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90章 咱们县出了个大诗人!【1 / 4】

家有十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年头,出趟远门是着实不容易。

很多人一辈子,连自己家所在的县都没有去过,更不用说是坐火车跨越上千里去另一个省份了。

现在可不兴什么南下打工什么的,大名鼎鼎的深圳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要直到几年后,老人家在这里画了一个圈,一座未来世界级的大城市才会从这里拔地而起。

到了那个时候,全国各地的火车站才开始进入真正的繁忙业务当中。

而现在的京城火车站,就远没有后世的那么杂乱与拥堵。

能在这个时候坐上火车的,要么是出差的干部,要么就是一些来往探亲的人。

火车票也不便宜,像从京城到白山县没有直达的火车,得先坐到春城市再倒一班火车。

京城到春城市差不多一千公里,这时候的火车票价差不多是一公里一分五厘,所以从京城到春城的硬座票价是十五块,如果是硬卧的话,票价翻倍是三十块。

现在看起来好像很便宜,但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贵了。

1977年的全国工资平均水平是576元每年,折合48元每个月。

但这是城镇职工,囊括了政府工作人员与企事业单位和工厂的收入水准。

以黄金的价格来论的话,当时的50元,相当于现在的7000元左右。

可对于农民来说,一年的收入平均下来才过百元,且大部分都是以实物结算。

真正能拿到手的现金,几乎是没有的,收成好且经济稍微发达的地区,农民一年还能拿到手大几十块。

但更多的地区,农民辛苦到头一年,却是一张毛票没赚到不说。

整个生产大队还得负债经营,向公社借贷才能度日。

可以说,这个年代的广大农民们,依旧挣扎在贫困和温饱线上。

辛勤的劳作,依旧换不来一家子的吃饱穿暖。

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张十五块的硬座火车票,往往相当于一名城镇职工一小半的月工资,是一名农民小半年的劳动收入。

那就是相当的昂贵了!

也就难怪,这年头想要探亲访友,成本高得吓人。

若是两地相距个几千公里,一来一回,一年的收入就搭在里面了。

“严主编!其实您没必要陪着我一起坐硬座的。您级别够,是可以坐硬卧的。”

编辑李英看着和自己一起挤到硬座车厢来的主编严辰,内心有点过意不去地说道。

这个时候的硬卧车厢,不是你有钱买票就能坐的,而是得有相应的级别,是领导干部才能购买的。

至于更高一等级的软卧车厢,要求就更严格和高了,非一般人能够享受得到的。

“这有什么?你们年轻人坐得了硬座,我这把老骨头也不弱咧!

再说了,我坐这硬座的话,一来一回,能省下三十块,就算是我自己的额外津贴了。”

主编严辰却是一点也不在乎地说道,其实就在这个硬座车厢里,也有不少人和他一样。

明明可以坐硬卧车厢,车票反正由单位报销,却偏偏选择坐硬座。

那省下来的票差,就是自己赚到的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相当划算的。

严主编这么一说,李英心里的愧疚感也减轻了不少。

的确严主编也不容易,他一个人上班,得养活一家老小,平常也是能省一点是一点。

“主编,我的表哥徐小东他们已经先一步到白山县。

他们也是钟跃进的忠实读者,非常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

到时候,可以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去找钟跃进么?”

火车况且况且的开动了起来,李英便和严主编说起了这事来。

“可以呀!这有什么,也算是给钟跃进先感受一下,读者见面会的感觉嘛!

对了!你这表哥好像身世不凡呀!是那位徐将军的孩子?”

很显然,主编严辰对李英的家世还是很清楚的。

没办法,这年头你要进国家单位,都是有政审的。

严主编作为《诗刊》的领导之一,对李英的家庭关系和结构,在入职的时候就知道的。

“是的,徐将军是我的舅舅。我表哥他们也有一个诗会,都是一些将门的后代,非常喜欢我们的《诗刊》。”

李英很骄傲地说道。

“那敢情好呀!说明我们《诗刊》的影响力不错,并且质量好。

要是每一期……哦不!但凡只要每一年有一名像钟跃进这样的诗人涌现出来,我们《诗刊》的影响力会更大的……”

说到这里,严主编又自嘲地笑了笑,补充道,“不过这谈何容易呀!好的诗人,就像是大海里的珍珠,需要人潜入到深海当中去挖掘出来,可遇不可求啊!”

“主编,我相信!只要我们的《诗刊》坚持初心办下去,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会有越来越多像钟跃进一样卓越的诗人,写出一篇篇可以传世的诗歌来的……”

李英一腔热血地说道,同时她也一只手撑着下巴,在脑海当中幻想着,未来还会有一个又一个优秀的诗人被自己挖掘出来。

“我也相信,《诗刊》会越办越好的。”

严主编点点头,肯定地说道。

火车一路北上,车厢里并不像后世的绿皮火车那么拥挤,基本上不存在没有座位的人。

甚至有些位置还是空着的,毕竟这还在正月里,大部分的单位即便派员工出差,不着急的事也会等到农历二月再说。

所以……

在这硬座车厢里,大部分其实都是从京城再返乡的知青。

就像前面提到过的,由于回家一趟的火车票不便宜。

许多下乡的知青,往往插队好几年,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现在车厢里的知青们,大多都是家里条件不错的,父母双职工那种,一个月工资加起来都上百块,自然负担得起孩子回城的往返火车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