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一四零章 理、法、方、药【1 / 1】

萍水相逢总是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就在这时,始终默默守在一旁的文刚,当听到叶青云说出那番话语时,他那张原本平静的面庞瞬间像是被点燃了一般,难以抑制地流露出极度的惊喜之色。

文刚迫不及待地张开嘴巴,急切地回应着。

“叶院长啊,您可真是神了呀!就像您刚刚所言,我家孩子的大便老是稀稀拉拉的,完全不成个形状,一天下来更是得往厕所里跑上个四五回才行呢。”

随着文刚这一番话出口,周围众人的视线纷纷投向了叶青云,他们眼中变得更加崇拜和佩服。

文刚紧接着又继续补充道:“不仅如此啊,我家娃的胃口也是差到极点,每顿饭都只能吃下那么一丁点儿东西,看着就让人心疼不已。”

“还有哦,这小家伙特别怕冷,稍微受点凉就会浑身打颤。”

到这里,文刚不禁轻轻地叹了口气,满脸都是对自家孩子健康状况的担忧和焦虑。

“嗯,文先生,以您儿子目前这般的身体状况而言,发生您所描述的情形,其实一点儿都不足为奇。”

叶青云面色凝重地看着文刚说道。

“啊?!怎么会这样呢?”

听到这个消息,文刚满脸惊愕,急切地追问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文刚紧紧盯着面前的叶青云,额头上甚至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叶青云缓缓开口解释道:“经过我全面的诊查,可以确定您儿子之所以会出现滴尿、厌食、怕冷以及大便溏泄等症状,其主要根源在于他脾肾虚寒,并且还伴有湿困下焦之因。”

文刚听完这番话后,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狂喜,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忙又急切地问道。

“那么按照叶院长您的高见,我儿子的这个病是不是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医治啦?”

此刻的文刚,声音略微有些颤抖,而他的双眼之中,则满含着殷切的期待之情。

叶青云见状,微微地点了点头,语气沉稳地说道:“先不要过于焦急,文先生,既然病情已然明晰,自然就会有相应治疗方案。”

听到这话,文刚稍稍松了一口气,但仍紧盯着叶青云,等待着他进一步的解释。

紧接着,文刚又迫不及待地追问道:“刚才许主任提到了肾虚可能会致使我儿子出现滴尿的机理,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机理是吗?”

叶青云气定神闲地回应道:“事实上,许主任方才所言仅仅是诸多机理中的一个而已。”

叶青云稍作停顿,继续有条不紊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其二呢,咱们中医一直秉持这样一种理念——脾脏乃是人体后天之本。”

“先天之精固然重要,但它需要依靠后天所摄入的营养来不断滋养和补充。\"

\"而且,脾胃不仅是气血化生的源头,更是人体内气机升降的关键枢纽所在。倘若像您儿子这般出现脾虚气虚的状况,那么水谷之中的精微物质便无法充分地滋养肾脏。\"

\"与此同时,由于气机的升降失调,其也难以辅助肾脏有效地约束膀胱,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滴尿的现象。”

叶青云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后接着说道:“至于第三点嘛,当脾肾皆虚时,体内水液的运行就会偏离正常轨道,进而形成湿浊之气。\"

\"这些湿浊之气会盘踞在下焦部位,阻碍气血的流通,从而导致大便不成形等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令郎之所以会出现滴尿症状的内在机理所在。”

文刚不住地点头称是,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他激动地说道。

“叶院长啊,你这么一讲解,我顿时有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一直对孩子的病情感到迷茫和担忧,现在总算是心里有底了。”

一旁的谢国锋一家人也纷纷跟着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那原本紧绷着的面容此刻都稍稍放松了一些。

这时,文柔开口插话道:“叶院长,聆听您如此详尽的剖析之后,我真心觉得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这种病症并非难以治愈呢。”

文柔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听到众人的称赞与认可,叶青云微微一笑,然后缓缓解释道。

“诸位有所不知,这便是中医的神奇之所在呀!咱们中医讲究的是理、法、方、药四位一体。”

“只有把其中的道理搞明白了,后续的治法、方剂以及用药才能有的放矢。”

稍作停顿后,叶青云接着说道:“正如我方才所说,文先生的公子文俊朗所患乃是脾肾虚寒,且湿气困顿于下焦所致。”

“所以,相应的治疗之法自然就是要温补肾阳以驱寒邪,同时还要健脾益气来化除湿气。”

谢振华抢着说道:“叶院长,既然如此,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就要开始运用方剂来治病救人啦?”

叶青云微微颔首,表示认同,然后不紧不慢地回应道:“嗯,不错,当我们对病症的机理和治疗法则都有所把握之后,自然而然下一步使方剂了。”

谢振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紧接着他又好奇地向叶青云发问。

“叶院长,照这么说来,中医岂不是很容易学习嘛!只要我将各种方剂牢记于心,那不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师了吗?”

叶青云摇了摇头,“当然不行啦!我们之所以要熟记方剂,重点并非仅仅在于记住那些药物的组合,而是要深入理解这个方剂所构成的‘团队’。”

“也就是说,要清晰知晓每个药材在其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同配合的关系。”

“而在临床上,我们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病情来增加或者减少某种药来对应病病情的需要。”

“这便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一一辨证论治。”

“也就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