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章 失街亭【2 / 9】

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罗安得意一笑,操起车把,就往高翔营中推去。杨仪只好遵令,关兴、张苞急忙上马,紧跟在后。

蜀军营盘都按行军途次结寨,正如杨仪所说,高翔是个偏将,他的营盘在队伍的末尾,离此还有好几里地呢。孔明一行,还得往回走许多路,才能到达。

路过赵云营寨,只见赵云已率本部人马列队营前。众将士一见丞相车到,齐声欢呼:

“丞相英明,百战百胜!丞相英明,百战百胜!丞相神威,所向无敌!&34;

到了魏延营前,也见人马早已列阵,齐声欢呼。孔明向前望去,各营人马也都结阵营前。他的车子一出现,立即欢呼之声此起彼落,声入云霄,长久不息。

”不是说了,不要兴师动众,劳累六军吗?为何不听军令呢?“孔明不满地望了杨仪一眼。

”这是六军将士爱戴丞相的自发举动,群情难却呀!“杨仪见责,并不惊慌,反而十分激动。

孔明面对这样的欢呼,只觉心情沉重。将士们对他如此信任,此次北伐若是不能成功,那真是愧对六军了。

”立即返回中军,召集各部将领商议进军之策。“孔明兴味索然,马上改了主意。

杨仪这才感到现在最要紧的事,还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制定如何破敌的谋略。

2

六军将领、副将,以及所有九号将军和文职军吏都被召来参加这次会议。宽敞的中军帐,加设了许多座椅。

众将摆班而坐,个个精神饱满。

孔明见众将坐定,就起座拱手道:

”亮受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深感光汉复刘,时不可待。此次出征,承蒙皇上思准,众位协力,已成大势。然而北伐面临强敌,胜负难定。进兵之策,还欠周全。今请各位将军,出谋献策,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定大计,以图破敌。“

不料、孔明话音刚落,众将都齐声回答:&34;丞相雄才大略,早已成竹在胸。我等但听调遣,定能百战百胜。“

孔明不由脸色一沉,深感不安。虽然他对此次北伐的作战方略,反复作了精心策划,甚至连行军路线和攻城夺地的战术细节,也都作过细心的安排。然而智者千虑,难免一失。众部将只依赖统帅凋兵遣将,自己不动脑筋,凡事不持异议,这将使统帅者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和疏漏。他真希望有人对他的方略和战术细节提出异议,甚至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不管他的意见对不对,可行不可行,他都愿意认真听听仔细研究。

可是他的德望,他的雄才大略和百战百胜的伟大天才,实在令人敬佩,他的每一句话都令人信服。

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火烧赤壁,借荆州,取西川,定汉中,平南中。二十余年来,以弱战强,以少胜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他的战略战术,谁还能有异议呢?谁的智能还能超过料事如神的丞相呢?

众将领已经形成一个信念,那就是:听丞相调遣,就是胜利。不听丞相的话,不依丞相计,就可能失败。

中军帐内,大小将领都说不出不同的作战方略来,对丞相的计划也看不出有什么漏洞。他们一向都是听令丞相调遭,斩关破阵,攻城夺地。对丞相的方略有什么缺陷,连想都不愿去想。

孔明只好望着镇东将军赵云微笑致意,他想请这位白发老将开个头。

赵云会意,就微笑说北伐大略想必丞相和谋士们谋划已久,该不会有何不周之处。大战在即,就不必再费口舌。他认为众将只要踏实执行丞相的将令,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这不是他在众将面前阿谀奉承,讨丞相的好,而是他的肺腑之言。

想当年,他保先主刘备东吴招亲,军师孔明给他三副锦囊。他单枪匹马,依计而行,刀斧丛中,万无一失。教那诡计多端的周都督,陪了夫人又折兵。他跟随丞相二十余年,经历大小七十余仗。丞相用他,得心应手;他依丞相计而行,也从不落空。军中称他是“常胜将军”。他和丞相可以说是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赵老将军言之有理,就要与敌相接,还请丞相发令,调遣各部人马分路进兵就是。”长史杨仪也觉得,临战再与众将商议进兵之策,没有必要。

“既然众将没有异议,就请丞相发令,兵贵神速呀!”参军马谡也催孔明不要浪费时间,他觉得丞相这是“谋而不断”。

众将立功心切,也都纷纷请求丞相发令。

孔明虽然召集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想听众将有何异议,这是他办事谨慎的一贯作风。但对自己谋划已久的战略也深信无疑。现在他见众将也是一片赞同之声,就更加相信自己的谋略正确无误了。

他又扫视一遍帐下的大小将领,把手伸向令简,就要拨令箭发令进兵。

“且慢!”帐中忽然有人大叫。

这一叫,声惊四座。众将循声望去,说话的是镇北将军魏延。魏延身长八尺,脸如重枣,声若洪钟。他在蜀军中的地位,是与赵云相当的“镇”字号将领。加上勇猛过人,屡建战功,又善养士卒,在蜀军中很有威望。但他秉性高傲,瞧不起旁人,与众将多有不合。

孔明见魏延有话要说,就收回发令的手,羽扇一微笑道:“魏大将军有何高见,快请讲呀!&34;

魏延起座出班,在孔明面前深深一躬,大声对众将道:”听说咱们的对手,是曹魏的安西将军夏侯璪。他是曹操老贼的女婿,怯弱又没有智谋,从来未经大战,凭着裙带关系督军一方。对这样的无能之辈,我们可以出奇制胜。“

长史杨仪---向与魏延不合,听他口出大言,十分反感,就追问道:

”不知魏大将军有何妙策,可以出奇制胜?&34;

魏延不与杨仪理会,只是面对丞相,正色道:&34;给我精兵五千,载五千人马的粮秣,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向北,不过十天工夫,就可以到达长安!&34;

“从子午谷进兵?”孔明听罢大吃一惊。他知道子午谷乃险绝之地,人马根本不能通行。而且峡谷百里,孤军深入,实是一步险棋。

“如果魏兵先在子午道设伏,将军的人马定然有去无返!”杨仪听了马上否定。

“不怕,夏侯璪这小子听我魏延杀到,根本不敢迎战,更不用说派兵设伏,必定弃城逃去。长安城内只有御史和京兆太守之类的一些文官防守,更不是魏延的对手!”魏延信心十足地说。

“就算将军可以杀到长安,可是你带去的粮秣早已用尽。到了敌人腹地,人饥马乏,军心不稳。夏侯璪一旦与魏军的援兵会合,杀了回来,将军如何抵挡?杨仪又厉声反问。

魏延好像胸有成竹,看了杨仪一眼,又对孔明说道:”十天军粮用尽,横门粮仓和逃散百姓留下的粮秣,足够供应兵马。魏军援兵要到长安,还需二十余日。而丞相从斜谷出兵,也有足够的时间与魏延会合。这样,咸阳以西的大片土地,可以一举而定!&34;

孔明听了这个完全与自己的计划相左的方案,似是可行,又不可行,不由沉吟起来。

魏延见丞相不语,又进一步反证道:

“若从陇右大道进兵,魏军必定尽起关中之兵一路迎战。这样步步争城夺地,杀来杀去,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34;

这话就不是向丞相出谋献策了,而是全盘否定丞相谋划已久的北伐方略。

孔明虽然诚心征求众将的异议,但对魏延这样完全否定自己的方略,还是感到突然。

众将领都用惊异的目光望着魏延。杨仪更是气愤,你一介武夫,在丞相面前班门弄斧,已经不自量力,还敢口出狂言,否定丞相的方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就当众极不客气责道:

”你这是铤而走险,纸上谈兵,根本就行不通!&34;魏延这才瞪眼对杨仪喝道:

“杨长史,你带过几个兵,打过几天仗,懂得几条兵法,敢来教训魏延?&34;

杨仪虽是文职长史,也有将军之号。这些年来多少也打过几仗,懂得许多兵法,哪里受得了魏延如此当众奚落。他正要反唇相讥,孔明急忙喝住,也叫魏延回班坐下。这才轻声对魏延道:

”此乃非常之举,说是铤而走险也不为过。不可不多提一些疑问,多有一些假设。“

魏延见丞相郑重其事,并无轻视之态,就心平气和答道:”丞相有何疑问,有何假设,但问无妨!&34;

“将军此想,是即兴之说呢,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呢?”孔明领首笑问。

“当然是深思熟虑!”魏延肯定回答。

“将军可知魏军之中,除夏侯璪怯弱无能之外,还有多少能人吗?”孔明听了又问。

魏延--正,竟说不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