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十三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五百二十章 选择
朝廷迁徙人口去辽东的布告很快便出现在了各州城门、府衙、通学布告栏上,遂即有各府衙役敲锣打鼓得到各镇各村通报,驿站、茶水摊、码头等人流多的地方,也有朝廷安排的人同行人商旅告知此事。
很快,这件事便真如长了翅膀一般,分散往大明全境而去。
太原,这里本是晋商云集之处,不过自范、等几家被斩首抄家之后,太原这里的行商们便低调了很多。
晋商也不都里通外敌,只不过出了这些渣滓之后,剩下的人再是清白也会惴惴。
出门在外,只要说是晋商,看向他们的眼神都带着鄙夷,如此一来,生意也比往常淡了不少。
谈“晋”色变,人人喊打,他们即便没有做什么,却也背了不少黑锅,当真是艰难。
在这政令下达之前,几家晋商就已经打算离开山西再做打算,要知道,此前不少淮盐商可都出自山西。
走西口、走东口走出了不少大商人,难道到他们就不成了?
再怎么也要走出条路来才好!
董家便是其中一个要离开山西的商人,如今的家主是为董柏年,家族做的是丝绸生意。
丝绸嘛,他原本想着要不往江南去或者巴蜀去,或者眼下海运正昌盛,不如朝浙江福建那儿走走。
可看到这消息,主意立即就变了。
董柏年长子董锦昌见父亲想着要去辽东很是不解,在他看来,他们做丝绸的,自然是往南方去发展才更妥当才是。
董柏年知道自己这想法或许不被理解,召集了族中老小,而后将自己意思解释与他们听。
“我是想啊,江南丝绸行业兴盛,但早有了大商龙头,咱们要分一杯羹说不准就要被商会、行会排挤,若要打点,也不知要花费多少才成,花了这些钱,也不知能不能挤进去…”
这些都是事实,董柏年说了也没人提出异议来,江南丝绸业已是成了规模,包括桑业、蚕茧业、生丝业以及织造业,都把持在几个大商之手。
他们于丝绸上也没有新的纺织手法,只做些寻常买卖,怕是这生意很快就做不下去了。
“陛下让商、民迁徙辽东,给予的政策很是优惠,至少咱们前三年不用担心税费的问题,赚多赚少,每年也只百中取一,三年,足够咱们在辽东站稳脚跟了!”内阁最后定的宽税制度,于民而言,只要开垦荒地,前三年粮食都算他们自己的,不用交税,第四、五年才开始按照原先一半的赋税来交,后面再视种植情况定税赋。
于商,除辽东以外的行商都已是实施阶梯税率,成效很是显著,但于辽东这块地方,朝廷的政策却没有按照这个来,而只百中取一,三年后再按照阶梯税率收税。
如此,给足了辽东商、民扎根的时间,也给了他们能在辽东生活的希望。
“当然,”董柏年看向屋中诸人,“我虽为当家,但也不勉强,若愿意跟着我去辽东的,我自会善待,若不愿意的,我也按照各房该得的分好了银子,你们留在太原也好,或去江南也罢,我绝不干涉。”
董家除了董柏年,还有二房董松年和三房董桦年,他们跟着自家大哥做生意,虽比不上范家家大业大,但比之寻常百姓可要好过了不少。但要让他们自己去做生意…二人深知自己没有大哥那个本事。
“爹,曲家可有什么说法?”董锦昌又问。
汾阳曲家同他们董家世代交好,董锦昌未过门的妻子便是曲家第三女,此前他们也是商议一同往南方去。
眼下董家要去辽东,总不能曲家自己往江南去吧!
“这也是我正要说的,”董柏年掏出一封信递给董锦昌,“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去信曲家,他们回信直接就应了。”
曲家既然也同意去辽东,董锦昌还有什么好反对的,笑着点头道:“好,那就去辽东。”
董松年、董桦年想着自己也没本事,就算拿了自己那份银子,迟早也是要花完,还不如就跟着大哥北上辽东去。
事情便这么定了下来,一家人翌日决定去衙门交户籍凭证,董松年、董桦年也要通知妻儿收拾行装,很快便告辞离开。
董锦昌正要告退时,董柏年却是把人叫住,“锦昌,爹还有事同你说。”
闻言,董锦昌重新坐下,看向董柏年问道:“爹还有什么事?”
“说要迁居辽东,你可有想过具体定居在哪个城镇?”
董锦昌“啊?”了一声,神情很是奇怪,“不是沈阳吗?除了沈阳,爹难道还有别的打算?”
沈阳可是原来建奴都城,他们要迁居,自然是去各种设施完备的城池了,一来生活便利,二来,他们要做生意,怎么都要去有人的地方啊,辽东还有比沈阳更多人口的城镇吗?
董柏年一看董锦昌神色,便知道他的确没有想过,不由叹了一声,想着如今的年轻人啊,头脑里想得可真是简单。
“你来说说,这两年朝廷做了哪些事?”董柏年又道。
董锦昌不明白董柏年问这话又是什么意思,不过他向来不忤逆自己父亲的意思,父亲这么说,定然有他这么说的道理。
他想了片刻后,开口道:“陛下打赢了建奴,赶跑了流贼,种了不少粮食,抄了不少大臣还有…商人,还有开海禁,同蒙古也建立了榷场……”
“是,你看出什么来了?”董柏年又问。
“看出什么…”董锦昌回忆自己说的话,“陛下对钱特别看重”
“对,说得不错,”董柏年笑着点头,“陛下对钱特别看重,除了江南这块地方,大明北方也繁荣了不少,百姓的日子慢慢好过起来了…”
“对,所以呢?咱们不该定居沈阳吗?沈阳才是能发展生意的地方啊!”
“那你想想,辽东除了沈阳能做生意,还有哪里能做生意?”董柏年问道。
董锦昌在脑海中慢慢勾勒辽东的地形,“建奴如今在赫图阿拉,我觉着朝廷迟早同建奴还得再打一场,东边咱不去,除了沈阳,那就往北边去?北边…罗刹国?父亲是觉得,朝廷会同罗刹开立榷场做贸易?”
“我不确定,但以如今陛下的行事,可能性很大!”董柏年想着,收回辽东各州之后,最北便直接同罗刹国接壤了,保不齐皇帝想着要开个榷场,同罗刹做生意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奴儿干都司?”董锦昌说道。
“你啊,”董柏年摇了摇头,“奴儿干都司离罗刹是近,但那里也太过荒芜,咱们初时该如何立身?”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初期设立的对黑龙江流域管辖之地,主要功能便是招抚女真等部落,但之后慢慢废弃,眼下虽然重回大明,但的确人迹罕至,只有少数部落游牧在此。
“开原如何?”董柏年问道。
开原是明朝在辽东北部的军政中心,在此地设有三万卫和辽海卫,同样也是管理女真的重要据点,同时朝廷在这里还设立了马市,与蒙古各部进行贸易。
眼下收回了开原,此地对于大明辽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朝廷看重的地方定然就会安排人手,做生意可以,若朝廷届时要同罗刹开立榷场,他们开原也比沈阳便利。
就算朝廷没有这个打算,开原离沈阳也没有多远,不会耽误多少行程。
“行,那就开原!”董锦昌点头,“过些日子儿子先过去置办一下,都好了之后爹同各位叔伯再过去。”“好,辛苦我儿!”董柏年满意得点了点头,自家儿子还需历练,今后的日子慢慢教导,希望能早日挑起董家大梁。
除了山西这些行商,江南也有不少行商动了心思。
这些年来,大明北边天灾不断,加上流贼以及建奴的劫掠,百姓生活很是困苦,朝廷也愈发穷困,钱都到了贪官大商的口袋里。
可是江南这地方却是声色犬马不断,哪里能看出是王朝末年的景象。
是以,北边的行商去辽东是寻找新的商机,可是江南的行商们这么打算,却让人看不明白了。
南京府衙,张国维闲来翻了翻户部收上来的记录文书,看到了不少行商申请迁居的文书。
自盐商汪闻德被斩首抄家之后,江南这边的几大行首很是低调,茶商行首苏旭没有直接参与纵火案,只罚了些银子,木料行首吴昊举报有功,功过相抵不做处置。
但二人的行首之位也没有保住,都换了人家来做,他们平日得罪了不少人,眼下没了行首之位,行事更是艰难,此次不约而同提交了文书,想着去辽东重新发展。
另外还有不少原先从事盐业的盐商,淮商、浙商、徽商都有不少,自朝廷盐业改革之后,他们赚的钱大打折扣,看到朝廷这消息,互相通了口风之后,也便决定去辽东试一试。
“加快流程,加紧户籍的办理,若有准备完全的,可先行一批北上,江南这儿的徙居百姓俱坐船北上,路上花费由朝廷承担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