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十一章:和亲必亡【1 / 1】

烬夜昙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京城,藩王府。

这里本是高祖皇帝为了纪念兄弟情谊在京城当中为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修建的宅府,想当初也是一番美谈,可伴随着历代帝王更替,这里的含义早已经不再像当初一般。

不仅不再是皇室宗族专用,而且还隐隐约约成为皇帝关押不信任的大臣,宗族子弟的地界。

原本热闹兴盛的藩王府四周也变得逐渐冷清,四周的地段被改成了大理寺,书院寺庙之类的地界,远离人烟。

如果非要说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吃饭用具不必事事亲躬,只需要每日等着仆从送来即可。

“大人,这是今日的早膳。”

送餐食的小仆从低着个头,匆匆把饭菜放在桌面上,头也不回地就往门外走去。

看样子是生怕自己和周衍惹上关系。

想不到穿越前没有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穿越过来倒是有机会过上一回。

周衍翻身从床上起身,古代的饭菜实在有些不太合他胃口,调料欠缺,食材也不丰富,如果非要说有那点好,那就是出色地发挥出食材本身的味道。

但吃上这么多天,谁也受不了。

周衍正打量着今天到底“宠幸”哪桌饭菜时,突地发现在食盘下露出一封米黄色的纸角。

周衍目光一凝,冲着门口看了眼两个守门的侍卫,再确定对方并没有发现后,大喊道:“本公子要睡觉,如果谁来打扰本少爷睡觉,小心小爷打死你们。”

看也没有人理会,周衍立刻关上了房门和窗户,随即抽出那米黄色的纸张。

信纸是北平特制的金粟笺,带着只有北方才会生产的松烟墨,果然是自己的父亲兄长寄给自己的。

信纸上的内容特别潦草,但正好证明是两人的字迹并非他人伪造。

“三郎且忍十日,父王已着八百死士潜入金陵,只要三郎咬定不和亲,拖到父王抵达金陵,父王必将将三郎救出来”

八百死士,还是藩王亲自带兵潜入。

自己这爹爹到底是真的想要救自己,还是想要让自己死得早一点。

有时候,周衍感觉自己最近的确是挺适合成为一个藩王起兵造反的借口,说不定只要自己一死,这些藩王们就有借口出兵,草原上的蛮族也有机会入侵。

突然,窗外出现瓦片碎裂的声音。

周衍将信纸插在床头历代皇帝的起居注的书页间,快步推开雕花木窗。

只见庭院外人影晃动,那些本该戍守的玄甲卫竟然手持武器齐齐外出,而在更远处,闷雷般的声浪正从朱雀大街滚滚而来。

“祖宗之法不可变!”

“和亲必亡!”

“祖宗之法不可变!”

“和亲必亡!”

我勒个去,自己的老哥,老爹这么给力。

前脚把信件给送来,现在就已经开始着手造势了?

周衍立刻披上外套,站在庭院口,来回打量四周,只见几百人组成的游行大队高喊着和亲必亡的口号,一步一步冲着宣武门的方向走去。

周衍刚刚踏出一步,门口当值的侍卫长横戟拦住去路:“陛下有旨,世子不得”

“本公子要去西市买《乐府新编》,难道两位连这都要拦着?”周衍直接把自己的腰牌拍在对方胸甲上,鎏金云纹在玄铁冷光中格外刺目:“还是说礼部新规里,连读书都要女帝朱批?”

“世子还是不要难为卑职,陛下专门嘱咐过,如果世子真想读书,卑职可以代劳去给世子买。”

“你买?这是本公子为玉真公主准备的,你如果买得不对能承担得起?”周衍开口问道,活脱脱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

那侍卫没有再说话,只是低着头,双手抱拳。

“哼,谅你们也不敢!”周衍冷哼一声,继续道:“这书就不用你们给我买了,我这人不喜花草,你们两个给我把院子里的杂草,杂花都给我拔了。”

两个侍卫彼此对视一眼,深深地叹了口气。

然而正当他们前脚走进院子,周衍当即拔腿就跑。

“诶,世子!陛下说过”

“放心,我只是去看看热闹,去去就回。”

还没有等两人反应过来,周衍就直接扎入游行的百姓队伍当中,消失不见踪影。

朱雀大街。

这里是京城里达官显贵最多的一条街,街道两侧更是当今朝廷上的达官显贵,世家大族。

不过,现如今这里却聚集着大量的走夫,商户,一个个义愤填膺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口号。

“这位兄台。”他拽住身旁一个青衫褴褛的书生:“这位兄弟,今日这阵仗,不知是国子监哪位大儒”

“你连这都不知道?当然是杨尚书在宣政殿以头抢柱!”书生袖口还沾着墨渍,亢奋的声音发颤:“他说女帝若执意和亲,就要效仿海忠介公抬棺死谏!”

“这么详细!”

“哼,尔等子弟天天饮酒作乐自然不知朝廷局势,依我看如今我朝国力虽弱,但尚且没有到需要和亲的地步,寻一疯癫藩王之子外出和亲,岂不闹了笑话。”

说着,这书生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邸报,头版赫然是礼部尚书杨慎亲笔的《十问和亲疏》。

周衍眯着眼睛,注视着面前书生手上的报纸,上面的“妄改祖制,动摇国本”八个被朱笔圈出的大字赫然醒目。

杨尚书应该只指朝堂上的那位礼部尚书,自己家里和对方非亲非故,必然不是自己家里的人。

燕王身居北境,平日里装疯卖傻,自己和亲基本是板上钉钉,不可能再惹出这么大事情,而且上至朝廷,下达商贩农夫居然都知道这事儿,必定有人在后面推动。

这么推算下来,必定是有心对抗当朝皇帝的势力。

瓦剌对于和亲的兴致并不高,尤其是如今争辩一遍后,更是不太可能,所以就只剩下藩王们,其中二王赵藩王的可能性最大,毕竟当初女帝上位,就他最为反对。

但是就连自己都能推算出来的消息,那赵藩王不会真的傻到这么直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