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61章 李善长的改变【1 / 1】

戴夫本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回到韩国公府,檐下宫灯散发着昏黄光芒,将李善长的身影拉得又长又瘦。他顾不上换下朝服,径直吩咐管家:“快,叫祺儿来书房!”声音急促,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片刻后,李祺脚步匆匆踏入书房,拱手行礼:“父亲!”

李善长眉头紧皱,神色凝重:“祺儿,从现在起,立刻着手彻查府上事务。

重点查查有没有下人仗着国公府的名号,在外欺男霸女、横行霸道。一旦发现,一个都别姑息,全部送去官府治罪!

李祺闻言,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很快恢复镇定:“是!不过父亲,为何突然……”

“别问为什么!”李善长打断儿子的话,长叹一声,缓缓说道,“今日秦王殿下一番话,如当头棒喝,让我如梦初醒。

权力是陛下赋予的,本该用来为百姓谋福祉,可若因咱们管教不严,让下人打着国公府的旗号为非作歹,不仅损害国公府的声誉,更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李祺若有所思,郑重地点点头:“孩儿明白!”

“还有,”李善长接着说道,“对于那些被咱们府上下人伤害的百姓,要准备好补偿,务必让他们满意。

这既是弥补过错,也是向百姓表明,咱们韩国公府绝不护短。”

“孩儿这就去办!”李祺转身欲走,又被李善长叫住。

“祺儿,”李善长目光深沉,语重心长道,“此事关系重大,你一定要亲力亲为,不可有丝毫懈怠。

咱们李家能有今日的地位,全靠陛下的恩宠和百姓的支持,往后行事,切不可忘本。”

“孩儿谨遵父亲教诲!”李祺再次拱手,转身快步离开书房,召集府中管事,着手展开调查。

李善长望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微微叹了口气。他深知,想要彻底洗清国公府的隐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只要从现在开始,严格管束,奉公守法,或许还能挽回声誉,不辜负秦王殿下的一番苦心,继续为大明效力。

书房外,夜色渐浓,一场针对国公府内部的整顿行动,悄然拉开帷幕 ……

接下来的日子,京城朝阳初升时,李善长如往常一样入朝。退朝后,他径直打道回府,紧闭府门,谢绝一切访客。

往日里门庭若市的韩国公府,如今冷冷清清,和过去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朝堂上的大臣们察觉到异样,纷纷询问李善长发生了什么事,可无论大家如何旁敲侧击,李善长都三缄其口,众人见问不出所以然,只能无奈作罢。

与此同时,李善长带着儿子李祺,马不停蹄地穿梭在京城大街小巷。

每到一户曾被国公府家仆欺辱的百姓家中,李善长都会亲自致歉:“诸位乡亲,是我管教不严,让这些家仆打着国公府的名号为非作歹,给大家带来了伤害。

这些日子我才知晓此事,实在惭愧。”说着,他躬身深深一拜,脸上满是真诚的歉意。

百姓们见李善长身为堂堂国公,竟亲自登门赔罪,一时间又惊又喜。众人纷纷感慨:“韩国公如此仁义,实乃我等百姓之福!”

李善长闻言,连忙摆手纠正:“这并非我一人之功,是陛下和太子殿下的仁德感化了我,时刻提醒我要为百姓谋福祉。”百姓们听后,纷纷高呼朱元璋和朱标圣明。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可李善长的做法。

一些官员对他亲自给平民赔罪的行为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李善长此举有失身份;但也有不少官员深受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一时间,朝堂上下悄然发生着变化,那些平日里仗势欺人的官员,行为收敛了许多。

消息很快传到朱元璋耳中,他听闻后龙颜大悦:“李善长能及时醒悟,以身作则,实乃忠臣!”

当即下令,赏赐李善长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并在朝堂上对他的行为大加赞扬。

得到皇帝的嘉奖后,李善长在早朝上恭敬叩谢:“陛下圣明!臣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能得陛下认可,是臣的荣幸。

往后臣定当更加勤勉,不负陛下重托。”

退朝后,阳光洒在李善长身上,他望着皇宫的方向,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为大明的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东宫暖阁内,鎏金香炉中檀香袅袅升腾,与案头烛火相互映衬。朱雄英瘫坐在雕花椅上,手里捏着折子,一张小脸皱成了苦瓜,生无可恋地嘟囔:“老许,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身旁的赵知许一边翻看着典籍,一边绞尽脑汁地为他出谋划策。

不远处,朱标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奏折中,烛火映照着他日渐增多的白发。

听到朱雄英的抱怨,他搁下毛笔,揉了揉酸涩的脖颈,抬头说道:“这算什么?要是没有你二叔提出的内阁制,每天送来的折子还得翻上几番。

过去,我和你皇爷爷常常批折子批到深夜,眼睛都熬红了。如今能有点空闲喘口气,你就偷着乐吧!”朱标不自觉地模仿起朱樉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竟有几分神似。

朱雄英吐了吐舌头,把手中折子随意一扔:“父王,虽说有了内阁,可这些折子还是多得让人头疼。您瞧,这份说的是江南水患,那份又在讲西北粮荒,看得我脑袋都大了。”

朱标起身,走到朱雄英身旁,语重心长道:“雄英,你身为皇太孙,日后要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担。这些折子,都是民生大事,关乎百姓的安危冷暖,容不得半点马虎。

你皇爷爷设立内阁,就是为了帮咱们分担压力,提高办事效率。咱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用心处理政务。”

赵知许从堆积如山的奏折里抽出一份,双手递向朱标,禀报道:“殿下,这有一份折子,是关于出征倭国一事的具体安排。”

朱雄英听闻,原本无精打采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只急切的小鹿,转头眼巴巴地望着朱标,声音带着一丝期待与撒娇:“父王,说到出征倭国,我能不能跟二叔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