主左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就在革命军南方军与清军双方僵持不下、难分胜负之际,东捻军在赖文光和任化邦这两位杰出将领的率领之下,如疾风骤雨般一路辗转奔袭,最终抵达了武昌以及荆州一带。
且说这支东捻军,他们神出鬼没、行踪飘忽不定。先是于罗家集成功击溃了新湘军的得力大将郭松林所部,紧接着又以雷霆之势迅速歼灭了沈红宾所率之部。此后更是与彭梳橘所部狭路相逢,并与之鏖战良久,最终竟能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然而,经过如此一连串激烈的连续作战之后,这支东捻军的士气已然大不如前,变得极为低落。但即便如此,摆在他们面前的形势依旧万分危急——若不能成功突围而出,那么等待着他们的必将是曾国荃统领的新湘军和李红章麾下那支威名赫赫的淮军的重重围困。
果不其然,距离罗家集之战仅仅过去了短短十日之后,时间来到了二月初,东捻军与清军之间再度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恶战。此次向东捻军发起进攻的乃是淮军中的张树珊所部。
当东捻军那剽悍凶猛的马队如潮水一般汹涌袭来时,张树珊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将自己所统率的部队迅速划分为三个小队,彼此相互策应、紧密配合,全力抵御东捻军的凌厉攻势。一时间,喊杀声、金铁交鸣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双方士卒皆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战况之惨烈实乃惊心动魄!
这场激战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终于,在经过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拉锯战后,东捻军的马队由于久攻不下,且自身伤亡惨重,开始逐渐向后撤退。
就在这时,只见那东捻军的步队如汹涌潮水一般,向着淮军阵地猛扑过来。
刹那间,喊杀声、兵器相交声响彻云霄。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敌人,张树珊临危不乱,他站在高处冷静地指挥着所部淮军严阵以待。
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异常的鏖战。刀光剑影之中,淮军士兵们个个奋勇当先,与东捻军拼死厮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这场激战持续了许久之后,淮军终于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术,再次成功地将东捻军的步队击退。
此刻,太阳已渐渐西沉,天边泛起一抹淡淡的晚霞,夜幕即将降临。
战场上弥漫着硝烟的味道,不少淮军将领望着逐渐黯淡下来的天色,纷纷建议此时应当暂且休整部队,让士兵们得到充分休息,养精蓄锐之后再去追杀东捻军。毕竟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大家都已疲惫不堪。
然而,一心想要尽快取胜的张树珊却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他目光坚定地看着远方,大声说道:“如今敌军刚刚败退,正是我们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若是等到明日,恐怕就会错失良机!”说罢,他毫不犹豫地率领着淮军,趁着朦胧的夜色,朝着东捻军撤退的方向疾驰而去。
一路上,淮军将士们马不停蹄地追赶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体力都在急剧消耗。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坚持前行。可是,追了很长一段时间,淮军始终没有看到东捻军的丝毫踪迹。
正当张树珊准备率领他那支英勇无畏的部队踏上归途之时,突然间,四周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的喊杀之声!仿佛是从四面八方同时涌来一般,令人猝不及防。紧接着,只见一群群如疾风骤雨般疾驰而来的捻军马队,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迅速地朝着张树珊所部猛扑过去,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们紧紧地包围在了中间。
此时此刻,张树珊心中猛然一惊,他瞬间意识到自己已然陷入了敌人精心布置的埋伏之中。情况危急万分,但他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当机立断,连忙指挥着部下们急速撤退,试图冲破敌人的包围圈。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们,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就在这时,东捻军看准时机,毫不犹豫地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猛烈无比的攻击。他们挥舞着锋利的兵刃,呼喊着震天动地的口号,气势如虹,锐不可当。
面对如此凶猛凌厉的攻势,张树珊所部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抵挡东捻军排山倒海般的强大力量。
最终,这支曾经威风凛凛的淮军队伍在东捻军的狂轰滥炸之下土崩瓦解,被彻底击溃。
而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的张树珊将军也不幸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惨遭斩杀,为国捐躯。
从 1 月 11 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初这段时间里,东捻军犹如一阵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
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他们仅花费了短短半个多月的时光,便接二连三地给予湘军郭松林部与淮军张树珊部以沉重打击。
这一系列激战堪称惨烈至极,东捻军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猛和智谋。
在激烈的交锋中,湘军郭松林部遭受重创,其首领郭松林更是身负重伤;而淮军张树珊部则遭遇更为惨痛的命运,张树珊不幸命丧沙场。
这般辉煌耀眼的战绩,即便是昔日强大无比的太平军也曾鲜少能够企及。
消息一经传出,瞬间令整个战场为之震动,东捻军的威名如雷贯耳,声威远播。
就在此时,远在西北战场上的西捻军同样捷报频传。
他们一路高歌猛进,势不可挡,接连击溃了乔松年和卜达所率领的军队。
此前,乔松年和卜达二人原本在河津一带已被赫连城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然而,他们并未就此罢休,而是迅速重整旗鼓,并联合晋省的团练以及驻守当地的营兵。
不仅如此,还得到了新支援而来的新湘军萧德扬所统率的一万五千名精锐兵马。
经过一番整合,这支联军汇聚成一支规模庞大的四万之众,其目的不言而喻,正是要抵御来自西北的各路起义军势力,特别是实力强劲的马岱一军。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西捻军竟然出人意料地选择直接挥师北上,完全打乱了敌军的战略部署。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最关键因素,无疑是那腐朽无能的清廷以及那位刚上任不久却胡乱发号施令的秦省巡抚乔松年。
由于他们的昏庸指挥,使得原本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瞬间土崩瓦解。
当时的清廷心急如焚,一心想要迅速取得胜利,完全没有考虑到奋战在前线的湘军所面临的艰难困境。
他们接二连三地向乔松年下达催促进攻的指令,仿佛战争的胜负只取决于速度而非策略与实际情况。
乔松年接到这些命令之后,自己也是倍感压力,但他只能无奈地将这份压力传递给下属卜达。
于是乎,卜达便陷入了一种极度痛苦且绝望的状态——他明明清楚这场战斗胜算渺茫,甚至可能一败涂地,但军令如山,他根本无从违抗,只得硬着头皮出战。
就这样,在诸多棘手问题的交织影响之下,由湘军和晋省团练拼凑而成的这支部队,其命运已经岌岌可危。
即便没有强大的西捻军前来主动攻击,内部的混乱、士气低落以及各种矛盾都足以让这支部队分崩离析、自行溃散。
毫无疑问,这场战役的结局从一开始似乎就已注定。
时间来到了二月初,晋省的湘军终于还是与来势汹汹的西捻军在侯马一带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