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行路难·其三》李白【1 / 1】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赏析

否定传统隐逸观念

-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开篇李白就对许由洗耳颍川、伯夷叔齐采薇首阳的传统隐逸行为表示否定。许由为避尧帝禅让,洗耳于颍水,以表高洁;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李白认为,没必要如此刻意彰显自己的孤高,不必以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表明心志。

-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进一步阐述,在尘世中,隐藏自己的光芒,不追求声名,与世人和谐相处才是可贵的,何必把自己孤高的品行比作云月,高高在上,远离尘世。这体现出李白对传统隐逸文化的独特思考,打破常规观念,寻求一种更为通达的处世之道。

借历史人物反思功成不退的悲剧

-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白提出一个观点:自古以来,那些贤能通达的人,如果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及时隐退,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

随后,他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人物的悲剧结局来佐证。“子胥既弃吴江上”,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却因忠言直谏,被吴王夫差赐死,尸体抛于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屈原一心报国,却遭奸臣排挤,被楚怀王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陆机雄才岂自保?”西晋文学家陆机,虽有雄才大略,却卷入八王之乱,最终被冤杀,临刑前感叹再也听不到故乡华亭的鹤唳;“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为秦朝丞相,权倾一时,却因未及早抽身,最终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临刑前怀念起在故乡上蔡牵黄犬逐狡兔的日子。这些人物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功成不退的危险性,表达出李白对政治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赞赏达生观念与及时行乐思想

-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李白以张翰为例,赞赏其通达人生的态度。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便想起家乡吴中的鲈鱼脍、莼菜羹,于是辞官归乡。他不为名利所累,顺应自己的内心,追求生命中真实的快乐。

-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进一步表明,与其追求身后的千古声名,不如享受眼前的一杯美酒,及时行乐。这体现出李白在面对人生困境和政治挫折时,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中,转向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和对当下快乐的追求,以一种旷达的心态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寻求自我解脱。整首诗通过对不同人生选择和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李白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的起伏与感悟

政治理想的破灭:李白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抱负,得到唐玄宗征召入京。然而,在长安期间,他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娱乐等场合创作诗词,无法参与实际的政治决策,这与他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最终,李白因遭权贵排挤,于天宝三载(744 年)被“赐金放还”,这无疑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使他深刻体会到仕途的艰难与人生的无常。

对人生道路的反思:离开长安后的漂泊生活,让李白有时间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他意识到,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自己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无奈。一方面,他不屑于与世俗同流合污,难以适应官场的黑暗与腐朽;另一方面,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种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促使他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审视,思考在困境中应如何自处。

社会环境的影响

政治黑暗与权力斗争:唐玄宗后期,朝廷政治日益腐败,权贵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正直之士难以在朝廷立足。李白身处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深刻感受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官场的险恶。许多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如诗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一样,因卷入政治斗争或遭权贵嫉妒而不得善终,这让李白对政治现实充满了失望和警惕。

文化思潮的多元影响:唐朝时期,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态势,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相互交融。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自由、自然,蔑视权贵和传统束缚;同时,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也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渴望建功立业。然而,现实的挫折使他在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之间徘徊。这种文化思潮的多元性,影响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在诗中体现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和对新的人生选择的探索。

在这样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背景下,李白创作了《行路难·其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和对人生的思考,抒发了自己在仕途受挫后的复杂情感,包括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心态。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仕途挫折引发的复杂情感

理想破灭的愤懑与无奈:李白一心渴望在政治舞台大展身手,却遭“赐金放还”,理想瞬间崩塌。这种挫折使他内心充满愤懑,如诗中虽未直白宣泄,却能从对历史人物悲剧的描述中,感受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表面写古人,实则暗指自己虽未成功,却已饱尝仕途艰辛,饱含无奈与愤懑。

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反思:离开长安的漂泊经历,让李白陷入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他曾执着追求功名,却遭遇重创,不禁反思过往选择。“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否定传统隐逸方式,表明他在重新思考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尽显其中,对过往追求产生质疑,陷入深刻反思。

社会环境影响下的情感转变

对政治黑暗的批判与恐惧:当时政治黑暗,权力斗争残酷。李白目睹正直之士遭排挤,如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的悲惨结局,映射出当下现实。他深刻批判这种黑暗政治,同时内心充满恐惧。深知在这样环境下,即便成功也可能如前人般下场悲惨,这种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加深了诗中对功成不退者悲剧的感慨,使批判与恐惧之情交织。

受多元文化影响的豁达与超脱:唐朝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李白在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间徘徊。仕途受挫后,道家思想对他影响加深。“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以张翰为例,赞赏其通达。“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表达及时行乐、超脱名利的思想。在政治黑暗、仕途无望时,他从道家思想汲取力量,以豁达超脱心态面对,在无奈中寻求自我解脱,使诗歌情感在愤懑迷茫中增添了旷达。

创作背景让《行路难·其三》情感丰富且深沉,从愤懑无奈到迷茫反思,再到批判恐惧,最终以豁达超脱收尾,展现李白复杂内心世界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