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首联:惊喜交加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点明诗人所在之地,“忽传”强调消息来得突然。听闻官军收复蓟北,这一长期被叛军占据的地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诗人而言,不啻于天大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刻画出瞬间的反应,“涕泪满衣裳”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喜极而泣的状态。多年来的颠沛流离,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在听到喜讯的这一刻,都化作了激动的泪水,喜悦之情如决堤之水奔涌而出。
颔联:举家同欢
“却看妻子愁何在”,诗人回头看向妻子儿女,战乱期间一家人愁绪满怀,如今喜讯传来,愁云顿时消散。“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一词表现出诗人此时的欣喜若狂,无心整理诗书,行为动作都透着喜悦的随性。诗人将自己的狂喜之情通过对家人和自身行为的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前文的涕泪形成呼应,强化了喜悦的氛围。
颈联:放歌纵酒,归心似箭
“白日放歌须纵酒”,在大白天便放声高歌、开怀畅饮,进一步渲染喜悦之情。“青春作伴好还乡”,想象在春天的美景陪伴下踏上归乡之路,“青春”既点明时令,又增添了欢快的色彩,归乡的喜悦与春天的生机相得益彰,表现出诗人对归乡的急切盼望。
尾联:归乡畅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以四个连续的动词“即从”“穿”“便下”“向”,描绘出一条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再由襄阳直奔洛阳的归乡路线,节奏明快,将归心似箭的心情推向高潮。此句想象丰富,一气呵成,生动地展现出诗人迫不及待想要回到故乡的心情。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他个人的经历紧密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安史之乱的终结: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爆发,持续长达七年多,给唐朝社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直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其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等地,这一消息如同一束光,穿透了漫长黑暗的战乱岁月,给饱经苦难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杜甫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这一重大事件成为他创作此诗的直接导火索。
国家局势的转折:安史之乱的平定,意味着唐朝政治局势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此前,叛军长期占据大片领土,唐朝中央政府面临着严峻的统治危机。随着官军的胜利,国家有望逐步恢复稳定,重新走上正轨。杜甫一直心系国家命运,对国家的前途充满担忧。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让他看到了国家复兴的曙光,内心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被瞬间点燃,促使他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这份强烈的情感。
个人经历
长期漂泊的困苦: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为躲避战乱,辗转多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从长安流亡至凤翔,又被迫前往成都,后又漂泊到梓州等地。长期的漂泊不仅让他生活困苦,居无定所,还使他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忧虑。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深刻反映了他在战乱中的艰难处境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对处于漂泊困境中的杜甫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意味着他或许能够结束这种动荡的生活,回到故乡,过上安定的日子。
对和平的渴望:多年的战乱让杜甫饱尝艰辛,也让他对和平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他的许多诗作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期盼,如《兵车行》《春望》等。当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预示着和平即将到来时,他内心积压已久的情感如火山喷发般宣泄出来。这种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转化为了极度的喜悦,通过诗歌尽情地抒发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从社会层面的战乱平息以及个人经历的漂泊苦难两个角度,深刻影响了杜甫在诗中的情感表达。
社会背景的影响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喜悦:安史之乱历经七年多,使唐朝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标志着战乱接近尾声,国家命运迎来转机。杜甫一直心系国家,这一消息让他欣喜若狂。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乍闻喜讯,他喜极而泣,泪水沾湿衣裳,这种激动源于对国家走出困境的由衷欣慰,体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喜悦之情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对国家重归安宁的庆贺。
对社会复苏的期盼融入喜悦:安史之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与秩序,杜甫深知国家重建之路漫长。官军收复失地是重建的起点,他在喜悦中饱含对社会复苏的期盼。“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面写个人归乡的欢快,实则暗示国家如春天般即将复苏,他期望社会能像自己归乡开启新生活一样,恢复生机,表达出对未来社会走向繁荣的憧憬。
个人经历的影响
漂泊之苦反衬下的狂喜: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长期漂泊,生活困苦不堪。从长安辗转多地,居无定所,饱尝战乱之痛。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意味着漂泊生活可能结束,他能回归故乡,过上安定日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与家人此前愁容满面对比,此刻的狂喜淋漓尽致,漂泊的苦难越深,听闻喜讯后的喜悦越强烈,这种情感是对摆脱苦难生活的极度兴奋。
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强化喜悦:多年漂泊让杜甫对安定生活极度渴望。官军胜利使他看到希望,诗中对归乡的急切描绘,“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的心情强化了喜悦情感。他渴望回到故乡,重建安稳生活,这份对安定生活的强烈向往,让喜悦之情充满对未来的期待,使诗歌情感真挚而热烈。
创作背景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感表达丰富且浓烈,既有对国家命运转折的欣喜与对社会复苏的期盼,又有个人摆脱漂泊、渴望安定生活的狂喜,全面展现杜甫忧国忧民又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