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51章 年4月26日 江苏省大丰县【1 / 2】

以德服人915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一百五十一章

1966年4月26日

江苏省大丰县

第二天一早,朱青林派了一名处里的侦察员顾海滨,又找了一辆吉普车,先送方梅去常熟。

上海离大丰不算远,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但却没有直达公路,因而费尽周折。小顾领着方梅坐车先到常熟,再从常熟坐船到扬州,再从扬州换乘汽车到兴化,又换坐小船从兴化到东台,一路竟走了近两天。为了方便,两人都换了便装。方梅叫苦不迭,直说从北京到上海一千三百多公里,我才坐了一天一夜,在这里不到300公里的路我走了两天。

好在小顾是个乐天且话多的小伙子,又是紧邻大丰的东台县人,熟悉情况,这才使路途不那么乏味。在东台住了一晚后,他从东台县公安局借了辆挎斗摩托和两件军大衣,一早便载着方梅直奔大丰的上海农场。

放眼望去,沿途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芦苇和泛着白色的盐碱地,这两天刚下过雨,虽然已经开春了,芦苇下仍能看见结着薄薄的冰,太阳一照刺得眼睛发花,从黄海滩涂上吹来的海风略带咸味又冰冷刺骨,把坐在车斗里裹着军大衣的方梅冻得够呛。

小顾穿着大衣戴着风镜驾驶着摩托车,显得挺威风。他小心翼翼地沿着两排树中间走,他知道,这是规划出来的路,但很多地方都还只是平整了一下,还没修好,摩托车好几次都陷进泥潭,方梅还要下来帮着推车,两人弄得满身泥水,狼狈不堪。

对于江苏,方梅曾经去过苏州和南京,在她印象里,江苏原本意味着姑苏烟雨、白墙黑瓦、乌衣巷口、小桥流水,是个温柔乡般的地方,却不曾想黄海之滨的苏北竟是这样满目萧然,天寒地冻。

“没有想到这里的盐碱这么厉害。”她不禁感叹。

“这都是黄海淤积的滩涂,别看现在是盐碱地,种上几十年树,改良以后都是良田呢。方副处长,你知道吗,大丰每年为我们国家的陆地面积增加好几千亩地呢,是少有的每年县域面积都在增大的宝地呢。”小顾挺自豪地说。

“我知道清朝末年张謇在这里开垦过滩涂。”

“对,张謇在这儿成立了一个大丰实业公司,后来改名时就以此作地名了,全国这么多县里好像只有大丰是以公司名作为地名的。”

“你懂的还挺多。”方梅挺喜欢这个快乐的小伙子。

“我是东台人嘛!出生在黄海之滨,所以叫顾海滨。方副处长,你知道大丰县过去叫什么吗?”

“叫什么?”

“叫台北县。”

“啊台北?”

“是啊,东台以北嘛。因为跟台湾的台北重名,解放后才改叫大丰的。”

方梅不禁哑然失笑,还真是有缘,闹了半天跑“台北”来了!

……

渐渐地,前面出现了一些居民区,有一些还是茅草房,那是分散在广袤滩涂上的几个分场,路也变得稍微平坦而宽敞,显然已经进入农场地界,太阳已经偏西了。

小顾扯着嗓子喊到:“看见一座高高的岗楼,就到达场部了。”

场部很寒酸,除了那座高高的岗楼,就是一栋两层的红砖楼房和一些平房,四边用围墙围着,即便这样,已经是周边最高和最漂亮的建筑了。

农场场长是个40多岁的山东人,看过盖着广东省公安厅和上海市公安局鲜红大印的两本工作证后,他热情地张罗着让方梅和小顾先吃点东西。方梅被颠得头晕脑胀,路上吐了两回,脸色煞白,什么都吃不下,直截了当想去现场。

场长忙说,“上海市局给我来电话了,让我们全力协助你们,我已经把黄非的档案调出来了,方副处长先看看档案吧,顺便在炉边烤烤火暖和暖和。”

方梅问:“黄非是什么时候死的?在哪儿死的?”

场长说:“黄非刑满后就安置在上明分场6队上班,住处离场部不远。4月18号是礼拜一,上班时队里的人发现他没去上班,下午就派人去他的住处看看,他说生病了,肚子疼,队里也没当回事。结果到19号早晨发现他已经死在床上了。”

“黄非的尸体呢?”

“已经拉到盐城殡仪馆了,我们这里没有保存条件。”

“死亡原因是什么?”

“县公安局的法医说,应该是晚上睡觉时,突发心肌梗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