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故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
战鼓咚咚,杀声阵阵。
燕昭王与大舅子魏冉,坐在将台上观看乐毅练兵,陪观的还有郭隗、姬参、田伐等大臣。
乐毅站在校场南端平台上,手执令旗,指挥着劲旅健卒演练战阵。他的左边,立一大鼓;右边悬一铜锣。两个大力士,眼睛都盯着乐毅手中的令旗。令旗往前一挥,左边大力士就击鼓催战;令旗往后一摆,右边大力士即鸣金收兵。
此时,燕昭王与魏冉都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举目观看,只见场上白军、黑军分列两旁。突然鼓声响起,双方闻鼓而上,短兵相接,戈矛交错,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后一排的黑、白两军,又冲了上去。不过这两排兵卒,使的是短戟短剑。他们穿过第一排的长矛、长戈队,钻到对方阵上,以短把武器,刺杀执矛挥戈的“敌人”。
乐毅看着黑、白两军的演练,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将令旗一摆,右边大力士立即鸣金收兵。接着又一挥,左边大力士擂响战鼓。
这时的鼓声与方才的不同,比较急促、强烈,如疾风暴雨一般,震得人心跳加剧、热血沸腾。
候在校场东西两边的几十辆战车,一听到鼓声响起,就纷纷移动。战马首先拉动战车,向着对方冲去。双方一接近,车上的将士各自舞动戈、矛,挑、拨、撩、刺,用各种技法,欲置对方于死地。那战马也特别好斗,拉着战车,死命向对方撞去,对方的战马不甘示弱也冲撞过来。马与马斗成一团,车与车搅在一块。黑、白将士戈来矛去,演练得非常认真,几乎与真的战斗一样。
“步卒阵法新颖,车战打法精妙。”魏冉由衷地赞叹:“若非潜心钻研、刻苦演练,是很难练出这么好的队伍来。”
这得归功于乐毅将军的努力。燕昭王--提起乐毅,就神情激动地向魏冉说:
“他到燕国以来,一直勤于国事,忙于练兵。他令百姓尽力生产,地不许荒,时不许失,官不许骚扰,民不许游惰,男不许无妻,女不许无夫。
”他严令于朝:令在位各安职守,不许纷更;刑法一定,宁从轻而不许贪酷;赋敛照常,宁薄取而不许增加;建言之官,不许建无益之言;任事之臣,不许滋生事端;匡君以正者赏,诱君以僻者罪。
“他特别重视整顿军队,令各营核实兵将,不许虚报---名;粮饷实给,不许少侵一合;他招收壮丁,挑选必精,不许混容老弱;操练必严,不许因循苟且。赏罚公正,纪律严明。鼓之则进,鸣金则退,不许少违毫发;限之以时,勒之以刻,不可差失须臾;兵必知将,将必知兵,有如指臂,不许阻挠;步归于步,马归于马,各分营队,不许杂乱。寡人得此良臣名将,治国治军如烹小鲜。”
“大王真有福气!”魏冉羡慕地插话:“能够得到这么好的将领甫佐,燕国复兴与强大指日可待!\"
”但愿如此!“燕昭王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指着演兵场叫道:”快看,寡人的骑兵队出场了!\"
战鼓声中,黑白两支骑兵,从东南、西北冲进校场。骑兵们上穿紧身窄袖的短衣,下着长裤,脚登革靴,腰束革带,上悬箭壶,完全是月服骑射装扮。
双方都挥舞长剑,一遭遇上,就狠劈、猛砍,横挑,斜刺,杀得惊心动魄;一旦错开,他们又取出弓箭,催马返身,拉弓瞄准(因是演东,没有羽箭),双方射得非常精彩。
乐毅传令收兵,骑射鱼贯退场。
这时,乐毅跳上将台,抱拳躬身奏道:\"三军演练完毕,请大王、魏冉将军训示。“
”好!好!演练得非常精彩,跟实战一样逼真。“燕昭王连声赞道。
”乐将军练兵有方,可喜可贺。“魏冉也高兴地赞扬道:”我代大王感谢乐将军为燕国练出了这么好的军队。“
”不敢不敢,还请多多指教。“乐毅有点腼腆地说。
”魏将军不是外人,乐将军你就不必客气。先坐下,然后请魏将军给我们参谋参谋。“
乐毅抱拳一揖,就近坐入席座。
”这几年乐将军--共练了多少兵?“魏冉问。
”步卒十万,车兵三万,骑兵七万。“乐毅欠了欠身,答道。”好!“魏冉又赞了一句,他有心用这支军队削弱一下齐国的实力,便转对燕昭王说:”大王,以我看来,这二十万人足可以与齐军一较高下。“
”齐人善战,桂陵、马陵两个战役的确打出了军威国威,我们燕国军队,纵然练到今日这个样子,恐怕还不是他们的对手。“
”不,大王切勿被已经过时的威名所吓倒。过去孙膑、田忌的确练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可惜孙膑、田忌之后,就没有人再按照那种方法练兵了。新组建的齐军,纪律松散,战技不精,与孙膑的军队比,简直天差地别。“
”这太好了。“上卿姬参见有机可乘,便顺水推舟奏道:”臣建议大王立即号令三军,打进齐国直取临淄,为先王洗雪国耻。“
”不可!“乐毅急忙劝阻:”今燕国虽得大王多年休养生息,然元气未复,兵未练精,国力尚未强大。这时候与齐国开仗,非受挫不可!\"
“魏将军不是说了,齐国徒有虚名吗?”姬参反问。
“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实际上齐国仍很强大。特别这几年,伐楚、攻秦,其军力不可小觑。”
“乐将军不要妄自菲薄。”中大夫田伐站起来为姬参辩护:“三年前,你就推说兵未练,将未训,今训练出了精兵强将,怎么还用同样的话来搪塞呢?\"
“定是乐将军军务繁忙,忘了伐齐报仇也。”姬参故意刺了一句:
“大王重托,乐毅岂敢或忘?”乐毅圆睁环眼,郑重地说:“毅日日练兵,时时训将,难道不是事实?\"
”我有一事不明,谨向将军请教。“姬参也站起来责问:”将军练兵训将,治国养民究竟为了什么?前不久,齐国欲攻宋国,向我们借骑兵,将军一口就答应借给三万人。难道我们练兵训将,就是为了帮助别人打仗吗?\"
“大王与齐国订有协约,做为臣子的自然要遵守,尔等休要挑拨离间,乱我成算!”乐毅怒道。
这话极具震撼力,几乎在座的人都被震慑住了。
姬参先是一愣,接着坐下寻思,照这话的意思,他们似乎还有什么“君子协定”没有说出来。这说明自己在大王心目中,还不是股肱之臣,日后还得多方讨好,才能在庙堂之上站稳脚跟。
魏冉则敏感地意识到,燕昭王表面上认自己为亲戚,实际上却视为外人。看他与乐毅时时处处设防的样子,如不采取措施及时补救,此行目的恐难达到。
一直沉默寡言的丞相郭隗心明如镜。他知道乐毅正在暗示大王“不要宣之于口”,以免“未图人而被人所图”,看来这乐毅是个有心之人,当年他竭力推荐对了。
而昭王的心情既复杂又烦躁。他想起拜将时乐毅说的“纵有深仇,也要深藏于心”的话,觉得乐毅预先告诫,是忠心为国的表现。
但他想起先王深仇大恨,又感到焦躁不安。他继位已经十八年了。勾践十年生聚十年复仇,而他十八年来忙忙碌碌作了许多准备,到头来连半个仇也未报,想来还有什么脸面去太庙祭奠先王?
平时,他虽然闭口不谈复仇之事,心里却无时不在渴望着洗雪国耻。因此,他是赞成姬参的主张的。他也知道魏冉的来意,他想借重魏冉来刺激乐毅,尽快实现他的复仇计划。不能再等了,人生有几个十八年呢?于是他说:
“好了好了,你们都不要争了,魏将军在此,我们都听听他有何高见?\"
魏冉谦让了一会,就开始大谈天下情势:
”燕国太偏僻了,诸位屈居于此,与外界接触太少,难免孤陋寡闻。当今天下,秦齐最强。齐国想压倒秦国壮大自己,就联合燕、魏、韩三国,纠集六十万兵力攻打宋国,妄图吞并宋国称霸天下。
“然宋国乃我大秦的盟国,我大王岂容齐国欺负宋国?就在我来燕国之前,大王就派遣白起、司马错二将率领二十万大军西出函谷关,攻打魏、韩的后方。说不定,此时魏、韩联军已经退出东线战场,赶回韩、魏去扑灭后院大火了。
”而三十万齐燕联军,一进入宋地,就被卢曼、戴直二将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死死咬住,进退不得。齐王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匆忙调集十万精兵,赶往宋地支持。可以肯定,这时的齐燕边界,已经没有齐国的驻兵了。乐毅将军若趁此良机举兵攻齐,将会如入无人之境。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攻占临淄。“
魏冉这番极富煽动力的说辞,让燕国君臣神情激奋,热血沸腾。田伐更是按耐不住被鼓动起来的热情,一个劲地怂恿昭王下令出兵攻打齐国。姬参也说,机不可失,行军打仗,不乘人之危,何以取胜?直说得昭王心里痒痒的,非一试兵锋不可。
但他毕竟是个君王,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他问坐在一边闭目养神的郭隗:
”丞相,你有何看法?\"
郭隗睁开眼睛,含蓄地说:
“齐国的消息还没传回来,大王最好派个人去核实一下,再行定夺。”
魏冉一听,就知道郭隗说的是指苏秦,苏秦,苏秦还未送回情报,因此不可贸然行动。
好吧,我再说几句,让他们死了这条心吧。魏冉笑了一笑,说:“尔等有所不知,苏秦先生在齐国得宠齐王封他为武安君,赐他一座豪宅,配了两个如花似玉的美女,还有齐绢布帛黄金珠宝做陪嫁,苏先生觉得比燕国所给的待遇还要高,因此尽心尽力地为齐王奔走。这次联合燕、韩、魏三国,就是他竭力促成的。他现在赵国,想游说赵相李兑出兵帮助齐王打宋国。他一心忙在灭宋兴齐上,还有时间顾及燕国的事吗?我敢断言,他早已把你们所托之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