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古风七十二首·其六十八》李白【1 / 1】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古风·其六十八》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

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

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

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

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

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

入门上高堂,列鼎会众宾。

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

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

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赏析

描绘春日景象,感叹时光易逝

-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诗的开篇描绘了天津桥三月的景象,千万门户旁桃花与李花盛开。然而,这些花朵早上还娇艳动人,令人心生爱怜,傍晚就随东流水逝去。以桃花李花的短暂盛开与迅速凋零,象征时光的飞逝,表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时光易逝、繁华无常的基调。

-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前水与后水相继流淌,从古至今从未断绝,而在天津桥上游玩的人也年年更替。这几句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主题,通过水的流淌和人的更迭,突出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刻画权贵生活,展现骄奢之态

- “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描绘了公侯们清晨鸡鸣即起,赶赴宫中朝见皇帝,直到月落西上阳宫,余晖映照半座城楼才结束朝会。他们衣冠华丽,光彩照人,朝会结束后在皇州四散。他们骑着如飞龙般的骏马,马头上装饰着黄金,行人见了纷纷躲避,他们志气高昂,仿佛要横跨嵩山。通过对权贵们朝会前后的细致描写,展现出他们的权势与骄横,勾勒出一幅宫廷权贵奢华、威风的生活画面。

- “入门上高堂,列鼎会众宾。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公侯们回到家中,登上高堂,大摆宴席,宴请宾客。厅堂内香风阵阵,有赵国的舞女翩翩起舞,齐国的乐师吹奏着清管,歌声相伴。庭院中有七十对紫鸳鸯,成双成对地在幽静处嬉戏。他们日夜争着寻欢作乐,还自以为能如此度过千秋万代。这几句从宴会的奢华场面、歌舞表演到庭院中的闲适景象,全方位展现了权贵们骄奢淫逸的生活,讽刺了他们沉迷享乐、不思进取的腐朽状态。

借历史典故,劝诫功成身退

-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诗人指出,自古以来,那些功成名就后却不懂得退隐的人,大多会招来灾祸。“黄犬空叹息”用了秦朝李斯被腰斩前,想起自己曾牵着黄狗在故乡上蔡东门追逐野兔的情景,感叹如今已无法再享那样的生活;“绿珠成衅仇”说的是西晋石崇因宠妾绿珠,招来孙秀的记恨,最终导致杀身之祸。这两个典故生动地说明了功成不退所带来的悲惨结局,对权贵们发出了警示。

- “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诗人认为,像范蠡(鸱夷子)那样,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毅然散发乘舟,远离尘世,逍遥江湖,才是明智之举。通过与范蠡的对比,再次强调功成身退的重要性,劝诫权贵们不要贪恋权势与荣华,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整首诗前半部分通过描绘天津桥畔的春光易逝和权贵们的奢华生活,揭示了时光的无情和权贵的腐朽;后半部分借历史典故劝诫权贵功成身退,具有深刻的讽喻意义。诗歌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对宫廷政治的深刻认识

目睹宫廷的腐朽与斗争:李白在长安待诏翰林期间,亲身处于宫廷政治的核心圈层。他目睹了宫廷内部的奢华无度、权贵之间的争权夺利与勾心斗角。例如,杨国忠、李林甫等权臣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使得宫廷政治环境乌烟瘴气。这种黑暗腐朽的政治生态,与李白所秉持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形成强烈反差,使他内心充满失望与愤懑。

自身在宫廷中的艰难处境:李白虽怀有满腔才华与政治抱负,但在宫廷中,他不过是唐玄宗的文学弄臣,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乐创作诗词,无法真正参与政治决策。同时,他性格豪放不羁,不屑于迎合权贵,这使得他在宫廷中遭受排挤与诋毁。如高力士因李白让其脱靴而怀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进谗言,导致李白逐渐失去唐玄宗的信任。这种艰难处境,让李白深刻体会到宫廷政治的复杂与残酷,为诗歌中抒发冤屈愤懑之情奠定了情感基础。

对社会现实的广泛观察

社会阶层的巨大差距:李白在游历与生活中,看到了唐朝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鸿沟。权贵们生活奢靡,如诗中所描绘的“列鼎会众宾”“香风引赵舞”,他们凭借权势聚敛财富,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而普通百姓却生活困苦,为生计奔波。这种鲜明的社会阶层对比,让李白对社会的不公深感愤慨,促使他在诗歌中对权贵的腐朽生活进行批判。

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弊端:当时的唐朝,尽管有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权贵阶层往往操纵着人才的选拔与任用。真正有才能、有抱负的人,若没有权贵的举荐或不愿攀附权贵,很难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李白自身的经历便是典型例子,他虽才华横溢,却因不屑于走攀附权贵的道路而仕途坎坷。这种人才选拔机制的弊端,使李白对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诗歌中借古讽今,表达对贤才被埋没现象的不满。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权贵的劝诫之意:结合宫廷与社会背景,李白深知权贵们若执迷不悟将重蹈历史覆辙,如“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借典故劝诫他们功成身退,避免灾祸,体现出一种清醒的劝诫之情。

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从时光易逝的描写“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到人事变迁的感叹“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反映出李白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种感慨源于他对宫廷和社会的观察,目睹了荣华富贵的短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使诗歌增添了一份对人生和历史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