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染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唯儿甚至无需展现的帝王威能,仅凭这副姿态就当真足矣。
成则不负贞观之烈,败也尽太宗知遇天恩。
唉……
带着这样的觉悟,李老自然捏着鼻子,摆足了面子和这群蛮夷讲起了话。
欸,你别说,你还真别说,这里头还真有不少好笋。
就不说那些平民百姓了,他们竟然能如此受中原教化,更是认了兆儿做先生。
兆儿变化也不少,长高了,说话也更沉稳了。
唉……都是他不好,险些使他命丧长安。
跟他的父亲一样,命与名皆无。
送他来草原,本是破釜沉舟的无奈,没想到却是上上策。
也是,唯儿怎么会给他留下策锦囊。
除此之外,新都的小朝廷也有可用之才。
算不上璞玉,微瑕却无大碍的忠诚小子毕力格。
还有李老都怀疑是把自己的嘴和脑子都长给女儿的宇文吐屯与他的女儿宇文安禾。
他们俩都是难得的妙人。
可惜也幸好,宇文安禾是个女子。
虽然唯儿提倡女子有能亦可入仕,但女子和男子的可利用价值,太不一样了。
就算日后一定会被加封国公又如何?
她不会再嫁啊……
她也不会继续与其他门阀强强联手,生育子嗣啊……
就算她当真有如此大逆不道之心,她的年岁在这,她真的过得了生育那道鬼门关吗?
可李老观其不久就得出结论,宇文一脉幸得奇女子安禾,此女可稳宇文氏四代煊赫无忧。
她教养出来的女儿,其德行配为大唐皇后,配育养李唐后世子孙,不逊长孙皇后母仪天下之坤德。
宇文安禾其子虽然平庸,但通透,务实肯干,是孝顺之辈。
宇文氏有此母女,有这两名稳稳安分甚至于透明的嫡子,何止如虎添翼。
她们唯一会在日后被诟病的身份问题,李老与李唯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而且所谓事实也基本确实如此。
如今朔丹这支宇文氏乃曾经宇文皇族的旁支。
《隋书》记载,宇文述为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子,隋炀帝重臣。其族弟宇文忻一支因罪徙边,史载‘流于朔丹’。
(历史原版:《隋书》:忻以谋反诛,子俭坐徙边。)
瞧瞧!这是隋书里记载的史实!
宇文盛为宇文泰的侄子。
宇文泰谱系如下:
宇文泰(北周奠基者)
→男,宇文毓(北周明帝);
女,宇文氏(嫁独孤信)
→独孤皇后(隋炀帝妻)
→隋炀帝杨广
再重新编著青阳部那草率到甚至可以说啥也没写的族谱。
省略嫡庶出身,直接全以嫡子简略编著。
宇文盛(北周上柱国)
→兄,宇文述(隋朝许国公)
弟,宇文忻(获罪斩首)
→宇文子俭(流徙朔丹)
→宇文吐屯(原朔丹青阳部酋长,现宇文族长,工部尚书)
→宇文安禾(原朔丹汗王二妃)
→卓娜(含八分之一北周皇族血统)
如此,不就明了了吗?
四世祖宇文川徙边,原朔丹二公主阿史那卓娜,实为宇文泰玄孙,与隋炀帝共祖宇文泰。
按照鲜卑十世同宗的传统,无论是挂靠宇文氏、还是李氏,他们都是铁打的同族远亲。
那原朔丹宇文氏不就是名副其实的国戚别枝?
不仅如此,隋炀帝在《隋书》中亲口说过,‘虽处蕃邦,犹存华胄’,曾亲赐东胡王族‘杨’姓。
(史实为《隋书》:大业五年启民可汗来朝,赐姓杨氏。)
什么阿史那卓娜。
都是朔丹僭越伪王阿史那氏狂悖不堪,趁妖后篡权掠夺中原正统时,背弃了李唐,与武氏共同狼狈为奸,作践我大唐贵胄血脉。
我们的皇后本名杨卓娜!
什么异国公主、安和驸马。
这叫表哥表妹、青梅竹马、亲上加亲,懂?(五代以外的远房表亲)
上述理论,九真一假。
唯一的假在:
宇文子俭并不是巧手吐屯的生父,是大伯。
但这对重要吗?
不重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