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321章 栽种农作物【1 / 1】

萧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坤点头,正解,冷静就是瞧不起农村人。但这事儿,她本人无法发现症结所在,跟她交好的赵红妆只顾着拍马屁捞好处,肯定不会说。

至于章淑英,唯唯诺诺的,现在对冷静心生崇拜。不说是马首是瞻,但肯定也不会违背冷静的命令。

男生们,更不会自讨没趣的去戳冷静的心窝子。吃着土豆、喝着苦水去参加劳动,宋坤想一想都觉得撑不住。幸而他能来崔娴这,吃点荤腥。

肚子里有底儿,干活多卖点力气也无所谓。

“你的胳膊还没好彻底,用力的时候悠着点。十分力气使出来六分就行,再多也不要超过八分。”崔娴特意提醒宋坤。

知道最近吃喝丰富,营养足够,他的伤口恢复的很好。但毕竟也是被捅了一刀,要想完全恢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劳动是个长期的活儿,要劳逸结合。让宋坤学习其他农民的节奏,别刚开工就累倒下了。

至于冷静那边,若是指挥正确,他可以听从安排。但崔娴觉得,这个不懂行的外行人指不定会如何瞎指挥呢,让宋坤选择性服从。

真若是冷静对他劳动卖不卖力气有说辞,就让宋坤跟冒队长沟通。反正他受伤的事情,冒队长也是知道的。

宋坤点头,他心中有数。他也清楚,冷静是想借着机会,在冒队长面前表现。功劳记在她身上,而这辛苦劳作的任务都压在其余知青肩头。

宋坤可不想去当这冤大头,他打算不争上游也不会落后于人。如此一来,冷静也不会有向他发难的机会。

吃饱喝足,宋坤迈着决然的步伐离开作坊。打明儿开始,他这小夹板可就扣上了。不过也隐隐有些期待,真正的农民是如何劳作的。

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想看看,是如何教育他们扛锄头劳作的。也想亲身感受一番,吃的粮食是如何种植、收割出来的。

或许只有真正干过农活儿,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吧。如此想来,春耕准备工作似乎也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再者,若他真扛不住了,也能来崔娴这吃点好的。如此想来,心中也轻松不少。至于冷静那边,别人阿谀奉承巴结她,宋坤可没这想法。

崔娴见宋坤身影消失在夜色中,把院门锁好,转身回到院子里的火炕旁边。看了一眼灶膛里的火,又看看玻璃罩里的温度。晚上没有太阳光照,温度更低,唯一的热量来源就是火炕。

崔娴摸着火炕的温度,暂时还可以,能够保证玻璃罩里的作物,在最佳的生长温度。但明显,现在灶膛里的火焰,比白日的更丰富。

她得保证,一天24个小时火炕提供给作物的温度,是能促生长的。

夜晚,灶膛内的柴火要添的更多一些,才能防止外界的低温而影响玻璃罩内的温度。但这温度,也不宜太高,如何把控好温度对崔娴来说也是一项考验。

幸而之前,她在卧室的火炕尝试过,灶膛内的柴火如何摆放、以及添加多少,这一宿温度维持个大概平衡。既不会一阶段的持续高温,也不会等柴火快燃尽的时候,温度又持续降低。

崔娴打算睡觉之前,再往灶膛里添加点柴火,保持好这一宿的温度。进门之前,感受到来自洛河方向的风。

目光落在火炕上,万一半夜起风,外面体感温度会更低的。崔娴放大一些木板,沿着炕边儿竖起一圈,如此一来裸露在外面的炕面,降温速度可以慢一些。而玻璃罩里的温度,受外界的影响也能更少一些。

围好、固定好木板之后,崔娴这才回到暖呵呵的窑洞里。之前也是有考虑到,现在虽是洛河水都已经融化了,但昼夜温差还是会很大。

她有第二计划,就是把方盘拿到窑洞内。但屋里和屋外的温度也有差异,她担心一折腾里面刚发芽的花生种子会受影响。

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把它们都放在外面的火炕上。

回到厨房,崔娴目光落在地上堆放的土豆上。土豆已经发芽了,崔娴蹲下仔细查看,芽发的都很不错。不过即便是有三百来斤,也就只能种一亩地。

崔娴把它们全部缩小,栽种到一个盘子里。盘子里面是从密云水库挖来的沃土,再掺和上肥料的土壤。根据不同作物,成长过程需要的不同养分,崔娴分别搭配了适合的土壤。

栽种好了之后,扣上玻璃罩,崔娴也把它们放到外面的炕上。有高木板在,洛河方向的风被遮挡住绝大部分。

崔娴摸着玻璃罩,没有了刚才低温的感觉。附身看着里面的温度计,果然是比刚才高了一点点。很好,木板起了作用。

放好栽种完的土豆方盘,崔娴又查看留着做种的200斤红薯,堆在温暖湿润的药瓶里,也发芽了。

因为一亩只需要种薯100斤,她手中这些发芽的红薯能种2亩,所以需要用两个盘子。等把这些也都栽种上,放到外面的时候,崔娴又给原来的两盘花生、一盘土豆一起喷水,再把玻璃罩盖的严丝合缝。

现在,摆在外面炕上总共有五个盘子。崔娴没在玻璃罩上,标注它们都是什么,防止旁人多询问。有过种植经验,等到它们长出来之后,崔娴自然能分辨出来,是什么作物。

再进屋之前,崔娴又往灶膛里,添了一些柴火。多是些粗壮的树干,按照她之前测试的顺序,在灶膛里摆好,粗壮的树干禁烧。

从被点燃再到烧透、烧干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等到天明的时候,崔娴就完全可以自己掌控温度了。

确定好灶膛里的火,和固定好的木板,崔娴这次回到屋子里,把门给关好用大石头挡住。

倒是也没有什么困意,崔娴坐在那愣神片刻。见放在炕头的563根玉米棒子,已经干透了,用手一搓玉米就脱粒了。

玉米脱粒,可是要比花生脱粒容易的多。崔娴把玉米瓤子留在药瓶里,把缩小的玉米粒,放在缩小的台秤上,用意念来称重,有两百二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