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第十七回故事背景与整体概述
1.省亲别院的修建
为迎接贾元春省亲,贾府大兴土木修建省亲别院,这一浩大工程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贾元春晋封为贤德妃,这是贾府无上的荣耀,皇帝恩准元春回家省亲,贾府自然要倾尽全力筹备。
修建过程耗时良久,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贾府众人的心血。选址在宁荣二府的北面偏西位置,充分考虑了贾府的整体布局和交通便利。规划上,力求打造出一座集江南园林之精致与皇家园林之大气于一体的园林式别院。施工期间,无数能工巧匠汇聚于此,日夜赶工。
时间跨度上,从筹备到竣工历经数月,期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贾府上下齐心协力,只为给元春营造一个极尽奢华、舒适的省亲之所,展现出贾府对元春省亲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筹备。
2.本回在全书中的位置与作用
在《红楼梦》的宏大叙事中,第十七回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此前,书中已陆续展现贾府的家族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一些日常琐事,为故事发展奠定基础。而第十七回,借省亲别院竣工、试才题对额等情节,将贾府的繁荣昌盛推向一个小高潮,对上承接贾府为元春省亲的筹备诸事,进一步展现贾府的权势与财富。
同时,此回为后续故事走向埋下诸多伏笔,对人物命运影响深远。大观园的建成,成为众多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后续宝玉、黛玉、宝钗等一众青年男女在园中的生活、情感纠葛、诗词雅集等情节提供空间。宝玉在试才题对额过程中展现的才情与叛逆,预示着他在追求自由和真性情道路上的坚持,也暗示其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将不断加剧。此外,本回对各人物居所的描写,如潇湘馆之于黛玉、蘅芜苑之于宝钗,从环境角度暗示了人物性格与命运走向,为后续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转折做好铺垫,推动故事朝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方向演进 。
二、试才题对额情节解析
1.贾政带宝玉入园的缘由
贾政决定带宝玉进园拟匾,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一方面,他听闻塾师称赞宝玉在对对联方面颇有歪才情。在那个重视文化素养的时代,这一消息让贾政对宝玉的文学才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宝玉平日里不喜读四书五经,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令贾政颇为头疼,但这对联之才却让贾政看到了一丝希望,觉得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检验一下宝玉的真实才学。
另一方面,题匾额对联一事面临难题。按常理,匾额对联应由贵妃赐题,可贵妃若不亲见景致,必然不肯随意拟写。若等贵妃游幸后再请题,偌大的园子、众多亭榭在这段时间里无字标题,难免显得寥落无趣,即便有花柳山水,也难以增色。在这种情况下,贾政认为不妨让宝玉一试,若宝玉能拟出合适的匾额对联,自然是好;即便不妥,再请雨村来拟也不迟。如此一来,既能解决当下之急,又能考察宝玉,可谓一举两得 。
2.宝玉题对额的具体过程与表现
众人首先来到一处“曲径通幽处”,此处峰回路转,佳木茏葱,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有意考考宝玉,便让他题一匾额。宝玉略加思索,便说出“曲径通幽处”,此句化用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既点出此处清幽深邃的意境,又巧妙地契合了园林的景致。贾政听了,虽未直接夸赞,但也默认了宝玉的才情,众清客更是纷纷喝彩,称赞宝玉才情不凡。这一表现,展现出宝玉对古典诗词的稔熟,能够灵活运用古人诗句来描绘眼前之景,其文学底蕴初露锋芒。
行至“沁芳亭”,只见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上面有一亭子。贾政又命宝玉题联,宝玉灵感突发,吟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此联对仗工整,“绕堤柳”对“隔岸花”,“三篙翠”对“一脉香”,不仅描绘出了周围柳绿花红的美景,还通过“借”“分”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将水的灵动与花柳的香气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贾政听后,点头微笑,心中对宝玉的才华暗自赞赏,却仍故意挑剔说“也还罢了”。众清客则在一旁极力奉承,夸赞宝玉此联精妙绝伦,尽显才情。
来到“潇湘馆”,这里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宝玉看到此景,联想到湘妃竹的典故,便题下“有凤来仪”,暗指此处将来会有元春这位凤凰般的人物到来,同时也契合了此地清幽雅致、适合佳人居住的氛围。贾政听后,虽未多言,但从其表情可看出对宝玉的想法颇为认可。众清客又是一番溢美之词,称赞宝玉构思巧妙,寓意深远。
“稻香村”中,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宝玉题“杏帘在望”,并配上“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的对联。此联描绘出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画卷,既有清新自然的景色,又蕴含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贾政却认为此处过于穿凿,不像自然之景,对宝玉的题对略有不满。众清客则在一旁揣摩贾政心意,随声附和。
“蘅芜苑”内,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牵藤引蔓,累垂可爱。宝玉题“蘅芷清芬”,对联为“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此联将蘅芜苑的清幽与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出宝玉的文学才情和细腻心思。贾政听后,只是微微点头,未作过多评价。众清客依旧是一片夸赞之声。
最后来到“怡红院”,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宝玉题“红香绿玉”,对联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此联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闲适、优雅的氛围,展现出宝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悟。贾政对宝玉的表现虽未明确肯定,但也未过多指责。众清客则纷纷称赞宝玉才情出众,构思奇妙。
在整个题对额的过程中,宝玉充分展现出其出众的文学才华,他的题对不仅契合各处景致,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贾政表面上对宝玉的表现多有指责,实则内心对宝玉的才华颇为满意,只是碍于父亲的威严,不愿过多表露。众清客则为了迎合贾政,对宝玉的题对额一味夸赞,尽显阿谀奉承之态。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宝玉的才情与个性,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题对额情节对宝玉形象塑造的作用
这一情节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宝玉的人物形象,多维度展现出他独特的性格特质。
首先,凸显了宝玉的叛逆性格。在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传统观念强调仕途经济,而宝玉却对四书五经等正统学问兴致缺缺。试才题对额时,他凭借自己的喜好和才情,抛开世俗的条条框框,以独特视角为各处景观拟匾题对,全然不顾贾政及众人的期待,这种不随波逐流的行为,正是他叛逆性格的有力体现。
其次,充分展现了宝玉的文学才华。面对不同景致,他信手拈来,化用诗词、巧妙构思,题出的匾额和对联不仅贴合景观特色,还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如“曲径通幽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等,让众人惊叹,其文学素养和才情展露无遗。
再者,体现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态度。他并未因贾政的威严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刻意迎合,在题对额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审美和想法,不被传统观念左右。这表明他对封建礼教并非盲目顺从,而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反抗,尽管这种反抗在当时的环境下略显无力,但却彰显出他追求自由、真实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一情节,宝玉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身处封建礼教之中却努力坚守自我的独特人物。
三、人物关系在试才过程中的体现
1.贾政与宝玉的父子关系
贾政对宝玉怀揣着望子成龙的深切期望。在封建家族观念浓厚的贾府,家族的荣耀与延续至关重要。贾政期望宝玉能走科举之路,光宗耀祖,重振贾府声威。他听闻塾师赞宝玉对对联有歪才情,便带其入园题对额,这一行为背后,是对宝玉文学才能的期待,希望宝玉能在文化素养上有所建树,为日后的仕途发展打下基础。
然而,宝玉的叛逆行为常让贾政无奈与愤怒。宝玉不喜读四书五经,厌恶仕途经济,整日与姐妹们厮混,这与贾政为他规划的人生道路背道而驰。试才题对额过程中,宝玉虽展现出文学才华,但他的一些想法和行为仍不符合贾政心中的正统观念。如在“稻香村”,宝玉题的对额与贾政心中的“自然之景”观念不符,贾政便直接表达不满,这反映出贾政对宝玉偏离传统观念的无奈与愤怒。
宝玉对贾政怀有敬畏之情。在封建家庭中,父亲具有绝对权威。贾政的严厉形象让宝玉心生敬畏,面对贾政的询问和要求,宝玉总是小心翼翼回答。试才题对额时,宝玉时刻留意贾政的反应,生怕自己的回答得不到认可。
同时,宝玉对贾政也存在抵触情绪。贾政所期望的仕途经济之路,并非宝玉内心所求。宝玉追求自由、纯真的生活,反感被封建礼教束缚。这种追求与贾政的期望冲突,使得宝玉在内心深处对贾政的要求产生抵触。例如,宝玉平日里对贾政安排的学习任务敷衍了事,能躲则躲,这便是抵触情绪的体现。
在“试才题对额”这一情节中,父子间的微妙互动尽显。贾政表面上对宝玉的题对额多有指责,如说“也还罢了”“过于穿凿”等,实则内心对宝玉的才华满意,只是碍于父亲威严不愿表露。而宝玉虽敬畏贾政,但在题对额时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盲目迎合贾政。这种互动既展现出封建家庭中父子关系的森严等级,又透露出父子间因观念差异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生动地刻画了父子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
2.宝玉与众清客的互动
在宝玉题对额的过程中,众清客为迎合贾政,展现出种种阿谀奉承之态。当宝玉在“曲径通幽处”题出匾额后,众清客纷纷喝彩,称赞宝玉才情不凡,这无疑是在向贾政表明对宝玉表现的认可,进而讨好贾政。
行至“沁芳亭”,宝玉吟出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众清客立刻夸赞此联精妙绝伦,尽显才情。他们如此不遗余力地赞美,并非完全出于对宝玉才华的真心欣赏,而是深知贾政对宝玉此次表现的关注,希望通过对宝玉的夸赞来赢得贾政的欢心。
在每个景点,众清客皆是如此。只要宝玉题出对额,他们便会用各种溢美之词进行称赞,诸如构思巧妙、寓意深远等。这些话语虽有对宝玉才情的肯定成分,但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贾政。
而宝玉与他们的交流则相对简单。宝玉专注于为各处景观题对额,对于众清客的夸赞,他并未过多回应。他沉浸在自己对园林景致的感悟和创作中,对众清客的阿谀奉承似乎习以为常,又或者并不在意。这种互动体现出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氛围。众清客为了在贾府立足,极力讨好贾政,形成一种虚伪、功利的社交风气。而宝玉身处其中,却保持着自己的纯真与独立,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
四、黛玉误剪香囊背后的情感纠葛
1.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宝玉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结束后,满心欢喜地出了园子。那些平日里跟在宝玉身边的小厮们,见他此次在众人面前大展才情,便一窝蜂地围了上来,纷纷讨要赏赐。宝玉心情大好,也不吝啬,任由小厮们将他身上佩戴的荷包、扇坠等物一一解去。
这边厢,黛玉原本在房里精心为宝玉做着荷包,满心期待着能给宝玉一个惊喜。偶然间听闻宝玉身上的东西都被小厮们抢去了,心中顿时一紧,她最在意自己给宝玉做的荷包,担心也在被抢之列。
怀着忐忑的心情,黛玉找到宝玉询问。宝玉此时还沉浸在题对额的兴奋中,没留意黛玉的异样,顺口就说东西都被小厮们拿走了。黛玉一听,顿时觉得自己的一片心意被随意践踏,认定宝玉不珍视自己亲手所制之物,一气之下回到房中。
回到房里的黛玉,越想越气,拿起剪刀就将正在为宝玉做的香囊铰坏。她满心委屈,觉得自己对宝玉的感情不被重视,眼泪止不住地流。
宝玉这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的话让黛玉误会了。他赶忙追到黛玉房中,看到黛玉正在伤心哭泣,地上还有铰坏的香囊,心里懊悔不已。宝玉急忙解释,说自己一直将黛玉给的荷包贴身带着,并未送人,只是刚才没说清楚。
黛玉起初并不相信,依旧赌气不理宝玉。宝玉焦急万分,又是赔不是,又是发誓,表明自己对黛玉的心意从未改变。看着宝玉着急又诚恳的样子,黛玉心中的气渐渐消了。最终,两人重归于好,这场因误会引发的小风波就此平息。这段小插曲,生动地展现了宝黛之间感情的敏感与细腻 。
2.这一情节反映的宝黛情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