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9章 林黛玉【1 / 2】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红楼梦》与林黛玉的时代背景

1.《红楼梦》的文学地位与时代意义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崇高地位,它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为主线,生动刻画了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全方位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红楼梦》犹如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家族兴衰、社会阶层、文化风俗、人际关系等。它对封建专制下新兴思想的萌动也有着深刻的展现,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碰撞与挣扎。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每个人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命运轨迹,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世界。

从创作背景来看,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康乾时期,家族由盛转衰的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融入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部不朽的巨着。然而,曹雪芹并未完成全书,一般认为前80回是他所着,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尽管如此,《红楼梦》依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独特定位

林黛玉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芒,是作者曹雪芹倾注感情最多的人物之一。她与薛宝钗形成鲜明对比,宝钗世故圆滑,深谙封建礼教,而黛玉则纯真率性,坚守自我。她也不像王熙凤那般精明能干、泼辣狠辣,而是柔弱敏感,多愁善感。

林黛玉的重要地位体现在她是贾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坚定支持者和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与宝玉真心相爱,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之上,这种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林黛玉起到了关键作用。她的敏感和多愁善感引发了许多情节冲突,如因晴雯拒门而伤心落泪,进而创作《葬花吟》,这不仅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推动了她与宝玉之间感情的发展。她与宝玉的爱情波折,以及与宝钗等人的情感纠葛,构成了小说的重要情节线索,吸引着读者深入探究故事的发展。她的存在让《红楼梦》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压抑和人性的美好。

二、林黛玉的身世与成长经历

1.家庭出身与早期生活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钟鸣鼎食的书香世家,其家庭背景颇具底蕴。林家祖上曾袭过列侯,虽到她父亲这一代,袭爵之荣耀已逐渐淡去,但家族的文化传承依旧深厚。她的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才学出众,官至扬州巡盐御史,在官场和文坛都有一定的地位。母亲贾敏则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出身于荣国府,有着贵族小姐的优雅气质和深厚教养。

在早期的生活中,林黛玉在自己家中享受着父母的疼爱。林家的府邸虽不如贾府那般奢华宏大,但也布置得精致典雅,充满了书香气息。家中藏书丰富,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林如海重视女儿的教育,亲自教授她诗词经史,培养她的文学素养。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林黛玉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才华,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悟性。

她的母亲贾敏也十分注重女儿的品德修养和礼仪规范,教导她如何做一个知书达理、端庄优雅的大家闺秀。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林黛玉养成了温柔婉约、举止得体的气质。然而,命运却对她十分残酷,母亲的早逝让她过早地体会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此后,她虽依旧在父亲的呵护下生活,但心中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不久后,父亲也因病离世,这让她彻底失去了依靠,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荣国府投靠外祖母。这段早期的生活经历,不仅塑造了她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为她日后在贾府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2.初入贾府的经历与心理变化

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犹如一只惊弓之鸟,处处小心翼翼。她坐在轿中,透过轿帘看着贾府那巍峨的大门、威严的石狮,心中满是敬畏与不安。踏入贾府后,她看到那豪华的庭院、精致的装饰,以及来来往往、举止得体的奴仆,更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又规矩森严的世界。

她时刻牢记母亲生前的教诲,深知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在与贾府众人见面时,她礼数周全,言辞谨慎。见到外祖母时,她悲喜交加,伏地大哭,尽显对外祖母的思念之情;与迎春、探春、惜春等姐妹相见时,她谦逊有礼,亲切问候;面对王熙凤的热情调侃,她也能巧妙回应,既不显得生分,也不过于张扬。

在用餐时,她更是仔细观察众人的举止,不敢有丝毫差错。看到别人如何坐、如何拿筷子、如何布菜,她都一一记在心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模仿。当丫鬟们捧上茶来,她本想按照自己在家中的习惯饮用,但看到其他人的做法后,便立刻改变了动作,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贾府的规矩。

这种谨慎的态度源于她内心的敏感和寄人篱下的担忧。她深知自己失去了父母的庇护,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唯有小心谨慎才能生存下去。这次初入贾府的经历,进一步强化了她敏感、多疑、自尊的性格特点。她更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周围的人和事也更加警觉。同时,也让她在贾府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感,难以真正融入这个大家庭。

3.在贾府的成长岁月

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后,仿佛找到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潇湘馆翠竹环绕,清幽雅致,正与她的气质相契合。她在这里布置了自己的书房,摆满了书籍和笔墨纸砚,每日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与自然为伴,与诗书为友。

诗社活动是林黛玉在贾府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她积极参与海棠诗社、桃花诗社等活动,凭借卓越的才情在诗社中脱颖而出。在咏白海棠时,她的诗句“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展现出超凡的诗艺。众人皆对她的才华赞叹不已,李纨评价她的诗“风流别致”。在创作《桃花行》时,她更是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句句饱含深情,令人动容。

在与贾府众人的相处中,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感情日益深厚。他们一同在园中嬉戏、读书、谈诗,彼此理解,相互欣赏。贾宝玉视她为知己,对她关怀备至;林黛玉也将自己的一片真心托付给了宝玉,两人的爱情在贾府的繁华与喧嚣中悄然生长。

她与姐妹们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与史湘云相处时,她们常常互相打趣,展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林黛玉曾打趣史湘云叫“爱哥哥”,尽显其诙谐机敏。与薛宝钗的关系则经历了从猜疑到和解的转变。起初,她因“金玉良缘”之说对宝钗心存芥蒂,但后来宝钗的真诚关怀让她深受感动,两人逐渐成为了好友。

然而,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她敏感的性格使她常常因一些小事而伤心落泪。寄人篱下的处境也让她时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诗词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贾府的成长岁月中,留下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三、林黛玉的外貌与气质

1.外貌描写与形象塑造

原着中对林黛玉外貌的描写堪称经典,“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娇俏柔弱、惹人怜爱的形象。

“似蹙非蹙罥烟眉”,那微微蹙起的眉头,仿佛凝聚着无尽的忧愁,暗示着她敏感多愁的性格。“似泣非泣含露目”,眼睛里似有泪光闪烁,更增添了几分楚楚可怜的韵味,让人不禁心生怜惜。“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生动地描绘出她柔弱的气质和多病的身体,展现出一种病态美。“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将她安静时的柔美比作娇艳的花朵倒映在水中,行动时的轻盈比作柔弱的柳枝随风摇曳,形象地表现出她的温婉与灵动。“心较比干多一窍”,则突出了她的聪慧过人,心思细腻。

这些外貌描写对塑造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她眉眼、神态、气质等方面的细致刻画,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她的美丽与哀愁,深刻理解她敏感、多愁善感、聪慧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为她的爱情悲剧和命运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不同的影视形象中,对林黛玉外貌的呈现也各有特色。87版《红楼梦》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将原着中林黛玉的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了经典的荧幕形象。2010版《红楼梦》中,蒋梦婕饰演的林黛玉则更具青春气息,展现出了林黛玉的纯真与灵动。这些不同的影视形象,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林黛玉的外貌和性格,让观众对这一经典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独特气质的形成与体现

林黛玉独特气质的形成,深受身世经历与才情修养的影响。她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文学熏陶。然而,命运弄人,母亲早逝,父亲随后也离世,她不得不寄人篱下,来到贾府生活。这种从备受宠爱到家破人亡、寄人篱下的巨大落差,使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哀愁,也造就了她敏感细腻的性格。

在才情修养方面,林黛玉博览群书,诗词造诣极高。她在诗社活动中常常脱颖而出,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等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出了她卓越的文学才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她散发出一种高雅的气质。

在日常生活中,林黛玉的独特气质体现在她的言行举止和诗词创作中。她的言行举止优雅得体,却又带着一丝孤傲。在与他人交往时,她从不刻意迎合,对于不认同的事情会直言不讳。例如,她将刘姥姥称为“母蝗虫”,便是对刘姥姥为讨好贾府而刻意作践自己的行为表示不屑。

她的诗词创作更是她气质的集中体现。在《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借落花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对命运的无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展现了她不愿受世俗污染、坚守自我的高尚品格。这些诗词不仅表达了她内心的情感,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她独特的气质魅力。

四、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1.敏感与多愁善感

林黛玉敏感多愁的性格在《红楼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次,晴雯因与碧痕拌嘴,心情不佳,未听出是黛玉的声音,便在院内狠狠说道:“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吃了闭门羹,本就满心委屈,又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她越想越伤感,觉得自己在这贾府中无依无靠,连个丫鬟都能对自己如此态度,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葬花吟》更是她敏感多愁的集中体现。暮春时节,落花飘零,林黛玉看到那满地残花,心中涌起无尽的哀伤。她觉得落花的命运就如同自己一般,美好却又脆弱,无人怜惜。于是,她荷着花锄,提着花囊,将落花一一收起,葬于花冢之中,并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借落花抒发了自己对身世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深刻地表达了她在贾府中所感受到的压抑和痛苦。

林黛玉的敏感还体现在她对他人言语的过度在意上。当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最后送到她这里,她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仅仅因为送花的顺序,她就联想到自己在贾府的地位,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和轻视。

这种敏感多愁的性格形成,与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密切相关。她自幼失去双亲,来到贾府这个陌生的环境,虽然有外祖母的疼爱,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家。她时刻担心自己会被别人看轻,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和冷落,因此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格外敏感。同时,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波折和不确定性,这也让她时常陷入忧虑和痛苦之中,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多愁善感。

2.自尊与孤傲

林黛玉自尊孤傲的性格特征在《红楼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邢夫人留她吃饭时,她婉言谢绝,称“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番得体又坚决的言辞,既给了邢夫人面子,又表明自己不会随意应承,维护了自身的尊严和行事原则。

对待刘姥姥,林黛玉的孤傲尽显。刘姥姥在贾府为讨众人欢心,扮丑卖乖,林黛玉毫不留情地称她为“母蝗虫”。在她看来,刘姥姥为了利益刻意作践自己,这种行为是对尊严的践踏,她无法认同,便以犀利的言辞表达自己的不屑。

在与众人的诗词比试中,林黛玉也从不肯轻易认输。她凭借着卓越的才情,在诗社活动中屡屡拔得头筹。面对他人的夸赞,她虽表面谦虚,内心却有着对自己才华的高度自信,不会因他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态度。

这种自尊孤傲的性格对她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方面,她与贾宝玉心意相通,贾宝玉欣赏她的才情和真性情,理解她的自尊与孤傲,两人的感情在相互理解中日益深厚。另一方面,她的孤傲也让一些人觉得难以亲近。例如,她对刘姥姥的态度,可能会让一些世故之人觉得她刻薄。但同时,也正是这种性格,让她在贾府众多女子中独树一帜,赢得了部分人的尊重和欣赏,如薛宝钗后期对她的转变,便是看到了她内心的真诚和才华。

3.坦诚与率真

林黛玉的坦诚率真在她与贾宝玉的相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从不掩饰自己对宝玉的感情,爱憎分明。当宝玉挨打后,她不顾众人眼光,满脸泪痕地去探望,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饱含着无尽的心疼与关切,将内心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她也会因宝玉的一些言行而生气吃醋,但从不藏着掖着,直接向宝玉表达自己的不满,两人常常在争吵中袒露真心,这种直爽的相处方式,正是她坦诚率真的写照。

林黛玉对宝钗态度的转变也充分显示了她的坦诚。起初,她因“金玉良缘”对宝钗心存芥蒂,时常言语讥讽。然而,当宝钗真心关怀她,劝她不要读那些“杂书移了性情”,还送燕窝给她补身体时,她深受感动,坦诚地向宝钗认错:“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之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这种能够正视自己错误并坦诚表达的态度,令人敬佩。

在当时封建礼教森严的环境中,林黛玉的这种坦诚率真显得难能可贵。封建礼教要求女子含蓄内敛、循规蹈矩,而她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不做作、不虚伪。她的坦诚率真打破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展现出一种自由、真实的生命状态。她的这种性格,不仅让她在与宝玉的爱情中保持了纯粹,也让她在复杂的贾府中坚守了自我,成为《红楼梦》中一个独特而耀眼的存在。

五、林黛玉的才情展现

1.诗词创作才华

林黛玉的诗词创作才华在《红楼梦》中堪称一绝,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卓越的艺术特色,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内涵。

《葬花吟》是林黛玉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开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以落花飘零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她以花自比,将自己的身世命运与落花联系在一起,“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些诗句充满了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风刀霜剑严相逼”象征着她在贾府所遭受的种种压力和磨难。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谐,节奏起伏,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咏白海棠》同样展现了林黛玉独特的艺术风格。“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两句诗用词精妙,想象奇特。她从梨蕊中偷来白色,从梅花处借得灵魂,将白海棠的神韵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诗中“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将白海棠比作月窟仙人缝制的素衣,又联想到秋闺怨女的泪痕,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表达了她内心的孤独和哀怨。

在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表现十分突出,常常脱颖而出。她的诗词总是别具一格,与其他姐妹的作品相比,更具深度和韵味。在海棠诗社中,她的《咏白海棠》被李纨评价为“风流别致”,足见其才华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她在诗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诗社活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诗词创作不仅为诗社增添了光彩,也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姐妹的创作热情。

林黛玉的诗词创作才华是她智慧和情感的集中体现。她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身世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忧虑。她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更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挣扎,成为《红楼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