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文华殿中,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一道道明亮的光线,将殿内照得通亮。朱棣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正坐在宽大的书桌后,专注地筛选着科举考试入围的名单。朱高炽恭敬地站在一旁,不时探身看向名单,神态中带着几分谨慎与专注。
朱棣的手指在名单上缓缓滑动,忽然,他的动作停住,目光紧紧锁定在 “杨荣”“杨士奇”“杨溥” 这三个名字上。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稀世珍宝一般,脸上浮现出一抹难以抑制的惊喜笑容。
朱棣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透着兴奋与笃定,对朱高炽说道:“高炽,你瞧瞧这三个名字,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人可是有着非凡的才华。” 朱高炽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赶忙凑近名单,仔细端详着这三个名字,随后一脸茫然地看向朱棣:“父皇,这三人难道有什么特别之处?儿臣倒是未曾听闻过。”
朱棣轻轻靠在椅背上,眼神中满是自信与期许,抬手轻轻抚摸着下巴,说道:“听闻他个个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有他们相助,我大明必将更加昌盛繁荣,日后定能为我大明立下汗马功劳。”
就在这时,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传来,徐妙云迈着优雅的步伐缓缓走进文华殿。她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珠翠凤冠,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尽显高贵气质。她轻轻走到朱棣身旁,微微俯身,目光落在名单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婉的笑容:“陛下,这三人的才华臣妾也有所耳闻。既然如此,定要好好考察一番,不可埋没了人才。”
朱棣笑着点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索,伸手轻轻握住徐妙云的手,说道:“皇后所言极是。传朕旨意,宣刘伯温进宫,朕要与他商议,亲自考较这三人。”
不多时,刘伯温在太监的引领下缓缓步入文华殿。虽已年逾古稀,但他精神矍铄,步伐稳健。他身着一袭黑色长袍,头戴乌纱帽,面容清瘦,眼神却依旧犀利深邃。
朱棣赶忙起身相迎,快步走到刘伯温面前,伸手搀扶着刘伯温,脸上满是敬重之色:“老师,许久未见,您身子骨可好?” 刘伯温微微一笑,眼中流露出温和的光芒,拱手行礼道:“多谢陛下挂念,老臣身体尚可。听闻陛下要考较此次科举的几位才俊?”
朱棣笑着点头,一边扶着刘伯温走向座椅,一边说道:“正是此事。老师请坐。” 待刘伯温入座后,朱棣指着名单上的三人,神情郑重地说道:“老师,就是这杨荣、杨士奇、杨溥。老师博古通今,见识非凡,还望您能一同出谋划策,为我大明选拔真正的栋梁之才。”
刘伯温眯起眼睛,目光落在名单上,仔细端详着这三个名字,片刻后,缓缓抬起头,抚着胡须,神色平静地说道:“陛下既有此意,老臣自当效犬马之劳。只是不知陛下打算如何考较?”
朱棣微微皱眉,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看着刘伯温,说道:“朕打算以治国理政、民生社稷为题,考考他们的见解与才略。看看他们是否真有安邦定国的本事。”
徐妙云在一旁轻轻点头,眼神中透着睿智,补充道:“不仅要考学识,还要观察他们的应变能力与品德修养。一个人的品德才是为官之本,若有才无德,终究难以为国为民效力。”
朱高炽也连忙附和,一脸认真地说道:“父皇、母后所言甚是,儿臣也觉得品德才学缺一不可。唯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肩负起大明的未来。”
刘伯温抚着胡须,露出赞许的神色,微微点头道:“陛下、皇后思虑周全。如此考较,方能选出德才兼备之人,为我大明所用。”
朱棣一拍桌子,站起身来,神色威严而又充满豪情:“好!就这么办。传朕旨意,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日后进宫,朕要亲自见一见这三位贤才。”
在宏伟的乾清宫中,宫殿巍峨庄严,朱红色的宫墙和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巨大的殿门敞开着,阳光直直地投射进来,照亮了金砖铺就的地面。
朱棣身着明黄色的龙袍,端坐在高大的龙椅之上。龙袍上绣着的五爪金龙在光线中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发出细碎声响。他目光深邃而锐利,带着上位者的威严,静静地等待着。
朱高炽恭敬地站在朱棣的左下首位置,神态谦和,微微低头,双手交叠在身前。刘伯温则坐在一旁的椅子上,虽已年逾古稀,头发和胡须都已花白,但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智慧与沉稳。
太监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宣杨荣、杨士奇、杨溥觐见!”
片刻后,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乾清宫。他们穿着朴素但整洁的蓝色长衫,神色中带着一丝紧张,却又努力保持着镇定。进入宫殿后,三人整齐地跪地,齐声说道:“草民杨荣、杨士奇、杨溥,拜见陛下、太子殿下、刘大人,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微微抬手,声音沉稳有力:“都起来吧。”
三人缓缓起身,站成一排,微微低头,不敢直视上方。
朱棣的目光首先落在杨荣身上,仔细打量着他。杨荣身材挺拔,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聪慧与自信。朱棣开口道:“杨荣,朕听闻你颇具才学。如今朕问你,若朝堂之上,各方势力对一项国策争论不休,你会如何应对?”
杨荣向前迈出一步,拱手行礼,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首先草民会认真倾听各方的观点和理由,梳理其中的关键所在。然后,以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权衡利弊。若是能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之法,自然最好;若无法调和,便需向陛下清晰地阐述各方案的优劣,由陛下圣裁。”
朱棣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认可的神色。接着,他将目光转向杨士奇,问道:“杨士奇,你来说说,若你负责治理一地,发现当地官员贪污成风,你会采取什么举措?”
杨士奇顿了顿,接着说道:“待证据确凿之后,草民绝不姑息手软,定要严惩首恶。将贪污官员的罪行公之于众,以儆效尤,让其他官员明白贪污的后果。对于那些情节较轻、尚有悔改之心的官员,可根据其罪行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如降职、罚俸等,让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朱棣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思索:“只靠严惩,恐难从根本上杜绝贪污,你可有其他良策?”
杨士奇神色坚定:“陛下圣明,仅靠惩处确实不够。草民会建立一套完善且严格的监督机制,选拔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之人担任监察之职。这些监察官员要定期巡查当地各级衙门,不仅要审查账目,还要关注官员的日常行为和施政举措。一旦发现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行为,立即上报并严肃处理。”
“再者,对当地官员要进行定期的廉政教育。邀请朝中的贤能之士或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为官员们讲述为官之道、廉洁之重。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与本分,明白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而不是中饱私囊。同时,对于廉洁奉公、政绩突出的官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面榜样,激励更多官员向他们学习。”
朱棣听后,露出赞许之色:“嗯,你考虑得颇为周全。治理地方,不仅要惩治恶吏,更要引导官员向善。”
此时,刘伯温在一旁笑着插言:“杨士奇所言,深得治理精髓啊。赏罚分明,恩威并施,方能营造良好的官场风气。”
朱棣又将目光投向杨溥,语气平和了许多:“杨溥,如今百姓生活虽有改善,但仍有诸多不易。若让你负责一项民生工程,你会从何处着手?”
杨溥从容地走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缓缓说道:“陛下,百姓之事,衣食住行最为关键。若负责民生工程,草民会先深入民间,与百姓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朱棣饶有兴趣地问道:“那依你看,百姓目前最急需解决的会是什么问题?”
杨溥思索片刻后回答:“陛下,不同地区的百姓需求各异。但总体而言,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影响了农作物的灌溉和收成。若当地水利设施不完善,草民便会优先兴修水利。修筑堤坝、疏通河道、挖掘灌溉渠道,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障粮食的产量。粮食乃百姓生存之本,只有粮食丰收,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朱棣点了点头:“水利确实关乎民生大计。但兴修水利,耗费人力物力巨大,你打算如何筹措资源?”
杨溥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兴修水利所需的人力,草民会发动当地百姓参与。一方面,给予参与工程的百姓一定的报酬和粮食补贴,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另一方面,向百姓说明水利工程对他们自身和整个地区的长远好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至于物力和资金,除了申请朝廷的拨款支持,草民也会鼓励当地的富商乡绅出资赞助。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和表彰,比如立碑纪念等,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