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毕竟兵团处处缺钱,有很多比研究棉花更重要的事情。
“我勒个去,”有人听程立顺说完这件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兵团那边是不是得了失心疯,居然这么大方能把二十七万放到我们手里?”
“程工,他们不是跟你开玩笑吧?”
一大群“叫花子”的目光都投了过来,眼睛里满是期待和忐忑。
程立顺没好气的拍了下桌子。
“兵团那群死抠门的,你们还不知道?”
“答应给咱们留这么多钱,不过是因为人家兄弟单位说了,四年之后要见到成果!”
“五年之后人家要起码三万亩的幼株。”
一帮人这才撇撇嘴,果然如此!
要是对方兄弟单位不说这个条件,这些钱怕是兵团只会给他们留个三瓜两枣的。
不过程立顺还有一句话没有告诉大家。
东北建设兵团驻部招待所的所长说了,如果项目研究到一半又缺了资金,可以再次找他解决。
程立顺不准备把这个信息告诉大家,就是怕下头的人就此大手大脚起来。
没有人清楚张宏城对程立顺这个项目的关注度和期待有多高。
只要程立顺项目组的棉种能提前五年面世,刚好就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大布局。
别的不说,光国内的几大建设兵团,如果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大量种植这种长绒棉。
依靠国内逐渐增长的棉纺市场,原本在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陷入困顿的各建设兵团,自力更生的能力将不可同日而语。
只要届时手里拥有足够的长绒棉原料。
哪怕国外势力如何打压我们的出口和原材料进口,仅仅依靠国内庞大的棉纺品消费市场,各大型棉纺厂有很大程度上能避开那凄惨的结局。
张宏城向程立顺小组提出五年后要三万株幼种的要求,其实是他给东北建设兵团留下的最后一个礼物。
只是现在还没人知道张宏城的这个超远布局,会给兵团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但在这个纷杂的年份,人事起起伏伏,刚刚经历了大换血的东北建设兵团,多了很多新面孔。
在这些新面孔中,有些年富力强的人,正踌躇满志的准备再立新功。
时代风云激荡,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难得的晋升机遇。
因为往往在这种风气下,打破常规的提拔是寻常可见的。
如果等到风云变幻结束,一切风平浪静,那么所有的规矩将再次成为束缚,所有人只能按部就班的去熬。
一样米养百种人。
有人来到新的岗位后带着谦和相处的心态,也有人目光敏锐的看中了原单位无人认领的功劳。
在某些新人眼中,一直被原兵团大佬们护在羽翼下的沪上招待所,就是一个堆积满了功劳的地方。
更妙的是只是短短一个月内,沪上招待所上空所笼罩的保护罩便消散一空。
他们只需要玩一个小小的调动游戏,就能轻松地将这只鲜美无比的桃子收入囊中。
牛海鑫从京城来到佳木斯已经度过了三个月。
在三个月里,他和很多人做了许多的工作,终于成功的让他们这帮人正式走向台前。
而他靠着一张巧嘴和扎实的背景,从马上就要上任的康部长手里拿到了,即将新设的兵团驻沪办事处主任兼招待所所长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