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360章 帝寿厚赏风波起,宫宴笙歌踏归程【1 / 3】

四海比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腊月二十八,李世民在宫中摆下寿宴,皇子皇妃公主驸马一大堆,乌泱泱的交头接耳,

秦浩被高密拉在一旁训斥,段纶则有些尴尬的躲在人群中装隐形人。长乐身边围拢的人最多,夸赞讨好声音不断。

李世民今日情绪不错,看来是新年的喜气把所有的不愉快都抛在了脑后。

献寿礼时,眼神期待的望了秦浩一眼,秦浩连忙低下头,不与李世民对视。

一件件礼物呈了上来,李世民满脸笑意,心中却有些失望,不停点头说好。

长孙冲上前一步躬身道:“臣与高阳寻遍关中,得此双凤衔珠玉雕献于父皇,凤栖梧桐乃祥瑞之兆,高阳素爱此玉清透无瑕,说是唯有父皇治下海晏河清,方得此天赐吉物。”

李世民含笑点头,长孙看着玉雕也觉得惊奇。

秦浩大手一挥,有人抬上一架鎏金的千里镜,朗声道:“此物可窥星月,耗时三载试制而成,愿陛下目之所及,四海归一;心之所向,万民归心!”

李世民有些不信:“可观星月?是否言过其实?”

秦浩呵呵一笑:“有点,不过确实能让陛下一惊,待晚上陛下与娘娘亲自验证。”

李世民摆了摆手,有些期待,冲着长孙眨了眨眼,算是相约。

李治捧着一盆春兰,一本正经:“儿臣亲自栽种,每日浇水、驱虫,等它开花等了好久……祝愿父皇母后身体康健!”

李世民给了个白眼,根本不信李治的话。

长孙笑着开口:“稚奴早些献上手抄的孝经,是不想让人觉得礼物廉价,臣妾倒是觉得颇为用心。”

李泰握了握拳,胸有成竹:“父皇,宾阳南洞的改造已初步完成,儿臣保留了北魏洞窟的基础,重新镌刻了大唐的碑记,特意请了褚遂良书写碑文,

已重新雕刻完主佛阿弥陀佛,弟子及胁侍菩萨像还在加紧赶工,完成之后,儿臣打算继续改造北洞,愿父皇母后如佛法金身,千秋不朽!。

另儿臣多年编写的括地志今已完成,特为父皇寿辰献礼,再祝父皇母后福寿安康,龙体永健,国运昌盛,万寿无疆。”

李世民满面含笑,翻着书册,不住点头:“文采卓然,可堪大任,青雀此礼,父皇满意至极。”

李承乾有些尴尬,感觉李泰的礼物自己完全比不了,撑着跛足呈上一柄鎏金万民伞,

“儿臣命东宫属官收集百姓祝语绣于伞面……虽不及四弟功业,但求不负储君之责。”

李世民点了点头:“高明颇为有心,都入席吧。”

李承乾见父皇如此敷衍,心中有些难受,看了眼长孙,长孙微微颔首。

寿宴结束不久,李世民又不知抽了什么疯,下旨将李泰的岁赐加倍,于洛阳最为繁华之处赐建魏王府邸,又赐了西域宝马十匹。

群臣震惊,这岁赐居然超过了太子,陛下这是有意还是无意啊?

李承乾回到东宫之后便一顿乱砸,连称心也没劝得住挨了几鞭,好在没有打脸。

-----------------

除夕夜,有身份的没身份的都聚在了桃源庄齐迎新年,秦浩张罗了不少小礼物用做游戏的奖励。

众女一个个都激起了好胜之心,昙娘捧着堆成小山的彩头抿嘴傻笑,总算是找回了些许自信。

长乐给众位姐妹也准备了过年的红包,一大家子这年过得倒是有滋有味。

西跨院中,看着头戴鱼形木簪的柳银环,秦浩递上了薛礼送来的金镯。

“银环啊,你这年岁已是不小,这是薛母给你准备的信物,你若不反对咱们就嫁了吧,你是没看到薛母那望眼欲穿的样子。”

柳银环抿着嘴,有些羞涩:“表兄,你做主吧,银环相信你。”

“你们两个表兄算过,上辈子就是一对,再说有表兄在,他不敢欺负你的。”

柳银环摇了摇头:“在我面前他就像个孩子一样。”

秦浩拍拍柳银环的肩:“明日我便请大儒给他赐&39;仁贵&39;二字,待开春云中马场驯罢新驹,就让他八抬大轿抬你过门。“

“表兄,薛礼征战之时立了功,表兄为何不提拔他呢?”

“呵呵,他如今性子还不行,功劳反正又丢不了,给他攒着,等你教育好了,我有机会给他单领一军,机会多的是,急什么?”

-----------------

正月初一大朝会,朝廷下旨将清河赐婚程处亮,城阳赐婚卢仁朂,众位官员都纷纷向程咬金和卢承庆示好祝贺,

眼看着朝会一片祥和的气氛,李世民却紧接着讲起了重话,

以段纶的例子明确禁止官方支持娱乐性技艺的研发,并将技术审查纳入了官员的考核体系,升工部侍郎卢义恭接任了工部尚书。

郑元璹对范阳卢氏的恩宠羡慕得哈喇子流了一地,有些后悔没能早些与驸马处好关系。

房玄龄出列上奏:“陛下,秦驸马请旨种植白叠棉。”

李世民皱眉不解:“这等农桑细务,玄龄还需请旨?”

房玄龄郑重道:“事关边境贸易,还请驸马亲自向陛下奏陈吧。”

李世民望向人群后面的秦浩:“你近前回话。”

秦浩望了房玄龄一眼,有些不满师父将自己推到人前。

“回陛下,臣曾得到王县令相赠白叠子,精心培育了几年,发现乃是大食那边传过来的长绒棉品种,

此品种比之高昌棉、天竺棉的产量和品质更要优良,棉布对解决我大唐百姓的穿衣保暖会有大用,因此请陛下支持棉花的种植。”

李世民有些不解:“此事有何特别之处,值得在大朝会上请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