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料对面为首的将领,并无冲杀过来,反而下马跪地参拜道:
“大都督受惊了,征蜀将军秦朗奉旨前来助战。”司马懿还是不敢相信,抬头再看军前旗号,写得明白。同来的还有夏侯渊的四个儿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候和等。他这才放心,果然是朝廷派来的援兵,真是来得太及时了,否则渭南之军不保,连他这个大都督也难逃诸葛亮之手。
“来了多少人马?”司马懿急问。
“二万!&34;
原来魏明帝得知诸葛亮兵力优于渭南魏军,便急派援军,但因南边战事未了,所以才给二万步骑。秦朗以为司马懿嫌少,司马懿并不嫌少,有这二万生力军,他还有救,渭南之营不但不会被摧毁,还可以在这时有所突破。
他急令秦朗率军北进,收集残散兵力,再立营寨,以固军心,
果然那些残兵一见魏军旗号,纷纷投来,收集起来也有万余。未久,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也率军回到渭南,合兵一处,却也有六万余众。
原来他们兵到北原,但见蜀军不战自退,都上了木筏,顺流而去。兄弟俩知是中了调虎离山之计,急忙回救渭南。但是陆路不如水路快捷,等他们赶回渭南,魏军已经惨败。魏营已被夷为平地,粮草器械不是被烧,就是被抢一干二净,遍地都是伤残的士卒在悲声呼救。
众将不由呆立,失声痛哭。
司马懿闭目哀叹,说是他失察,中了奸计,渭南之军几乎覆没。好在秦朗带来大量粮草,渭南残军才不至于挨饿。司马懿命令众军重立营寨,严加防守,从此无令不许出战。
蜀军大获全胜,斩敌万余,缴获马匹、粮草、器械无计其数。
孔明见大军奋战一 e 一夜,人疲马乏,而且魏军援兵又到,就让杨仪传令收兵。
次日,五丈原大营设宴庆功。众将更服丞相神机妙算,都称首战大捷,丞相应记第一功。
孔明连连谦让,认为还是筹划不周,有了疏漏,让司马懿跑了。他取出廖化捡来的金盔,展示在众将面前,十分遗憾地说:
“没有取来他的首,只是捡来他的金盔。”
众将接过金盔,传看稀罕。却都称道,今日得他金盔,来日必定取他首级。
孔明并不乐观,此次声东击西之计,本料司马懿难逃此劫,不想秦朗的援兵突然从天而降。现在更令他担忧的是,魏军能从南边调来二万步骑,说明魏吴之战,局势已经缓和,兵力可以北调。这样他与司马懿的较量,就不是一朝一夕能有结果了。好在他早有准备,三年以来,不断向斜谷搬运粮草,斜谷粮仓充实,至少可以支持十万大军半年之用。
但是半年之内,若是不能打败司马懿,又怎么办呢?难道又要无功而返么?
为长久计,现在只有分兵屯田,就地取粮。然而他的十万大军,现在是驻在魏国之地,蜀军要屯的田,也是魏民之田。虽然他一向宣称,普天之下,莫非汉土,而且对魏民也十分爱惜,不许蜀军扰民。但是占人家的地,屯人家的田,总是不能让人愉快接受。
庆功宴散席之后,孔明就把杨仪、李丰、高翔留了下来。他要向这几位专司军务、粮草的将军请教,如何才能使蜀军与魏民杂屯其田,相安无事。
杨仪认为,陇西、渭南地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早有大片田地抛荒。丞相只需运来粮种,分给魏民播种,百姓就会感激不尽。收成之后,与其分成,就可得不少粮草,何需分兵屯田。
李丰、高翔也觉得分兵屯田,分散兵力,不宜战事,而主张用武力强征。从来都是谁占地盘,谁收粮赋,对老百姓不必心慈手软。
孔明摇头不许,从来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魏民更应该抚养,不可掠夺。
杨仪听了这话,便进言道,丞相既为长驻之计,就要调出部分将佐,专司郡县屯田事务。也将魏民纳入蜀汉之制,受蜀军保护,纳蜀汉钱粮。军民同屯,计利分成,可得民心。
孔明听了拍手赞许,就令李丰、高翔二将与杨仪一同商议,精确统计田亩,作出规划,拟订完善的公约,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
几天之后,三位将领就把屯田计划制定出来。孔明看过,只在蜀军与魏民分成的公约上作了一些调整,让利于民,就批准了他们的计划。&34;屯田令“发出之后,正是秋粮播种季节,孔明更是放心不下,不知各部分兵屯田的实施情况如何。他怕误了农时,今秋得不到粮草,又要退兵!
他料司马懿大败之后,再不敢轻举妄动。就令姜维、廖化二部,坚守五丈原和郿城,监视敌情,自己则和杨仪、李丰逆渭水而上,到各地视察屯田去了。
此时正是夏季五月,本来应是麦熟季节,可是渭水流域遍地荒芜,麦田里都长满了野草。正如杨仪所说,百姓逃避战乱,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没人去种这些田地了。
这里是吴班、吴懿的驻地,屯田令已下达十余日,为何也不见士卒们下地播种秋粮?孔明令长史杨仪把二将唤来,问个究竟。
吴班、吴懿听丞相到,急忙前来参见。
孔明还未开口询问,他们就诉起苦来:
”老百姓怕打仗,都不愿种地,把军队分给他们的种子当粮食煮了吃了,军队找不到农具,又没有畜力,所以也干不起来。“
孔明听了大惊,把种子当饭吃了,秋后粮草不继,老百姓可以逃亡,十万大军怎么办?
他只沉思片刻,就令吴班、吴懿二将,以兵器作农具,以战马作畜力,立刻把所有的荒地种上秋粮。老百姓没有种子,可以向李丰、高翔再领补发。军队要先动起来,老百姓安心了,也会跟上去。没有粮食谁都怕。老百姓也不愿意总是逃亡,给他们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他们何乐而不为?
二位将领遵命而去,孔明又继续北进,准备再看王平、张羲的驻地。
”丞相,我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不当问?“推车使者罗保胜忽然这样说。
”你问吧!“孔明头也不回,就爽快答应。
”丞相,我们竹的百姓,交不起钱粮,被官府迫得走投无路造反,杀头治罪;这里的百姓是魏民,他们不交钱粮,把军队给的种子吃了,丞相竟不怪罪!为什么自己的百姓还不如敌国的百姓呢?“罗保胜愤愤不平地问。
”这。“孔明一时回答不出来。他本来想说,这是争取民心。但是罗保胜如果再问,敌国百姓的民心要争取,自己国家的民心为什么不要了?他又怎么回答?
”你只管推车就是,这种事情给你说了,你也不懂!“杨仪见丞相面有尴尬之色,就责备罗保胜,为丞相解围。
不料,罗保胜竟顶撞道:
”我懂,我心里清楚!&34;
“你知道什么?快说来听听!”孔明惊奇地问,
罗保胜也不回避丞相投来严肃的目光,一边喘气,一边回答:
“因为你们已经得到了,就不知道珍惜;还没得到的,才当做是宝!&34;
”这。“孔明听了大吃一惊,想不到罗保胜几句话,就把这个道理说得这么透彻。
国家与百姓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国家兴亡“与”百姓苦乐“又有什么因果,这些道理连先圣先贤都说不清,道不明,罗保胜却能一语道破。
他一向是根据光复大业的需要来制定国策,要求国人尽其义务。他这样做,到底是得了民心呢?还是失了民心?
众将士连年征战,背井离乡,浴血苦战,有的命丧他乡,有的伤病致残。军人就算再有忠义之心,也经不起长期无休止的流血牺牲,他们口虽不言,心里定有怨恨。
蜀中父老就更不用说了,打不完的仗,征不完的钱粮,害得他们家徒四壁,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对这个坚持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不是恨之入骨,也是怨声载道!
想不到罗保胜几句话就扰得他心烦意乱,坐立不宁。他匆匆看了十四个营寨,下了几道不许误失农时的命令后,就赶回五丈原大营。
现在他觉得最要紧的事是赶快打败司马懿,尽快结束战争,永远不再打仗。
司马懿按兵不动,如何才能迫他出战呢?他已经掌握蜀军求战心切,只宜速战速决,不能持久的弱点。你要打,他偏不打,你要结束战争,他偏不肯结束。得有什么法子,逼他一下才行。
3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分兵屯田,作久驻的准备,就对众将说:
“这是舌我军心之计,想那蜀军十万之众,绝不是分兵屯田,就能保障粮草自给。不用理他,咱们就是坚守不战,看他能耗多久?&34;
众将却以为,他是被诸葛亮打怕了。
一日,蜀将魏延、马岱率军到营前挑战,笑骂不休,百般羞辱,众将激怒,纷纷要求出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