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26章 情系宣纸,贺寿恩师【1 / 2】

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洪武年间,大明朝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朱棣和徐妙云,这对心怀壮志的夫妻,将目光投向了造纸技术的改进。

当时,纸张在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传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现有的造纸技术存在诸多不足,纸张价格高昂且质量难以令人满意。朱棣和徐妙云深知改进造纸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毅然决定携手攻克这一难题。

一日,在书房中,朱棣皱着眉头,神色凝重地对徐妙云说道:“妙云,这造纸之事,关乎民生与文化,吾等定要做出改变。”徐妙云微微颔首,目光坚定,回应道:“夫君,妾身明白,定当全力以赴。”

在制作工坊里,朱棣看着一堆原料,疑惑地说道:“妙云,这制纸原料众多,该如何抉择?”徐妙云走上前,拿起几种原料仔细观察,思索片刻后说道:“夫君,妾身觉得这特定的草木纤维甚好,价格相对低廉,且质地适合,就如那深藏在山中的璞玉,只需精心雕琢,必能大放异彩。”朱棣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说道:“妙云所言极是,那这原料又该如何处理?”徐妙云微笑着说:“夫君,不妨先将其沤制,沤制时间需控制在约七天左右,去除杂质,再精心蒸煮,蒸煮时温度需保持在八十度上下,持续约三个时辰,使纤维分离得更为均匀细腻。”

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辛的制纸过程。首先,把选好的草木纤维原料放入大缸中进行沤制,朱棣和徐妙云亲自监督,他们如同守护幼苗的园丁,认真而专注;时不时查看原料的变化,他们似侦察敌情的哨兵,敏锐而细致。徐妙云神情专注,轻声说道:“夫君,这沤制时间需把握得当,短了杂质去除不净,长了又会影响纤维质量,这就如同烹饪一道佳肴,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朱棣点头称是。

沤制完成后,便是蒸煮环节。朱棣指挥着工匠们控制火候,徐妙云则在一旁仔细观察纤维的分离情况,提醒道:“夫君,火不可过急,否则纤维易受损,这就像呵护幼苗,需温柔以待;这就像雕琢美玉,需小心翼翼;这就像烹制美食,需精准把握。蒸煮时,每半个时辰要查看一次,确保温度稳定在八十度左右。”蒸煮后的纤维变得柔软且均匀。

接着是制浆,朱棣挽起衣袖,和工匠们一起搅拌,汗水湿透了他的额头,搅拌次数不少于五百次,那用力的模样仿佛在搅动着一池希望的春水;那坚定的神情仿佛在开拓着一片光明的未来;那豪迈的气势仿佛在书写着一段传奇的篇章。徐妙云拿着巾帕,为朱棣擦拭汗水,眼中满是心疼与鼓励。

抄纸时,朱棣和徐妙云一同调整抄纸帘的密度和倾斜角度,抄纸帘的网格密度需达到每平方厘米约二十个,徐妙云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朱棣在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出现差错,此时的他们就像雕琢美玉的工匠,力求完美;就像绘制宏图的画师,精心布局;就像搭建大厦的工匠,一丝不苟。

最后是干燥,他们采用自然风干与适度烘烤相结合的方式。自然风干时间约为两天,烘烤温度控制在五十度左右,时长约一个时辰。朱棣时刻关注着温度,徐妙云则用手轻轻触摸纸张,判断干燥程度,那谨慎的样子仿佛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守护一份传世经典;那小心的姿态仿佛在呵护一颗璀璨明珠。

有一次试验失败后,徐妙云满脸失落,咬着嘴唇,朱棣则轻轻握住她的手,安慰道:“莫要灰心,妙云,失败乃成功之母。”徐妙云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希望,说道:“嗯,夫君,我们继续。”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但始终坚持不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制作出了廉价且质量上乘的宣纸。当看到第一张完美的宣纸时,朱棣和徐妙云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喜悦与自豪。

宣纸制作完成,朱棣和徐妙云满心欢喜地捧着一部分宣纸,兴冲冲地就往皇宫赶。

到了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跟前,朱棣赶忙呈上宣纸,兴奋地说道:“父皇、母后、皇兄,这次我们弄出来的新型宣纸,跟以往的可大不一样。这宣纸选用的是精心甄选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树皮的纤维纤细如丝且坚韧异常,沙田稻草则柔软绵密又饱含弹性,二者天衣无缝地融合,堪称绝配。这宣纸厚度才约 01 毫米,薄得跟蝉翼似的,可却结实耐用得很。”

徐妙云也跟着补充说:“可不是嘛,陛下、娘娘、太子殿下。正因为这独具匠心的原材料组合,这宣纸的吸水性出奇地强,每平方米能吸纳约 150 克的水分呢。书写的时候,墨汁能瞬间渗透,却丝毫不会洇散,写出来的字清晰秀美,令人赞叹。”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拿起一张宣纸,轻轻抚摸着纸面,感受着它的细腻与柔韧。他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嗯,这宣纸确实不错。你们是如何想到用这种材料来制作宣纸的?”

朱棣笑着回答道:“回父皇,儿臣一直对纸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研究过各种纸张的制作方法。有一次偶然间发现了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这两种材料,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终于找到了最佳的配比和工艺,制作出了这种新型宣纸。”

朱元璋从桌上拿起一张宣纸,仔细端详了一番,眼中流露出满满的赞赏之意,不禁赞叹道:“朕看这宣纸,薄如轻雾,却又如此坚韧,实在是难得啊!其制作工艺之精巧,可见一斑。想必你们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吧?而且所选原料也颇为讲究,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的完美结合,才成就了如此出色的纸张。若是用于书写诏令,朕的旨意定能更加清晰地传达至天下百姓。”

一旁的马皇后也伸手轻轻抚摸着宣纸,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容,轻声细语地说道:“这纸的触感极为细腻,如同丝绸般光滑,仿佛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心血与智慧。若宫中的妃嫔们以此纸书写诗词,必定会增添许多雅致。此外,这宣纸还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原材料的天然优质特性,在这张纸上得到了完美展现。”

朱标也微笑着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开口说道:“皇弟和弟媳这次真是做得太出色了!这宣纸不仅品质上乘,制作成本更是比之前降低了大约三成。如此一来,更多的学子能够使用上好的纸张,对于他们的求学之路无疑是一大助力。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啊!而且,你们精心挑选的原材料,既保证了纸张的质量,又成功地将成本降低了下来,如果能够广泛推广开来,必定会让许多老百姓受益,同时也有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

听到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的赞扬,朱棣和徐妙云的脸上顿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充满了自豪和欣慰之情。紧接着,朱棣和徐妙云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朱棣首先开口说道:“父皇、母后、皇兄,儿臣与妙云有一事相求。”

朱元璋微微挑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问道:“哦?何事如此神秘,说来听听。”

徐妙云紧跟着开口说道:“此次新制的宣纸,儿臣与朱棣认为应暂时内部使用,先不让群臣知晓。”

朱标面露疑惑之色,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何?”

朱棣赶忙接过话头,向父亲和兄长解释道:“后天便是恩师刘伯温的寿辰,儿臣与妙云思量着,代表皇家送小部分宣纸作为生日礼物给恩师。这宣纸乃是精心所制,品质上乘,我们想以此独特之礼表达对恩师的敬意。待恩师寿辰过后,再行推广之事。”

马皇后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轻声说道:“你们几个孩子,还真是有心啊!懂得尊师重道,这可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呢。”她的眼神充满了慈爱和欣慰,看着眼前这些懂事的孩子们。

朱元璋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吾儿有这份心意,朕很是高兴。刘伯温不仅是朕的重臣,更是你们的恩师,这礼物确实别具一格。既然如此,朕便准许了。不过,关于这宣纸的推广事宜,你们可要好好筹划一番。”他的语气坚定而严肃,透露出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四弟和四弟妹的这个举动,既表达了他们对老师的敬重之情,又能够在未来妥善地推广这种宣纸,考虑得十分周全。”

朱棣和徐妙云闻言,心中大喜过望,两人对视一眼,齐声应道:“多谢父皇、母后、皇兄的支持,儿臣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感激和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于是,朱棣和徐妙云满怀期待地开始筹备给刘伯温的这份特别礼物,盼着能在寿辰之日为恩师送上一份惊喜。

眨眼一天过去了,刘伯温老先生的生日悄然来临。刘老先生身为国之重臣,一生清廉,他的生日宴也只是家人相聚一堂,温馨而简单。今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轻拂,鸟儿在枝头欢唱。在刘伯温老先生生日这一天,朱棣与徐妙云怀着崇敬与感恩之情,踏入了刘府。

刘府外,朱红色的大门庄重而典雅,门口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府内,小径旁的花草散发着淡淡的芬芳,几棵古老的大树洒下一片片阴凉。简单的布置却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就在这宁静的时刻,一阵敲门声打破了平静,随后一群人簇拥着朱棣和徐妙云来到了刘府门前。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举止优雅,显然是代表皇家来为刘伯温贺寿的。

刘府的大门被轻轻叩响,刘伯温心中涌起一丝疑惑,但还是起身去开门。当他打开门,看到门外站着的朱棣和徐妙云时,眼中满是惊喜与难以置信。

朱棣面带微笑,拱手向刘伯温行礼,声音温和地说道:“恩师,生辰快乐!”一旁的徐妙云也盈盈下拜,声音清脆悦耳:“老先生,愿您松鹤长春,寿比南山。”

刘伯温激动得嘴唇微微颤抖,眼中泪光闪烁,连忙上前扶起二人,感动地说:“燕王殿下,燕王妃,老臣何德何能,竟让您二位亲自前来,我不敢相信,燕王殿下还记得老臣的生日。”

朱棣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刘伯温的手,眼中满是真诚:“恩师啊,您对本王的谆谆教诲,本王始终铭记在心,一刻不敢忘却。您的生辰,本王又怎会轻易忘怀?此次前来,本王不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更是代表父皇母后,特意赶来为您祝寿的!”

徐妙云微笑着站在一旁,轻声说道:“老先生一心为国,品行高洁,您的寿辰值得我们如此郑重相待。”

众人一同走进屋内,只见简单而温馨的宴席已然摆放整齐。朱棣和徐妙云与刘伯温及其家人围坐在桌旁,气氛融洽,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