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十八章 江山图【1 / 1】

书友华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银行门前,几个刚取到利息的商人正在向围观的人群展示银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这可是白得的银子啊!

这时,钱龙锡府上又迎来了几位不速之客。

“两位大人快请进。”钱龙锡将韩爌和成基命迎进书房。炉火烧得正旺,驱散了深冬的寒意。

“钱阁老,”韩爌坐下后直接开门见山,“听说您向陛下建议出让京城制造局?”

钱龙锡叹了口气,面露无奈:“陛下对此事避而不谈。”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

“这位年轻的皇帝,”成基命冷笑一声,“对商业的热情倒是不小。”

三人正说着,一个仆人匆匆走进来,手里拿着最新的大明日报。

“什么?”钱龙锡扫了一眼头版,脸色顿时变了,“银行真的给了利息?”

“这这怎么可能?”韩爌也凑过来看,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三位大臣面面相觑,显然没料到这个结果。书房里一时陷入了沉默,只有炉火噼啪作响。

与此同时,崇祯已经带着张嫣回到了紫禁城。

“陛下,”张嫣跟在崇祯身后,好奇地问道,“这利息是从哪里来的啊?”

崇祯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她,嘴角带着笑意:“京城制造局向银行贷款一百万两,年底要还十万两利息,这不就有钱给存款人了?”

张嫣恍然大悟,不禁为皇帝的智慧所折服。她看着崇祯的背影,心中充满敬佩。

紫禁城的角楼上,积雪覆盖着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远处的街市上,人声鼎沸,一派繁华景象。

两个月后,宣府案件告一段落,九边军饷也已发放到位。这些都让崇祯的改革计划更加顺利。

崇祯站在御书房的窗前,看着飘落的雪花,心中已有了新的打算。窗外的梅花含苞待放,为这个寒冬增添了一抹生机。

他让陈子龙加紧印制银钞,准备在雅兰堂推行只收银钞的政策。这是他计划中的又一步棋。

一百万两银钞已经准备就绪,就等着在市面上投放了。御书房的案几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叠崭新的银钞,上面的墨迹还未完全干透。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但崇祯的心却异常平静。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必定会更加精彩。

这场改革,才刚刚开始。

紫禁城的钟声悠悠响起,回荡在这个风雪交加的下午。街市上的人们依旧在谈论着银行的事,但语气已经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惊叹。

崇祯三年二月二十日,一纸政令在京城城掀起轩然大波。

“雅兰堂商品,一律使用银钞购买。”

这条消息不仅贴满了大街小巷,还登上了大明日报的头版头条。一时间,整个京城城都沸腾了。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处处都能听到百姓们热议的声音。

“这是什么意思?以后买香皂要用银钞?”

“可不是嘛,我刚从雅兰堂出来,掌柜的说从明天开始就不收铜钱了。”

“这皇帝是要干什么?”

韩爌坐在书房里,手中的茶杯“啪”地摔在地上,茶水溅了一地。他猛地站起身,额头上青筋暴起,眼中闪过一丝惊骇。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好一个皇帝,好一招瞒天过海!”韩爌的声音里带着几分颤抖。

钱龙锡闻声赶来,见韩爌面色铁青,忙问:“韩大人,这是怎么了?”

韩爌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窗前,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许久,他才缓缓开口:“钱阁老,我们都被骗了。”

“此话怎讲?”钱龙锡眉头紧锁。

韩爌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寒意:“这两年陛下在京城城大力推广香皂、洗发水,表面上是做生意,实则暗藏玄机。”

“这些都是日用品啊!用得快,买得勤。”韩爌冷笑一声,踱步到书案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如今京城城二十多万人都在用雅兰堂的东西,这些人想用,就必须去换银钞。”

钱龙锡猛地倒抽了一口冷气,背脊不由得冒出一层冷汗,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你是说,陛下早有预谋?”

“不错。”韩爌点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若直接用盐铁推行银钞,必然引起民变。但这些日用品,老百姓已经离不开了。”

就在这时,成基命匆匆赶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他一进门就急得直跺脚:“这可如何是好?若银钞真普及开来,我们的钱庄还开不开了?”

韩爌摆摆手:“不必慌张,且看几日。这政令来得突然,民间必然混乱。到时我等联名上奏,请陛下收回成命便是。”

成基命还想说什么,却被韩爌打断:“先看看民间反应如何。”

与此同时,皇宫内。

乾清宫中,檀香袅袅。崇祯正在批阅奏折,高起潜快步走了进来。

“报!”高起潜单膝跪地,“皇爷,短短几日,已兑换银钞八十万两!”

崇祯放下手中的朱笔,眼中精光一闪:“比预期的还要好。”

“不止如此,”高起潜继续道,声音中带着几分兴奋,“这几日又有十万两存入银行!”

崇祯站起身,负手而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边。“去告诉陈子龙,每日存钱限额一万两,超过便停。”

“皇爷此举是”高起潜有些不解。

“饥饿营销。”崇祯嘴角微扬,“让他们知道,银钞不是想换就能换的。”

街头巷尾,议论声此起彼伏。

“听说李员外存了五千两银子在银行,每月都有分红呢!”

“真的假的?这银行靠谱吗?”

“那可不,有皇家背书,能有什么问题?”

“我听说啊,这银钞比银子还好使,轻便不说,还不怕被偷。”

次日早朝,乾清宫内的大殿上,一众大臣已经等候多时。孙承宗、李邦华、阎鸣泰、黄得功、毕自严、徐光启、陈子龙、韩爌,朝中重臣尽数到场。

一张巨大的地图铺在地上,皇帝凝望着案前那张布满折痕的江山图,目光深邃而沉重,目光如炬。地图上标注着大明各地的物价、人口、粮食产量等详细信息。

“诸位可知,为何要推行银钞?”崇祯的声音不大,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无人应答。众臣面面相觑,不知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那场惨烈的边疆厮杀,粮草调运成了大问题。”崇祯指着地图,“陕西粮价三两一石,京城却只有零点八两。这说明什么?”

“说明运输不畅。”孙承宗率先开口,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正是。”崇祯点点头,“所以,这轮战略规划关乎国运兴衰,朕要修路。”

众臣面面相觑,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总能给他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