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97章 单位中的边界感【1 / 1】

用户18555755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边界感”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益的概念。它不仅能让我们对他人和外界保持敬畏之心,还能确保我们自己的个人边界处于舒适的状态。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可能清楚地知道在工作单位里应该做些什么,但却未必深思过哪些事情是绝对不应该去做的。而这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往往正体现了“边界感”的重要性。

在付出方面,我们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切不可过度付出。一旦我们过度付出,内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回报的渴望,这便与我们最初的动机背道而驰了。这样一来,不仅会对他人造成过高的期望,对自己而言也是难以持续的。因此,找到一种平衡至关重要,既不过分委屈自己,也不让自己陷入煎熬的境地。

在这方面,我有一位同事就做得非常出色。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既不过于拼命,也不会敷衍了事。对于手头的工作,她会认真完成,但并不会过度加班;她对工作的要求也并非追求完美无缺,而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心态去对待;同时,她的情绪相当稳定和理性,大多数时候都能保持平静,似乎对生活有着更为浓厚的热情。当她的部门负责人被提拔为分管领导后,按照资历来说,下一个晋升的机会自然就轮到了她。果不其然,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部门负责人。

然而,角色的转变并没有给她带来丝毫的慌乱和紧张。她依旧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和沉着,面对工作和领导时,那张平静的面庞从未改变过。

与其他同一批被提拔的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他们热火朝天地展现自己的积极性时(加班到很晚,绞尽脑汁地想要做出让领导看得见的成绩),她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她并不热衷于过多地抛头露面或者刻意表现自己,每天完成工作后,她就会毫不犹豫地回家。

不仅如此,她的朋友圈里也依然时不时地发布着她陪伴孩子的心得体会,仿佛工作上的晋升对她的生活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体制内,像她这样淡定、不冒尖表现的人实属罕见。她似乎完全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无论是领导的态度还是同事们的行为,都无法左右她的步伐。她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工作和生活,不为所动。

相比之下,大部分人其实都处于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领导不走,自己就不敢先走;看到其他人都还没离开,自己也不好意思先走;领导高兴,自己就会充满动力;领导不重视自己,就会变得消极懈怠……经历过这种工作节奏的人都深有体会,这种如同“过山车”一般的工作节奏,对身心健康实在是有害无益。有些单位盛行“被动加班”,明明手头的工作已经完成,但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必须要等到大领导、中领导、小领导办公室的灯全部熄灭之后,大家才能下班。然而,加班的大部分时间并非真正用于工作,而是浪费在了等待领导的过程中。

这样的加班究竟有何意义呢?其实,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个人缺乏自我节奏。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节奏,那么他就会轻易地受到外界节奏的影响和带动。这样一来,他很容易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被迫过度付出,而且还会因为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而感到迷茫。

与那些清楚自己努力方向的人不同,这类人虽然辛勤工作、努力认真,却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仅仅是被工作的惯性所推动,盲目地向前,从未思考过自己真正想要得到什么。听命于外界的节奏,往往会让人像被鞭子驱赶的马一样,不断地加快速度,追求更多的成果,甚至达到不眠不休、像机器人一样不停工作的程度。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目标,盲目地过度付出,而不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

然而,如果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应该去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不必去做的。这就像是在一片茫茫的大海中找到了一座灯塔,让人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

那么,为什么不建议过度付出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工作中的付出,通常都是期望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当我们过度付出时,身体和精神都会感到疲惫不堪,而与此同时,我们对回报的期望也会变得越来越高。可是,如果现阶段的工作无法给予我们更大的回报,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不值得”的低落情绪中。

付出越多,我们内心想要得到的也就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能够得到更多。毕竟,工作的回报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付出,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我们的身体需要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需要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做到张弛有度。

在与领导和同事相处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好是若即若离的状态。过于亲近,可能会导致下属对领导不够尊重;而过于疏远,则会让人觉得缺乏人情味。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既维护好彼此的关系,又不至于让人感到不适。有一位在公司里资历比较老的同事,有一次在闲聊时不禁感慨道:“想当年,那些跟在我身后的小妹妹、小弟弟们,如今一转眼都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有的成为了领导,有的则在不同的层级上担任着重要职务。还记得他们刚进入单位的时候,对很多事情都还懵懂无知,但凭借着高智商和高情商,他们的成长速度真是惊人啊!现在,我们之间甚至都很难找到共同话题了。”

曾经,大家亲密无间,一起吃饭、一起遛弯,无话不谈。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过去,情况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由于个人的选择、综合实力以及运气机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人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面,而有的人却依然停留在原地踏步。领导和小兵之间的差距变得如此明显,以至于彼此之间已经不再处于同一个圈层,自然也就难以真正融为一体了。

这位同事的感慨无疑是非常普遍且真实的。然而,我们也不必为此而过度攀比或苛责自己。毕竟,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路径。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得失相伴、利弊共存的。既然已经身处某个位置,那就坦然接受现实,安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不越界”或许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彼此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又能让彼此都感到舒适自在。这样的相处方式,或许才是最适合职场环境的。即使面对非常欣赏并重用自己的领导,或者是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都必须牢记“边界感”的重要性。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因为一时的亲近而沾沾自喜,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而说出不恰当的话语。

在工作中,无论我们是否成为领导的红人,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态。不因为受到重视而心浮气躁,也不因为被边缘化而轻易放弃。我们要专注于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说自己应该说的话,这样才能确保永远不会犯错。

领导和下属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他们很难成为真正的知己。这是因为领导需要在管理中保持一定的权威和距离感,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权力的有效行使。大多数领导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与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于亲近。

吃饭、散步等活动,领导大多会选择独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不给下属带来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加自在地工作;另一方面,领导也清楚地知道不能与下属走得太近,因为过于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影响到管理和权力的运作。

然而,领导的亲民风格确实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这体现了他们的修养和格局。但我们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起作用的规则仍然是层级制度。上下等级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逾越的,这是一个永恒的存在。遵循如此层级秩序,犹如众星捧月,于人于领导皆有益处。与同事交往,亦需具备“边界感”,恰似那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有时同事相处日久,便自以为可畅所欲言,时常推心置腹,然而果真如此吗?对待真心待己之同事,或可如此,然对于那些不够真诚之同事,则万不可如此,正所谓言多必失,且言后必悔。吾等实难与众人皆相处默契和谐,大面过得去即可,职场中能有寥寥数人聊得来、相互理解包容,实乃凤毛麟角。多数人不过是泛泛之交,切不可深谈,尤其对于他人之负面评价,以三缄其口为妙,盖因诸多看不惯、不理解,或因自身见识浅薄、胸怀狭隘所致。少数人看不惯或为共识,若看不惯者众,则须反思自身观念与意识,或因过于执着于自我认知,犹如那钻进死胡同的无头苍蝇。“边界感”非独吾等与陌生人相处所需,即便与熟人相处亦需,非因熟悉、亲近,便可肆意妄为,以己之想法与行为习惯去摆布、要求他人,吾等无此特权,他人亦不会买账。“边界感”即明了何事为己事,何事为他人之事,知仅可对己提要求,切不可对他人提要求。需有“边界感”而无之,关系必如那水火不容,一方觉永无满足之日,另一方则觉常被侵犯,恰似那太极图中,边界乃一种智慧,有边界,方能如鱼得水,方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