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章节背景与情节概述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在整部作品的结构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是故事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将前期众多人物的情感纠葛、家族矛盾推向了高潮,同时也为后续情节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了伏笔。
从与前文的关联来看,本回中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这一情节是前文宝黛爱情发展以及贾府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必然结果。此前,宝黛二人的爱情在贾府众人眼中虽心照不宣,但封建家族的利益考量使得他们的爱情注定充满波折。而本回中黛玉的绝望与焚稿,正是对前文爱情线索的一个强烈回应。
在承启后文方面,此回中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标志着贾府为了家族利益做出了重要决策。这一决策不仅影响了宝、黛、钗三人的命运,也暗示了贾府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驱使下,逐渐走向衰败的命运。此后,贾府的各种矛盾将进一步激化,人物的命运也将更加悲惨。
1.情节概要
本回围绕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和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两条主要情节线展开,将悲剧氛围推向高潮。
林黛玉这边,起因是她得知了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这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多年的心病一朝发作,急怒之下迷惑了本性,回到潇湘馆后便吐了一口血。起初她神志不清,待吐完血后渐渐明白过来,想起傻大姐的话,只求速死以完此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陷入彻底的绝望,挣扎着狠命撕那题诗的旧帕,又叫雪雁点上灯、笼上火盆,先后将旧帕和诗稿撂在火上。雪雁虽从火里抓起诗稿乱踩,但诗稿已所剩无几。最终,黛玉带着对爱情的绝望和对尘世的眷恋,香消玉殒。
薛宝钗这边,起因是贾府为了家族利益,决定促成她与宝玉的婚事。经过是凤姐等人精心策划,瞒着宝玉,让他以为娶的是黛玉。薛姨妈也配合贾府的安排,一切准备就绪。结果是在宝玉和宝钗成亲之日,热闹非凡,然而这热闹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人的痛苦。宝玉被蒙在鼓里,直到揭开盖头才发现真相,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而宝钗虽顺从家族安排成了亲,却也无奈地陷入了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两条情节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凸显了悲剧色彩。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林黛玉:绝望与决绝
林黛玉在得知宝玉与宝钗的婚事前后,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转变,其内心世界犹如一场汹涌的风暴,展现出绝望与决绝的复杂情感。
在知晓婚事之前,林黛玉虽多愁善感,但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宝玉的深情,这份爱情是她生命的寄托。她与宝玉之间的情感细腻而真挚,那些相处的点滴、彼此的心意相通,都让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然而,傻大姐的一番话,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她的幻想。得知宝玉即将与宝钗成婚,她的世界瞬间崩塌,急怒之下迷惑了本性,一口鲜血吐出,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重创。
此时的林黛玉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她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的感情终究是一场空,所有的期待和梦想都化为泡影。她的绝望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情,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她深知在封建家族的利益面前,个人的情感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力。她的生命仿佛失去了意义,只剩下无尽的痛苦和绝望。
而焚稿这一行为,则是她绝望与决绝的集中体现。那些诗稿,是她情感的寄托,是她与宝玉爱情的见证。每一首诗都饱含着她的深情和思念,记录着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然而,在得知宝玉的婚事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将这些诗稿付之一炬。这一行为,意味着她要彻底斩断与过去的联系,与自己的爱情诀别。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命运的不屈。
从她的诗词作品中,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她的绝望与决绝。例如《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就预示了她悲惨的命运和对爱情的无奈。而在焚稿时,她的内心或许也在重复着这样的悲叹。她明白,自己的爱情就像那飘落的花瓣,终将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
林黛玉的绝望与决绝,不仅展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更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她的悲剧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男女的缩影,让人不禁为之叹息。
2.薛宝钗:无奈与顺从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看似是喜事一桩,实则背后隐藏着她深深的无奈与顺从。
薛宝钗身处封建大家族,家族利益至上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她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礼教教育,深知自己的命运与家族紧密相连。当贾府为了家族利益决定促成她与宝玉的婚事时,她虽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顺从。这种顺从并非出于对宝玉的爱,更多的是对家族责任的担当和对封建礼教的屈服。
从她的无奈处境来看,这场婚姻并非她所期望的爱情归宿。她与宝玉之间,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她清楚地知道宝玉心中真正爱的是林黛玉,而自己只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然而,她却无法反抗,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在成亲的过程中,她虽表现得端庄大方,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可想而知。她失去了选择爱情的权利,只能按照家族的安排,踏入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
薛宝钗顺从家族安排的背后,反映出她稳重、识大体的性格特点。她深知在封建家族中,个人的意愿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顾全大局,才能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声誉。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懂得权衡利弊,因此在面对这场婚姻时,她选择了以大局为重,牺牲自己的个人情感。这种性格特点使她在贾府中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同时也让她失去了自我。
封建礼教对薛宝钗的束缚是全方位的。在那个时代,女子的命运往往由家族决定,婚姻更是被视为一种政治和经济的联姻。薛宝钗作为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了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她不能违背家族的意愿,不能追求自己的爱情,只能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生活。她的顺从,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无奈妥协,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力抗争。
薛宝钗在这场婚姻中的无奈与顺从,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女子的共同写照。
3.贾宝玉:迷茫与痛苦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贾宝玉被蒙在鼓里与宝钗成婚,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他对黛玉的深情,以及发现真相后的迷茫和痛苦。
在成婚之前,贾宝玉满心以为自己娶的是朝思暮想的林妹妹。当凤姐试探他,提及娶林妹妹时,他先是大笑,又正色表明自己不傻,还说自己的心早已交给了林妹妹,若林妹妹过来,会将心再带回放在他肚子里。这些言语和表现,无一不体现出他对黛玉的深情厚意,在他的世界里,黛玉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与黛玉成婚是他最大的心愿。
然而,在成婚的过程中,尽管周围热闹非凡,他却始终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以为身边的新娘就是黛玉。直到揭开盖头,看到新娘是宝钗的那一刻,他的世界瞬间崩塌。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又可怕的梦境之中,无法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心心念念的林妹妹会变成了宝姐姐,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发现真相后的贾宝玉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对黛玉的深情此刻化作了无尽的悔恨和自责,他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察觉到这场骗局,恨自己没能保护好黛玉。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是对黛玉的思念和愧疚,另一方面是面对现实婚姻的无奈和痛苦。他发起病来,整个人陷入癫狂状态,这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是心灵上的创伤。
此后,宝玉的病情愈发严重,连饮食都不能进。他的迷茫和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情,更是对整个世界的失望。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纯真的情感世界里,以为爱情可以超越一切,然而现实却残酷地打破了他的幻想。他所珍视的一切都在这场婚姻骗局中被摧毁,他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只能在痛苦和迷茫中挣扎。
贾宝玉在被蒙在鼓里与宝钗成婚过程中的表现,深刻地展现了他对黛玉的深情,以及发现真相后的迷茫和痛苦,让读者为他的命运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同情。
4.贾母:家族利益至上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贾母在处理宝玉婚事和对待黛玉病情时的决策,鲜明地体现出她以家族利益为重的形象特点。
当秋纹告知贾母黛玉吐血之事,贾母虽前往探望,但她的关注点很快从黛玉的病情转移到了家族事务上。她认为黛玉若有心病,这病不但治不好,自己也没了心肠,甚至觉得黛玉若心里有别的想头,便违背了做女孩儿的本分。贾母的这番想法,并非是对黛玉的绝情,而是在家族利益面前,她不得不权衡利弊。在她看来,家族的稳定和延续才是首要任务,个人的情感和健康在家族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在处理宝玉的婚事时,贾母更是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她与王夫人、凤姐商量后,决定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姻。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宝钗出身薛家,家族势力雄厚,与贾府联姻可以增强家族的实力和地位。而且宝钗稳重端庄,识大体,符合封建家族对媳妇的要求。相比之下,黛玉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在贾母眼中,她难以承担起管理家族的重任。因此,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贾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
贾母对待黛玉病情和宝玉婚事的决策,还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她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声誉。她的决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黛玉和宝玉的感情,但在她看来,这是为了家族的未来着想,是一种无奈但必要的选择。
贾母在处理宝玉婚事和对待黛玉病情时,始终以家族利益为重。她的决策体现了封建家族的现实和无奈,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尽管她的行为可能让人感到冷酷无情,但在封建家族的大环境下,她也是身不由己。
5.王熙凤:精明与算计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王熙凤在策划宝玉和宝钗婚事过程中展现出了过人的精明与算计,其行为对各个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熙凤深知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为了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她想出了掉包计这一巧妙却又残忍的办法。她先是试探宝玉,问他把林妹妹娶过来怎么样,观察宝玉的反应。当发现宝玉听到林妹妹时表现出的兴奋和明白,她意识到宝玉心中只有黛玉。于是,她决定瞒着宝玉,让他以为娶的是黛玉,从而顺利完成这场婚事。这一计策充分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够准确把握宝玉的心理,利用他对黛玉的感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实施掉包计的过程中,王熙凤更是精心安排,考虑周全。她安排雪雁陪伴宝钗拜堂,让宝玉误以为新娘是黛玉,这一细节的设计显示出她心思的缜密。同时,她还严格控制消息的传播,不许将宝玉的事情透露给黛玉,防止计划败露。她的这些算计使得整个婚事在看似顺利的情况下进行,然而却给众多人物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王熙凤的行为对宝玉、黛玉和宝钗的命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于宝玉来说,当他发现新娘不是黛玉时,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之中,病情愈发严重。对于黛玉而言,她在绝望中焚稿断痴情,最终香消玉殒。而宝钗虽然顺从家族安排成了亲,但却陷入了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她的无奈和悲哀可想而知。
此外,王熙凤的算计也对贾府的未来产生了潜在的影响。这场婚事虽然暂时维护了贾府的家族利益,但却埋下了诸多隐患。宝玉的疯癫、黛玉的离世,使得贾府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家族的衰败也逐渐显现。王熙凤的精明算计在短期内看似成功,但从长远来看,却加速了贾府的衰落。
王熙凤在策划宝玉和宝钗婚事过程中的精明算计,虽然展现了她的能力和智慧,但却给各个人物带来了悲剧性的命运,也对贾府的未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主题思想挖掘
1.爱情悲剧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中最为动人且令人叹息的情节之一,其根源深深植根于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土壤之中。
封建礼教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束缚着宝黛二人的爱情。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男女大防,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能自主,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黛二人虽两情相悦,但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爱意,只能通过含蓄的方式传递情感,这种压抑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例如,黛玉常常因为宝玉的一些言行而心生猜疑和哀怨,宝玉也因无法直接向黛玉表明心意而苦恼。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如同被囚禁在牢笼中的鸟儿,无法自由飞翔。而且,封建礼教对女子的要求极为苛刻,女子必须遵守三从四德,举止端庄,不能有丝毫的越轨行为。黛玉的敏感、率真和叛逆,与封建礼教所倡导的女性形象格格不入,这也使得她在贾府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进一步加剧了她与宝玉爱情的悲剧色彩。
家族利益的考量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其家族的兴衰和利益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选择宝玉的妻子时,家族长辈们更注重对方的家世、品德和能力,以维护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薛宝钗出身薛家,家族势力雄厚,且稳重端庄,识大体,符合封建家族对媳妇的要求。而黛玉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在家族长辈眼中,她难以承担起管理家族的重任。因此,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贾母、王夫人等长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