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皇上,臣愿和左都监带领兵马五万,支持齐国讨伐南宋。“
金太宗沉吟良久,下旨道:
”可以出兵五万,由副元帅和左监军带领。不过,兀术知道南宋地形的险易,由他另行统帅两万兵马作为前锋部队开路。兀术即日便可先行。“
”臣遵旨!“讹里朵、挞赖、兀术同时伏地叩头。3
八月三十日傍晚,赵鼎从德安回到阴雨绵绵的杭州城时,便兴致勃勃地入宫,把岳飞的上疏面呈给高宗。
但赵鼎万万没有想到,高宗接过岳飞的上疏之后,未待阅览,就当面宣布变动赵鼎的职务:
“朕命你都督川、陕、荆、襄各路军事。”
赵鼎刚听到的新任命时,心中不由得格登一下。心想,这肯定有人乘他外出之机向高宗进谗言,离间了他和皇帝的关系,才将他调出中枢。尽管参知政事和都督皆为从一品官阶,但毕竟内官和外官有别。
“皇上,臣乃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对兵家之道一窍不通,那有才能督师作战?臣闻量材使用,方为良策。盼皇上收回成命。”赵鼎恳切推辞道。
“四川极盛,财赋半天下,朕尽以付卿;卿可自行任免、升降所属官吏,朕不遥制。且国难当头,为臣者须文武兼备方好。朕诏命已出,泼水难收,莫非卿要抗旨不成?&34;
赵鼎见高宗决心已下,再说无益,便连连叩头道:
”臣遵旨谢上。“
”爱卿请起,赐坐。“
赵鼎刚在皇帝面前坐定,右相朱胜非便匆匆进来。行了君臣礼之后,他也在一张布墩椅上坐下。
三人各自喝着手中之茶,都不讲话。便殿里一时静得可听到相互的心跳。
”赵爱卿即将远行,还有什么事需要商议?“还是高宗先发话。
”臣才疏学浅,又是文官,却担负着总督各路兵马的重任,这难免有的老将不服。臣奏请皇上赐臣一柄尚方宝剑,便宜行事,确保令出必行:“赵鼎奏道。
”这好办。“高宗点头。&34;皇上,臣闻为帅之道,以德感人,以理服人,岂可凭借龙威,滥杀无辜?这尚方宝剑,臣以为不可轻易授予,否则人心惶惶,还有谁肯卖命杀敌?“朱胜非奏道。
”赵爱卿有关便宜行事条件,待明日早朝再议吧!“高宗下了逐客令。
赵鼎冒雨回到府邸。他觉得四肢无力,只囫囵吃了一碗绿豆稀粥,便上床休息。
但是,他一躺下更想起自己这次职务突然变动的事。本来朝廷平级调动一个宫员的岗位是很正常的。然而,赵鼎却怀疑他的变动是小人挑拨所致。这个小人就是他平时无私地辅佐的朱胜非。朱胜非虽也是太学生出身,但德才平庸,一枝笔在他手上有千斤重,办事拖拉而又繁琐,要不是我这位参知政事赵鼎在朝中撑着,他怎么能肩负起一个日理万机的宰相任务呢?没想到他妒贤忌能,在皇帝面前用”间“把我排挤出中枢。看来,自己太大意了,只懂得”害人之心不可有“,却不知”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是你朱胜非不仁,而不是我赵鼎不义,看我略施小计,便可把你的右相冠冕摘掉。
赵鼎想到这里,便从床上爬起来,挑灯伏案,一挥而就了两篇奏折。第一篇上疏很短:
”会霪雨连绵,宜下诏恳求直言,以感天地“。第二篇奏折较长,其文曰:
建炎三年五月,陛下派枢密使张浚出使川、陕,当时国势百倍于今天,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众人非议,以至于被贬官放逐。所谓丧师失地,浚则有之,然未必如言者之甚也。大抵专点陟之典,受不御之权,则小人不安其分,谓爵赏可以苟求,一不如意,便生怨望。是时,蜀中士人以至于有悬金募人到宫阙控告张浚,以无为有,何以自明?故有志之士,欲为国立事者,每每以浚为戒。今臣无浚之功,当此重任,去朝廷远,恐好恶是非,行复纷纷于阙廷之下矣。现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备金帛甚微,荐举之人,诏命甫下,便遭弹劾。臣整日侍奉圣上,陈述事情已经很难,况且在千里之外乎?望陛下能怜悯臣下孤忠,使臣下得以陈述四体,以稍慰陛下西顾之忧,则不胜幸甚!
写完两篇上疏,赵鼎皆重抄一遍,又分别读了两遍,方上床就寝。可此时,已闻到报晓公鸡的声声啼鸣了。
4
往年杭州的八月,多半是秋高气爽的艳阳天。可是,今年的八月却霆雨连绵,不见有霁天,更不用说有日头了。高宗根据赵鼎的上疏,下诏恳求直言。
侍御史魏石是赵鼎的老部下,对赵鼎被朱胜非排挤愤愤不平。他在探访老上司赵鼎之后,便乘机弹劾道:
“朱胜非为相数年,毫无建树。只知蒙蔽主聪,致于天遗。”朱胜非仅仅一念之差,在皇上面前说了赵鼎引岳飞为朋党以活名钓誉等几句微词,高宗在一气之下便把赵鼎逐出中枢。事后,朱胜非心中颇为不安,现又遭到魏石的弹劾,更感到自己在朝廷中难以立足,他想了一夜之后,便自请去职。
高宗顺水推舟,将朱胜非罢相。
赵鼎闻知朱胜非罢相,很是幸灾乐祸一阵子。心想你朱胜非能用间害我,难道我赵鼎不会用“反间”报答你么?
高宗看到赵鼎的第二份上疏,是在过了十天后的早朝前。
这第二份上疏写得淋漓透彻,慷慨激昂。他读着读着,竟读出两粒晶莹的泪珠来,
此时他不但对赵鼎的调动有所动摇,对经略关、陕立下汗马功劳的原枢密使张浚,因被朱胜非、吕颐浩和御史中丞辛炳等人的弹劾而“落职奉祠,福州居住”,也开始后悔起来。他开始意识到,朝廷中的文臣武将因个人之间的恩怨而互相倾轧,将是宋祚中兴的一个障碍。他忽然记起岳飞对他说过的那段话:&34;倘若皇上英明,从谏如流,辨忠奸,识真假,赏罚分明,量材用人,哪个文臣敢贪钱,哪个武将会惜死?&34;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高宗坐在御案前捶一下已感酸痛的腰,自言自语地道。
然而,还有更难的事摆在他的眼前呢。
高宗低头看一份加上“引黄”的文书,只见上面写道:“刘豫向金乞援,金主遣讹里朵、挞懒、兀术率金兵共七万响应刘豫。刘豫令其子刘麟、侄刘猊与金兵合师,分两道入侵,骑兵自泗州攻滁州;步兵自楚州攻承州,大有吞并江南的气象。 &34;
”这么重要的事,竟不当面禀报。“高宗怒斥一声,顿觉头痛难忍,不禁双手抱头,闭眼静坐在龙椅上。
”皇上,臣赵鼎已备好赴川陕行装,现前来辞行,望皇上保重。“赵鼎叩头奏道。
高宗仿佛急难中遇到救星似地,立刻站起来道:”金、齐联手入寇,国势阽危,卿岂可离朕而去?&34;“臣赴川陕任职的诏令已下十天,常言道,泼水难收,圣上岂可收回成命?&34;
赵鼎不知自己为什么要如此赌气地说。高宗对赵鼎并不予计较,倒是从”收回成命“这句话中想到了对策,便下诏道:
”朕决心已下,拜你为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另命沉与可为参知政事,当你的右相副手,望爱卿以国事为重,勿违朕命!&34;
“臣遵旨谢上!”赵鼎喜之不禁。
5
出任右相的赵鼎,翌日天刚亮便坐着肩舆往高宗行宫上早朝去。
昨夜,他仍然没有睡好。他盘算着怎样说服皇帝下决心抗金灭齐,谋划着怎样调兵遣将,打一场从未有过的抵抗金齐联袂入寇的漂亮仗,为大宋臣民扬眉吐气,也一显自己的不凡相才。
此时,赵鼎正坐在摇摇晃晃的肩舆上打瞌睡。突然,听到一声呼啸,有匹载着一位朝官的高头大马迎面奔来,险些撞到前头的轿夫。
“谁?”赵鼎高声喝问。
“啊?赵丞相,你早哇!”马上的官员赶忙勒住缰绳,拱一拱手,并不下马。
“魏良臣,这么早往哪里去?老夫在此,还不赶快下马!&34; ·魏良臣乃从五品的吏部员外郎,是赵鼎一手提拔的老部下。按惯例,见到正一品的右相,要下马作揖,可是他却在马上拱手道:
”下官圣命在身,不便下马求教,望丞相大人赐罪了。“魏良臣是朝野有名的主和派,如此姿态扬长而去,莫非他是奉命出使金邦求和去了。
”混蛋!“赵鼎怒骂一声,眼看着他消失在朦胧的晨曦之中。
新任参知政事沉与求来上朝也很早。他穿着紫色的从一品朝服,紧跟在赵鼎的背后跨入仁慈殿大门。
抬头看,高宗早已端坐在御座上,像一尊不动的金佛,任凭群臣的山呼万岁,并不哼声。
赵鼎想起刚才魏良臣的事,首先出班奏道:
”皇上,臣以为对金齐联兵入侵,只能战不能和。现在,我朝有精兵二十万,臣纵观历史,未闻有二十万兵马的大国,会惧怕敌人入侵。“
”皇上,赵丞相说得有理,只能战不能和。金齐既然入侵,想和也和不了。如果要和议,也只能在打了胜仗之后。“沉与求紧接着奏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