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申道:“他签契约了,白纸黑字。”
“没有,那些是你们伪造的!”
“签了,上面有他的名字。”
“对字迹!对字迹!”刘三高呼道。
“有你的名字就行。”
“我不服,这是伪造的!”
张申却不想跟刘三继续对话,转身笑呵呵看着李彦道:“敢问郎君大名?”
“我家郎君的名讳不是谁都能知道的。”刘文静说道。
“是是,张家在新安郡也是有名的,我们家郎君在姑苏学院求学,师出当今有名的大儒,王儒王老夫子。在下观郎君英俊非凡,必然也出自名门,我们张家可以为郎君做个引荐信,也是可以的。”
刘文静在李彦耳边继续小声说道:“苏常虽无世家大族,但地方上的乡绅名流相互往来,相互引荐,博取清名,方便被地方衙门引荐,进入官场,这引荐的人越多,越出名,进入官场的概率越大,升迁越快。”
李彦心下了然,这就是世家大族不存在后,科举尚未扩招的结果。
科举没有扩招,但地方上有钱家族花大价钱培养自己的儿子,通过科举无法入仕,那就通过推荐入仕。
推荐这个东西是小范围的,不是百信一人一票的投,而是地方有名望的人的推荐信。
这名望是怎么来的呢?
花钱买的!
例如花钱修路、修桥,受灾的时候,布施粮食。
久而久之,地方乡绅,在地方百姓心中地位非常高。
所以,有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的说法。
意思是,皇帝的权力是很难直接发号到县以下的乡里的,那里都是宗族各自治理。
宗族里面的话事人,都是地方上有名望的乡绅。
现在李彦遇到的就是此地有名望的乡绅家里的护院。
他说的推荐信,实际上就是乡绅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行证。
在洪州和荆州那些世家林立的地方,也流行着这些。
毕竟官方的人才通道不完善,社会就会依赖这一种形势。
这也是李彦为什么要兴办大学的原因。
在李彦抵达苏州之前,他便安排曹谦德在苏州办了两件大事:
一是设立姑苏报社,并且颁布了报社管理条例,没有获得朝廷批准,一切私人不允许办理报社。
二是设立苏州大学!
这其实是将舆论权和人才通道从民间拿过来一部分,也就是削弱一些地方名流的影响力。
“我不要你们的引荐信,我也不是来博清名的。”李彦笑道。
“哦,那也没关系,以后有买卖,也可以一起做。”
“不用了,我此次来苏州只为一件事。”李彦收起折扇。
“不知郎君所为何事?”
“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张申愣了一下,反应过来,连忙笑道:“对对对,郎君果然饱读诗书,我们是最推崇公平的!”
“那你把他的契约拿出来看看。”李彦话题一转说道。
“这契约现在的确在我身上,可这是我们张家与刘三之间的私事,郎君这样干涉,就不太好了吧。”
“那就去县衙门去,让县令评个理,看那契约是不是真的。”
“我们正有此意!”张申连忙说道,“我们最尊重律法!”
“陪!张胖子,谁不知道休宁县的县令是你们张家老二!这次故意迟迟不对民间宣布朝廷新政,害得许多人提前高价买了田!你们是一伙的!”
“你闭嘴!”张申狠狠踹了刘三一脚。
“哦,有这事?”李彦诧异道。
刘文静立刻在他耳边小声道:“确实有啊,前几天臣跟您提过,苏州地方上有些官员故意隐瞒或者延迟公布,联合地主高价把田先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