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染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这种深入人心,自小又没受教化的三观,想要更改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李唯不急,只是以皇帝的身份,输出‘金口玉言’来告诉他,
“卿毋自菲薄,孤言嘉耦者,盖卿骁骑冠三军,异日必为栋梁之器。
故亲擘鸾牒,访察康居氏女,其德合宜室宜家之咏,主中馈之仪,诚袁氏宗祧之砥柱也。
来日多艰,有此泰山之靠,非惟无肘腋之患,更添羽翼之资。
制衡之术,孤当运于庙堂。
周旋之道,尔宜习以成长。
《华严经》有云:初心如砥,终始若一。
卿当勉之。”
一番话在袁绍成听来无异于醍醐灌顶。
这些话,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
小时候的爹娘,想把最好的传授给他,可是他们本就目不识丁,能讲出的道理甚少。
从军中九死一生的回来,袁绍成记得忠义、爱国、血性。
后来入了朝堂,没有人真心教他,他只能自己摸爬滚打,拿一身血肉去试错、模仿。
他以为梅党是能依靠的,结果上次琅阳郡王案一出,矛头直指海宜平。
他以为女帝是能依靠的,结果事情一出,利益一权衡,女帝直接拿他当替罪羊。
他以为武安康是可靠的,最起码他们之间曾为上下司……
最后竟然还是李老给他指了条明路,来了朔丹新都才发现,大唐才把他和他的家人当人看。
“卿之礼敬既承,大婚之日,孤当以宗亲观礼。
归家宜省,当与兄嫂剖肝膈。
夫人之失途,皆起于芥子之念未通也。”
李唯这番叮嘱,在袁绍成听来是感动。
他满怀感恩之心的谢恩,作揖离去,准备回家就跟哥嫂好好谈谈充满光明与安定的将来。
只有李唯自己知道,这叮嘱不是闲得蛋疼、空穴来风。
原剧情中,白笙是个搅家精。
家长里短的剧情里,
白笙凭一己之力闹得袁贺生、袁绍成兄弟险些生出了隔阂,非让袁贺生在他们一家人被琅阳郡王盯得死死的时候搬出长安到乡下偏僻之地,美其名曰偏安一偶无忧无虑。
剧情有了,内乱有了,危机有了,靶子有了。
最后主角光环发作,袁贺生没死,一家人握手言和,还发出了‘先帝之后乱世至今未平,小民何以为家’的感慨。
精彩。
这事儿摊开说,白笙有一万种解法,她偏生选择了一种最鸡飞狗跳的。
何至于此?
白笙想要的就是安宁远离纷争的日子,因为她怀孕了。
饶是唐朝允许离婚、丧偶改嫁,可白笙与袁贺生青梅竹马,真要留个遗腹子吗?
袁绍成也不是铁了心想要做佞臣、想忘本,他虚与委蛇确实换来了利益,这不刚升的少卿?
亲兄弟、亲大嫂,开麦讲话很难?
太难了。
这个别扭从埋伏笔到彻底爆发,足足有十集之多。
李唯这边叹着气。
袁绍成刚出营帐群,便看到了位面色不佳的老叟。
老叟着唐装,腰带上金銙11枚,雕瑞兽纹,挂银鱼袋,绣银线孔雀。
头戴黑纱罗软巾,四角下垂至肩,脚内衬竹篾。
这套衣服袁绍成熟悉。
就是不知,这位老叟到底是什么官职。
如此作为晚辈、且还没正式获封,也不知道自己封几品的袁绍成,必然是要先打招呼的。
“下官拜见,敢问尊讳?”
老叟冷漠答道,“某姓赫连,职门下侍郎。”
“赫连侍郎万福,下官这厢有礼。”
可谁料这番礼貌的问候,甚至收到了老叟的白眼,
“袁将军足下勤职即可,余者非尔所宜知。”
袁绍成:???
方才两人的对话可以概括为:
袁绍成说,‘你好’。
老叟翻了个白眼,回答,‘我不好,你管好你自己’。
袁绍成没多想,毕竟他在长安也没听到过几句好话,像这样的阴阳怪调反而是温和的了。
怪不得陛下说,他要在军中跟练十来日,再提给他封官安排事务一事,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才好立足啊。
而赫连孛则心情极其暴躁,他一向城府极深,但看见让自己长安梦碎的罪魁祸首,他实在是冷静不下来。
五千打十万!!
他若是碰不见陛下,恐怕是真得含恨而终、死不瞑目了。
他想不明白!
就这么个瘦弱的家伙,能如天降魔神一般,带着五千不吃不喝数日的残兵,把他们朔丹十万兵马打退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