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70章 回归俄日之战【2 / 2】

文抄列文虎克一号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是的,总督阁下似乎对我颇为赏识。”

莱托福尔贝克上尉挠了挠头,露出一抹笑容。

在原本的历史中,莱托福尔贝克确实在德属西南非洲待了很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特罗塔的失策导致赫雷罗人叛乱后,纳马族也举起了反旗。

在与纳马族的战斗中,莱托福尔贝克甚至伤了眼睛。然而在这个世界里,他并未受伤,反而积极与亨德里克·维特布伊等纳马族人交流,学习他们的生存方式。

或许正是这种交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使得“非洲之狮”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在这个世界中成为了一个比原历史更厉害的人物。

反观在一战时期与兴登堡齐名的军人卢登道夫,现在却放松警惕,醉得不省人事,瘫倒在宴会角落。

真令人担心他会比原历史中更无用。

“无论如何,像莱托福尔贝克这样的人物,只活跃在非洲这样的次要战场上,简直是对人才的浪费。”

非洲士兵们的情况也是如此。

随着大战爆发,德国包括德属西南非洲在内的殖民地势必会动员一切可用兵力,因此征召黑人部队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他们的战场不一定非得像原历史那样局限于非洲。

法国将从塞内加尔等地征召的黑人士兵派往西线,英国则以自治承诺吸引印度人自愿奔赴前线。

当然,法国只把非洲士兵当作炮灰,英国更是在战争结束后翻脸不认账。

“英国这种虚伪的国家,还通过《罗拉特法》进一步巩固了对印度的统治。”

这导致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热潮高涨,甘地等领导的抗争愈演愈烈,而英国也对独立运动展开了更加严酷的镇压。

实际上,一战与二战之间的战间期,英国对印度的镇压达到了巅峰。

但无论如何,汉斯都不会像英国那样,对为德国而战的非洲人做出无耻之举。

“男爵阁下,您在这里啊。”

“洛伊特温总督。”

“恭喜您取得胜利。”

“我能做的也不多,指挥全靠总督你了。”

“如果不是因为男爵阁下的存在,我们恐怕无法如此迅速、顺利地平息赫雷罗人的叛乱。此外,外媒也在称赞德国的宽容,这可都多亏了您。”

随着德国声誉的提升,对利奥波德二世及比利时的谴责愈加激烈。

汉斯对此毫无愧疚之情。

他们就该受到更多的批评。

“那么,您要回德国了吗?”

“是啊,听说俄日战争的局势愈发有趣,本国也催促我尽快回去。”

“真是遗憾。不过,能认识您这样的朋友,实在是荣幸。”

“我也是,鲁登道夫还会留在这几个月,后续事务就拜托总督您了。”

“交给我吧。”

和洛伊特温总督笑着握手后,汉斯将目光投向远方那片战火纷飞的东方。

顺便一提,鲁登道夫还不知道他将在南西非多留几个月的事实。

轰!轰隆隆!!

“冲锋!冲啊啊啊啊啊!!!”

与此同时,尽管春天已过,炎热的夏天来临,但鸭绿江畔仍然响彻着撕裂耳膜的炮声,伴随着血腥味的战斗依旧在持续。

哒哒哒哒哒哒哒——!!

“啊,啊啊啊!”

“在那里干什么呢,野比一等兵!别停下,继续向前冲!”

“武上士,可、可是”

“身为光荣皇军的一员,居然像个懦夫一样!难道你忘了你的命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天皇陛下和大日本帝国的?!如果不想死在我手上,就赶紧站起来,冲向那些俄罗斯佬的战壕!”

然而,日本士兵被俄罗斯军队密集的机关枪火力吓得不敢轻易向前。

军官和士官手持手枪,对着躲在战壕里蜷缩的士兵大声咆哮,但却无法抹去士兵眼中因死亡而生的那种原始恐惧。

看看四周那些还未被清理的腐烂尸体吧。

俄罗斯军的机关枪扫射下,死去的战友究竟有多少,他们早已放弃去计算了。

为了突破俄罗斯的防线,日本军队从本土运来了所有能找到的火炮,并不断向前线投入士兵,但依然一无所获。

俄罗斯的防线,简直坚不可摧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

即便冒着炮火好不容易接近战壕,也还是一样的结局。

为了抵挡不断飞来的子弹,士兵们手持粗制的铁盾,无论炮弹是否会落向己方,日军的火炮也依然不间断地轰鸣。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曾几次成功突入俄罗斯的战壕。

但每当这时,俄罗斯军便用霰弹枪,以及被日军称作“水管枪”的凶恶新式武器迎击他们。

每次遭遇,日军士兵都陷入绝望,诅咒将他们送入这场毫无意义死亡的指挥部。

“我们完了,完蛋了!”

“呵呵那就是通向地狱的门户,活着的人根本不可能穿越那里。”

“我受够了!想让我们冲进俄军的战壕,那你们这些人先带头冲啊!”

最终,面对接连不断的攻击,依然无法突破鸭绿江防线,日本军队的士气一天比一天低落。

甚至,一些士兵因愤怒而发生了抗命事件,他们知道这些攻击毫无意义,却依旧被指挥官们一再推向俄罗斯军队的炮口。

“阻止俄罗斯帝国吞并亚洲,恢复东亚的自主与和平”这一宣传早已变得毫无意义。

如今,日本士兵们对“大日本帝国的荣耀”与“天皇陛下的骄傲”毫无兴趣,只是在向神佛祈祷能活下去。

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能从这个名为“鸭绿江”的三途川活着回去,回到家乡,与等待自己的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