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第四十二回故事总览
1.刘姥姥告辞与巧姐取名
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刘姥姥结束了在贾府的二度游历,准备告辞回家。这一情节,看似平常的迎来送往,却蕴含着诸多深意,生动地展现了贾府的复杂人际关系与家族文化。
刘姥姥此次离开,贾府众人纷纷慷慨赠送礼物,场面热闹而隆重。平儿将一堆东西拿给刘姥姥看,其中有昨日她要过的青纱一匹,还有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另有两个茧绸,以及两匹绸子等。这些礼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品质上乘,足见贾府的富贵奢华。贾母也送了一包袱东西,宝玉则把妙玉不要的成窑盅送给刘姥姥,鸳鸯也送上了衣服。众人的馈赠,既有对刘姥姥带来欢乐的感谢,也有出于贾府的体面与大方。
而在这告辞的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个重要情节——凤姐请刘姥姥为女儿取名。原来,巧姐儿生病,刘姥姥提醒可能是撞了花神,提议瞧瞧祟书本子。凤姐因刘姥姥是个积年的老人,见识多,便烦请她给女儿取个名字。刘姥姥听说孩子生于七月初七,便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上来。”
凤姐请刘姥姥为女儿取名,并非随意为之。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中,取名是一件颇为慎重的事情,往往蕴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期许。凤姐此举,一方面是出于对刘姥姥的尊重与信任,认为她来自民间,有着质朴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贾府众人对封建迷信观念的信奉,希望通过取一个“巧”字,为巧姐带来好运与福气。
刘姥姥所取的“巧姐”之名,寓意深远。“巧”字既呼应了巧姐出生的日子——七夕,又寄托了遇难成祥、逢凶化吉的美好祝愿。这一名字,不仅体现了民间文化中对吉祥如意的追求,也暗示了巧姐未来的命运将会在各种机缘巧合中跌宕起伏。
刘姥姥告辞与巧姐取名这一情节,犹如一幅细腻的风俗画,描绘出贾府的生活百态与文化传统。它不仅展现了贾府众人与刘姥姥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也为巧姐的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宝钗“审问”黛玉
在热闹的大观园行酒令场合中,黛玉一时疏忽,不经意间吟出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词句。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这两部作品被视为“杂书”,闺阁女子接触此类书籍是违背礼教规范的行为。宝钗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不动声色,却在事后将黛玉叫至蘅芜苑。
当黛玉踏入蘅芜苑,宝钗看似随意却暗藏深意地开启了话题。她笑着问黛玉:“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黛玉起初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试图含糊其辞地敷衍过去。然而,宝钗却不打算轻易放过,她步步紧逼,点明黛玉所引用的词句出自《牡丹亭》与《西厢记》。
此时的黛玉,心中一惊,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然触犯了封建礼教的大忌,在宝钗面前,仿佛自己的秘密被无情揭开,内心满是窘迫与不安。她深知,若此事传扬出去,自己的名声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宝钗见黛玉如此反应,语气稍微缓和,开始了一番“教导”。她神情严肃地对黛玉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便有些许才情,也应当把精力放在针黹纺织这些妇功之事上。至于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宝钗的这番话,并非只是简单的指责,而是基于她所接受的封建礼教教育,真心认为这些“杂书”会对黛玉产生不良影响。
在宝钗的“审问”与劝导过程中,她的心理也有着微妙的变化。一开始,她发现黛玉的“违规”行为时,或许带着一丝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和对黛玉行为的不满。但在与黛玉的对话中,她更多地流露出对黛玉的关心。她希望黛玉能够遵循礼教规范,以免日后遭受不必要的麻烦。
而黛玉,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逐渐静下心来聆听宝钗的教诲。她内心对宝钗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原本,她一直将宝钗视为情敌,对其心存戒备。然而此刻,面对宝钗真诚的劝导,她感受到了宝钗的善意,心中不禁对宝钗多了一份认同和亲近。她“心下暗服”,只能“答应‘是’的一字”。
宝钗“审问”黛玉这一情节,通过两人细腻的对话和丰富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思想的禁锢。同时,也为钗黛关系的转变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从这一刻起,钗黛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表面的客气与潜在的竞争,而是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与理解。这一情节,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人物关系的涟漪中,泛起了新的波澜,推动着故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3.惜春作画引发的讨论
众人聚到李纨处,话题转到了惜春要画大观园一事上。这一话题,瞬间点燃了大家的兴致,一场围绕绘画展开的讨论就此热烈展开。
惜春提出要画大观园,这本就是一件颇为引人关注的事情。毕竟大观园是贾府众多姐妹生活的地方,承载着无数美好的回忆与故事,将其绘于纸上,无疑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
黛玉听闻此事,眼中闪过一丝灵动的光芒,嘴角微微上扬,开启了她的调侃。她笑着说要给这幅画取名为《携蝗大嚼图》,众人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明白她这是在拿刘姥姥和惜春作画之事打趣。从“母蝗虫”到这一有趣的画名,黛玉的言语充满了尖酸俏皮的韵味。她又接着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起来。黛玉的这一番调侃,不仅展现了她敏锐的才思和幽默风趣的一面,也为这略显严肃的讨论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氛围。
而宝钗在一旁,先是夸黛玉取笑儿淡而有味,随后便开始认真地为惜春列出画画所需的东西。她思维清晰,条理分明,从画笔、颜料到纸张,一一详细道来。“头号排笔四支,二号排笔四支,三号排笔四支,大染四支,中染四支,小染四支……”宝钗不仅说出了所需工具的种类,还精确到了数量。她对绘画所需物品如此熟悉,可见她平日里涉猎广泛,对各种事物都有着一定的了解。
宝钗的建议并非只是泛泛而谈,每一项都有着实际的用途和考量。她深知绘画需要准备充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她的这份细致和周到,与黛玉的调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黛玉的调侃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充满了浪漫与灵动;而宝钗的建议则是务实的,体现了她的稳重与理性。
在这场讨论中,众人的不同反应和表现,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黛玉的才情与活泼,宝钗的博学与稳重,都在这短短一段情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一情节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她们不仅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也有着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把握。惜春作画引发的讨论,如同大观园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虽不惊天动地,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韵味,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二、回目含义解读
1.“蘅芜君兰言解疑癖”解析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短短七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红楼梦》中钗黛关系的重要转变。
“蘅芜君”指的是宝钗。在大观园中,宝钗居住于蘅芜苑,这一雅号不仅代表着她的住所,更象征着她的气质与品格。蘅芜苑中奇花异草众多,看似繁茂却又带着一种清冷与幽静,正如宝钗本人,外表端庄大方、举止雍容,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而内心深处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细腻与复杂。
“兰言”,即知心话。古人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宝钗对黛玉所说的这番话,正是出自真心,饱含着关切与理解。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宝钗深知女子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当她发现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词句,她意识到黛玉可能在思想上偏离了封建礼教所规定的轨道。
宝钗将黛玉叫到蘅芜苑,看似是“审问”,实则是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她以过来人的身份,诚恳地劝诫黛玉,女子应该把精力放在针黹纺织等妇功之事上,少看那些被视为“杂书”的作品,以免被移了性情。宝钗的这些话,并非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指责,而是基于她对封建礼教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以及对黛玉未来命运的担忧。她明白,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名声和品德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一生的幸福。
而黛玉对宝钗的疑惑,由来已久。在之前的情节中,黛玉一直将宝钗视为情敌,认为她世故圆滑,善于迎合长辈,在宝玉的感情问题上,两人也存在着潜在的竞争关系。然而,这次宝钗的“兰言”,让黛玉看到了宝钗的另一面。宝钗的真诚劝导,让黛玉感受到了她的善意,也让黛玉意识到,宝钗并非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种工于心计、心怀恶意的人。
这一情节对钗黛关系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钗黛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微妙的紧张和竞争。而通过这次“兰言”,两人之间的隔阂开始逐渐消除,信任的种子悄然种下。黛玉对宝钗的态度从戒备、猜疑转变为认同和亲近,这为她们日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更深层次来看,“蘅芜君兰言解疑癖”这一情节,反映了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影响。宝钗和黛玉,尽管性格迥异,但都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宝钗努力遵循礼教规范,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黛玉;而黛玉在接受宝钗的劝导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它让读者看到,在那个看似繁华的贾府中,女子们在追求自由和爱情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的束缚和无奈。
2.“潇湘子雅谑补余音”解析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此句生动地描绘出林黛玉独特的语言魅力与人物特质。“潇湘子”无疑是林黛玉的雅称,源于她居住在潇湘馆,这一称谓赋予她一种诗意与浪漫的色彩,暗示着她如潇湘之水般灵动、温婉且多愁善感。
“雅谑”体现了黛玉玩笑的独特风格。她的玩笑并非粗俗浅陋,而是充满了才情与智慧,以一种雅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惜春作画这一情节中,黛玉将刘姥姥融入画名,提出《携蝗大嚼图》,便是“雅谑”的典型表现。从语言形式上看,她巧妙地运用了夸张与诙谐的手法,将刘姥姥在大观园的形象与惜春作画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奇而有趣的表达。这种表达既符合当时轻松愉快的氛围,又展现出黛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黛玉雅谑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一方面,这是她情感的自然流露。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其质朴、憨直的形象给众人带来了许多欢乐,也让黛玉感受到了别样的生活气息。黛玉以玩笑的方式回应,是她对这种生活乐趣的一种接纳与表达。另一方面,这也是她性格的外在彰显。黛玉本就生性敏感、聪慧且充满才情,她的雅谑是她才情的释放,也是她对周围事物独特见解的展现。
从效果上看,黛玉的玩笑话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众人听后哄然大笑,气氛瞬间变得轻松活跃。这不仅拉近了她与姐妹们之间的距离,也让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她的雅谑成为了这次聚会中的一个亮点,为原本略显平淡的讨论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黛玉的雅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进一步丰富了黛玉的性格层次。以往,人们更多地看到黛玉的敏感、多愁与孤傲。而通过这一雅谑,我们看到了她活泼、俏皮的一面。她并非总是沉浸在忧愁之中,也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出幽默风趣,与姐妹们共享欢乐时光。这使黛玉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让读者感受到她不仅仅是一个柔弱的才女,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少女。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这一情节,通过黛玉的雅致玩笑,展现了她独特的性格魅力,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与活力。
三、人物形象与关系
1.林黛玉形象再审视
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林黛玉的言行举止进一步展现出她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让我们得以从新的角度对这一经典人物形象进行审视。
对刘姥姥的调侃,尽显黛玉尖酸俏皮的一面。她将刘姥姥称作“母蝗虫”,又提议把惜春要画的大观园图取名为《携蝗大嚼图》。这些言语看似犀利,实则反映出黛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她能迅速捕捉到刘姥姥行为举止中的独特之处,并以一种幽默夸张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调侃并非出于恶意,更多的是她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在贾府这样一个讲究规矩和礼仪的大家族中,黛玉的这种俏皮话为沉闷的氛围带来了一丝轻松和活力。她不刻意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想到便说,展现出一种未经雕琢的纯真。
而面对宝钗的“审问”,黛玉的态度转变则揭示了她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和善于反思的一面。起初,当宝钗点明她在行酒令时引用《牡丹亭》《西厢记》词句这一违背礼教的行为时,黛玉先是惊慌失措,试图掩饰。这一反应体现出她对封建礼教的敬畏,深知自己的行为一旦被宣扬出去,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当宝钗真诚地对她进行劝导,从女子的本分和名声等方面为她着想时,黛玉“心下暗服”。这表明黛玉并非一味地固执己见,她能够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她对宝钗态度的转变,也说明她并非心胸狭隘之人,能够放下之前对宝钗的偏见,看到宝钗的善意和真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