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贾政的基本信息
1.人物简介
贾政是荣国府二老爷,乃贾母与贾代善的次子。他自幼喜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却也有着迂腐的一面。作为封建时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物,贾政孝顺贾母,对家族长辈极为敬重。他在家庭中扮演着严父的角色,对子女的管教十分严厉,尤其对宝玉寄予厚望,期望他能走仕途经济之路,光宗耀祖。
在荣国府中,贾政是重要的当家人之一,承担着管理家族事务和维护家族声誉的责任。他与兄长贾赦虽同为贾府的重要人物,但行事风格截然不同。他与王夫人是夫妻,二人在家庭事务和子女教育上有一定的合作。此外,他还是贾宝玉、贾环、贾珠的父亲,元春、探春的父亲,与府中的众多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红楼梦》的故事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名字寓意
“贾政”之名,“政”谐音“正”,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从仕途角度看,“正”字上边一横下为止,有其仕途到极限之意。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贾政任工部员外郎,为从五品官职,处于第十一级,再难升迁,恰似“正”字所暗示的仕途瓶颈,难以鱼跃龙门至正五品。
在为人方面,“正”字横竖交错,却无撇捺,象征着贾政为人坚持原则,但缺乏变通,情商较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行事古板,在处理事务和与人交往中不懂灵活应变。同时,“正”字甲骨文内为足,五个脚趾并非一般齐,这也暗示着贾政虽忙于外事,却对荣国府内矛盾丛生的状况浑然不知,未能察觉家族暗藏的阴影。总体而言,“正”字精准地概括了贾政在仕途和为人上的特点。
3.外貌形象
《红楼梦》中未对贾政外貌进行直接描写,但从其人物性格可推测一二。他为人端方正直、迂腐古板,又是贾府二老爷、朝廷官员,应是面容刚毅,神色威严,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他或许有着浓眉大眼,眼神深邃且锐利,透露出精明与严肃。头发整齐束起,梳理得一丝不苟,胡须修剪得十分规整,彰显出他的稳重与端庄。身着的服饰也必定是得体庄重,符合他的身份地位,整体给人一种正统、严谨的大家长形象。
二、贾政的人生轨迹
1.步入仕途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原本一心想通过科举之路出仕,以此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命运弄人,在他的父亲贾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体恤先臣,额外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随后他又升了工部员外郎。这种并非通过科举正途获得官职的方式,虽让他顺利进入仕途,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心态和观念。
这一经历使贾政对朝廷充满了感恩之情,他更加坚定地想要做一个忠臣,以报答皇上的恩赐。在元春省亲时,他含泪启道:“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和敬畏。
同时,这种非科举出身的方式也让贾政更加重视读书上进,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科举正途出仕,为家族争光。他对宝玉的严厉管教,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这种观念。他认为宝玉只有走仕途经济之路,才能不辜负家族的期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然而,这种经历也让贾政在仕途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不谙世情,只知道按照规矩办事,缺乏实际的官场经验和应变能力。在后来的为官过程中,他多次受到他人的蒙骗,弄得声名狼藉,这也与他早期的仕途经历不无关系。总的来说,皇上体恤先臣让他获得官职这一经历,深刻地影响了贾政的人生和思想,塑造了他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点。
2.悲谶语
元春省亲后的一次家宴上,贾母带着众人制灯谜取乐。贾政在一旁仔细品味着每个人的灯谜,却从中看出了一些不祥之兆。娘娘所作的爆竹,一响而散;迎春的算盘,打动乱如麻;探春的风筝,飘飘浮荡;惜春的海灯,清净孤独。这些灯谜在欢乐的上元佳节显得格格不入,让贾政心中隐隐不安。
此时的贾政,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担忧。他深知这些灯谜并非偶然之作,而是预示着家族未来的命运。他预感到宝钗等“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意识到家族可能会面临一场巨大的危机。然而,作为一家之主,他不能将这种担忧表现出来,以免影响家人的情绪。所以,当贾母撵他去歇息时,他虽然心中牵挂,但也只能无奈地离开。
这一情节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预示作用。它暗示了贾府的繁华只是表面现象,内部已经隐藏着诸多危机。每个人的灯谜都象征着他们各自的命运,如爆竹象征着元春的短暂辉煌,算盘象征着迎春的悲惨结局等。这些预示为后来贾府的衰败和众人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抗拒。同时,也进一步刻画了贾政敏感、忧虑的性格特点,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3.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这一事件的起因错综复杂。奉元妃之命,宝玉进入大观园居住。端午节间,先是发生了蒋玉菡隐居紫檀堡一事,忠顺王府派人来贾府问罪,索要蒋玉菡,使得贾政颜面尽失。接着,金钏儿投井自尽,贾环趁机进谗言,污蔑宝玉“强奸母婢未遂”,导致金钏儿投井。这两件事叠加在一起,让贾政对宝玉的怒火达到了顶点。
事情发生后,贾政怒不可遏,立刻派人将宝玉叫来。见到宝玉后,他二话不说,先是喝令小厮们将宝玉按在凳上,接着亲自拿起板子,狠命地往宝玉身上打去。小厮们见贾政如此动怒,也不敢手下留情,板子一下又一下地落在宝玉身上,宝玉很快就皮开肉绽,惨叫连连。此时的贾政,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他心中只有对宝玉的失望和愤怒,一心想要通过这顿打让宝玉改过自新。
在整个过程中,贾政的心理变化十分明显。一开始,他是怒不可遏,对宝玉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失望。他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这些行为完全违背了儒家的正统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宝玉却整天沉迷于儿女情长,不务正业,这让贾政觉得他是家族的败类,必须要严加管教。
随着打的过程,贾政也有过一丝犹豫和心疼,但他很快又被愤怒所掩盖。他觉得自己如果不狠下心来,宝玉就永远不会走上正途。直到王夫人赶来苦苦哀求,贾母也怒气冲冲地出现,贾政才不得不停手。
宝玉挨打事件的结果是宝玉身受重伤,需要长时间调养。这一事件也让贾府上下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悲伤之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贾政对宝玉的评判标准完全是基于儒家正统思想。他希望宝玉能够读书识字,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与姐妹们混在一起,不务正业。然而,他的这种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和粗暴,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宝玉对他更加反感,也让父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4.外任学政
宝玉挨打后调养了几个月,到中秋时节,贾政点了学政,于八月二十日起身赴任。此次外任学政,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在任职期间,贾政秉持着公正严谨的态度处理事务。他“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展现出了良好的为官素养和专业能力。他认真履行学政的职责,选拔人才,推动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当地学子和民众的认可。
然而,三年任期结束后,贾政在回京途中接到旨意,因近海一带海啸糟蹋了几处生民,奉旨顺路查看赈济情况。他认真完成了这一任务,直到七月间才回府。
这一外任学政的经历对贾政个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他在任上积累了更多的为官经验,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在外任职也让他暂时远离了贾府内部的纷争和矛盾,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工作。
对于贾府而言,贾政外任学政期间,府中少了一位重要的当家人。虽然他不常管理府中大小俗务,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的力量。他的离开使得贾府内部的管理出现了一定的空缺,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同时,他在任上的良好表现也为贾府增添了一份荣耀,提升了贾府在社会上的声誉。但随着他的长期离开,贾府也逐渐失去了一些与朝廷的直接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贾府的政治地位。总体来说,贾政外任学政的经历对他个人和贾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中秋夜宴
贾政回府后,获赐假一月,得以与家人共叙天伦。中秋家宴上,气氛本有些拘谨,为了活跃氛围,贾政讲了个怕老婆的冷笑话。笑话中,男人因吃醉在朋友家过夜,回家后老婆让他舔脚赔罪,男人借口吃多了黄酒和月饼馅作酸,惹得老婆恼怒。这笑话看似轻松,实则透露出他素日忌惮王夫人的心理。
接着,贾环和宝玉作诗。贾政点评时称他们“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还将他们比作古人中的“二难”,不过是难以教训之“难”。从他的点评能看出,他对宝玉和贾环的表现极为不满,期望他们能走正统之路,却又觉得他们离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
在这场家庭聚会中,贾政表面上努力营造和谐氛围,讲笑话逗乐家人,但内心深处对子女的未来充满忧虑。他深知家族的兴衰与子女的作为息息相关,可眼前子女的表现却让他忧心忡忡。这也反映出贾府内部复杂的家庭关系,长辈对晚辈寄予厚望,晚辈却难以达到长辈的要求,双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代沟和矛盾。而贾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也因子女的“不争气”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6.玩母珠
冯紫英进贾府推介四件洋货,其中的母珠引起了贾政的注意。他饶有兴致地赏玩着母珠,思绪却渐渐飘远,联想到了家族的危机。他不禁想起了贾雨村,觉得他还算便宜的了。又想到甄家,从前与贾府一样功勋赫赫、世袭爵位、起居富贵,彼此还时常往来,可不多几年,甄家就被抄了原籍的家财,至今杳无音信。
贾政心中忧虑,意识到家族看似繁华,实则暗藏危机。他深知自家虽无刁钻刻薄之行,却缺乏德行才情,不过是白白地衣租食税。他担忧贾府也会像甄家一样,在不经意间走向衰败。此时的贾政,对家族命运充满了担忧和思考,他明白家族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却又不知该如何力挽狂澜,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家族能躲过这场潜在的危机。
7.仕途起落
贾政任学政期间,凭借“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的良好表现,赢得了吴巡抚的保举。皇上念其勤勉,擢升他为工部郎中,这是他仕途上的一次重要升迁。此次晋升,不仅是对他任学政时工作的认可,也让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有所提升,贾府的声誉也随之更上一层楼。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贾元春、王子腾去世后,工部将贾政保列一等,皇上念其勤俭谨慎,放了他江西粮道一职。这本是一次新的机遇,可他却在这次任上遭遇了仕途的滑铁卢。
在江西粮道任上,贾政不谙吏治的弱点暴露无遗。他被家仆李十儿等蒙蔽,对下属的贪污腐败行为未能察觉和制止,导致名声受损。最终,他以“不谙吏治,被属员蒙蔽”的罪名被参回京。
导致贾政仕途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身能力来看,他虽为人正直,有一定的学识,但缺乏实际的官场经验和管理能力。他不懂得如何应对复杂的官场人际关系和事务,容易被他人利用。在外部环境方面,朝廷局势的变化、家族势力的兴衰都对他的仕途产生了影响。贾元春和王子腾的去世,使得贾府在朝廷中的靠山减弱,他也失去了一些支持和庇护。同时,官场的竞争和倾轧也让他难以招架。总之,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共同导致了贾政仕途的起起落落。
8.获罪抄家
贾府获罪抄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宝玉涉嫌包庇蒋玉菡,得罪了忠顺王,这为贾府埋下了祸根。忠顺王势力庞大,他的不满无疑给贾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同时,贾府私自接收江南甄家转移的家产,这种行为违反了朝廷的规定,一旦被发现,必然会受到严惩。
贾政在江西粮道任上,被家仆李十儿等蒙骗,导致名声受损。他不谙吏治,无法有效管理下属,使得府中贪污腐败现象滋生,这也成为了贾府获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元春、王子腾先后去世,贾府失去了在朝廷中的重要靠山,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贾赦、贾琏在石呆子案善后过程中嫁祸于贾雨村,引发了贾雨村的报复。几个姓贾的远族接连被查,薛蟠在太平县闹出人命官司,这些事件都让贾府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境地。而贾政对贾赦、贾珍、贾琏、凤姐、贾蓉及其他家族子弟违法乱纪的行为失察,向驿站拿车、贾芹水月庵掀翻风月案两起事件,他也被贾琏蒙蔽,未能及时制止和处理,进一步加剧了贾府的危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