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翠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晏秋拜别章淳,即刻的往大相国寺奔去,随后去了李府,正是席散之后,晏秋暗自惋惜,错过与众相交的良机也。
李格非正与王甄儿和下人收拾残局,晏秋见之问道“文叔兄,请问王贺之和青山王何在呀?”
李格非急忙抬头拱手道“晏公子善,家叔已经回去,应是去大相国寺矣!”
晏秋二话没说,便已直奔大相国寺。
是时天色近晚,大相国寺灯火倏起,不过晏秋却难欣赏这灿烂的夜景,不消一刻便找到了王贺之的茶店。
晏秋似有几分急躁的问道“王兄,青山王何在呀!”
王贺之答道“青山王已经自行回你府上,你可是没有见到呀,兴许现在还未到吧!”
晏秋略有气氛的道“你怎么可以让青山王独自回晏府,那可距离此有二十里矣!青山识路与否尚不好说,更重的是他是敌俘,万一有什么闪失,我晏家休矣!”
王贺之委屈的道“我本是留他在此处暂息,可是他执意要走。我拦不住呀!”
晏秋道“他可是我大宋的机要之人,你怎么可放其一人归之,岂不是闯祸了呀!”
王贺之满含歉意道“此事应是无碍也,青山王今日在酒席之上,乃拜入苏子门下,想来他也必定重视其与吾等宋人的关系,定不会深夜出逃。”
哪怕晏秋和青山王关系再好,这事关人命,所以谁知道青山王会否逃走?
晏秋气愤的叹了声“唉!”然后就直奔晏府而去。
王贺之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儿,紧跟其后,心里愧疚自己这次是不是闯祸了,遂也急想去一探究竟。
晏秋正是三步并着两步奔去,心中暗自害怕,若是青山王真的跑了,那他一生的仕途可就完了,说不定还会有性命之忧,越想越气,越想越害怕,行踪极快。
这王贺之也急于想知道青山王是否已逃,一直追着晏秋而去。
大相国寺与晏府之间足有二十里的距离,晏秋平时行完此路需要一个时辰,今时却只消半个时辰。晏秋急切的推开晏府的大门,都来不及再把门关上,疾步往“客房”而去,也是猛烈的推开客房大门,只听得晃荡的一声惊吓住了屋内之人,原来屋内便是李秉藏和晏几道。
晏秋气喘吁吁的,而后恍然的道“今日青山王与吾父论道,我怎么能不参加呢!”其实他是担心李秉藏趁机跑了,所以开门的匆忙。
李秉藏则拱手向晏秋道“将军如此惊吓,可摔坏这门也!”
晏秋长吁了一口气,刚想坐下假意听闻二者论政,突然“客房”的门又晃荡的被打开了,三人目光齐刷刷的注视着门口,没错那便是随后而来的王贺之。王贺之诧异的望着李秉藏、晏秋和晏几道三人。
一时间时光凝结,倒是晏几道先说话,“我早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行事匆匆,我这门可是要换了呀。”
王贺之站在门口傻傻的憨笑“我店里有几份上好的江南好茶,特地送来与晏公(晏几道)尝尝,”说完便假意用手翻遍全身的口袋,又傻傻的尴尬笑道“(茶叶)我给忘记带来了。”
晏几道又说教道“年轻人做事为何总不带脑子。”眼神睥睨的望着王贺之“汝乃王门之少也,不仕文脉,亦不仕武功,却在汴京城做下九流(指做买卖)的事情,真是有违主上光荫。”
王贺之见到尊长责备自然也只能客气的诺道“晏公所言极是,吾是有违主上光荫,我该死,不能为国争光,不能为家争荣,乃是世间一狂徒也,所以我难登晏府大门,”说时便于夺门而出。王贺之见李秉藏安然的在晏府,便欲溜之大吉,奈何晏几道这也不让,非要拦住王贺之去路。
晏几道急忙喊道“汝等小厮,不给我这老人家一点薄面,我正和这西夏国的青山王论及国事,你也当仰面而听,不枉费我殷切的期望也!”
李秉藏尴尬的笑了笑,本来其在李格非府上酒意上头,回家即欲睡觉,谁知晏几道却来说几番道理,后来晏秋入内,现今连王贺之也不放过。三人不能忤逆老人家的意思,乃只能端坐在晏几道的面前听他讲关于什么什么的故事。
晏几道曰“西夏国呀,地处中原以西,其地界连接中原和西域。乃是通往,朱莎,大宛,回鹘,大食,波斯,天竺的必经之地,然而宋与夏连连征战,此道阻也,中原与西域之间已有百年未通消息……”
李秉藏急忙阻止道“晏公,此句刚刚已经说过了。”
晏几道呵斥道“我知道你听过,可是晏秋还有王贺之还没听过。”
李秉藏只得无奈,又续听之。
晏几道被打断后差一点忘记刚刚讲到何处,还是王贺之提醒“中原与西域之间已有百年未通消息……”
晏几道恍然道“哦,百年未通消息,那西夏国为何与中原征战不断呢?”
晏几道此句乃是设问句,谁知李秉藏抢答道“我知道,西夏人羡慕中原的文化和中原的(生活)习性,”主要就是羡慕中原人的富足。
晏几道曰“非也,西夏与中原军力相当,谁也不服谁,故而有纷争。若是西夏强,大宋则会以岁币贡之,如同宋对辽国一样;若是大宋强,必取西夏之地,据为己有才是纷争终止的根本。想那秦王扫六合,盖也此理也,六国都强,则纷争数百年,六国皆弱,秦则一一灭之,天下太平,无有大战也!”
李秉藏拱手道“晏公高义,真知灼见也,在下佩服。”不知道李秉藏这话是真佩服还是假佩服,晏秋王贺之也纷纷附和“晏公|爹爹说的对。”
众人显然对晏几道论世并不十分感冒,但是畏于其是长辈,乃只能无奈听之。
可是这些还没完,晏几道又开始数落起晏秋和王贺之了“汝二人皆不学无术也,你看看青山王乃是一个西夏人,却能为苏子所赏识,何异哉,盖因汝二人学历不足,不肯阅人间精粹。”
众人本应附和之,可是王贺之却不识趣的道“晏公,那苏子曾经还来我家里巴结我呢,让我父亲在官家那求情!”其实当年是苏辙为救乌台诗案中的苏轼去求王拱辰说情,其时王贺之也是王公(王安石)执笔郎,执笔郎就是秘书的意思,所以王安石在乌台诗案中也为苏轼说过情。
晏几道呵斥道“那是巴结你吗?那是巴结你父亲(王拱辰)!”
王贺之歪眼撇嘴道“让我找苏轼为师,吾乃不愿也。”王贺之骨子里尚存几许傲气。
晏秋却道“父亲,苏门及第要求极高,盖孩儿之学历不足以入其门楣!”
晏几道骂道“汝乃不可教也!若是少年时不荒唐,我们晏家也不至于沦落至此。”
晏几道骂声极动人心,连李秉藏和王贺之都听不下去,可是没想到晏秋却白了晏几道一眼,看来这父子两是有故事的,晏秋则嘟嘟对曰“孩儿是没什么才气,可是父亲不是也如此吗?若然怎的在朝中却无着落,早早便失闲在家!”
晏几道听之牙花恨恨,便欲动手教训晏秋,幸好李秉藏和王贺之阻止,最后只恨恨的骂了句“你这个不孝子!”
片刻之后,晏几道舒缓了情绪,说道“罢了,人间自有起伏,这也许就是晏门的起落吧!不过待我有时光,且去苏府上走一遭,毕竟苏轼初入汴京时也曾来我晏门府(当时晏府乃在皇城边上,这晏几道只是分出来的庶子,故而所居为上水门)上走动,巴结,求教,还算有点交情的,必为你谋个称心的差事,目今苏子变法亟待推进,苏门正是求贤若渴之计,不耐他不收你入门。”
晏秋道“父亲勿忧心,秋乃有军职,不想只在汴京城过活。”
晏几道责备曰“军中之职,不是起落,就是生死,我可不想身前无后(指自己还没死,晏秋就战死沙场),你可是我的独子。”
晏秋急道“父亲勿忧也,孩儿不是已经有子嗣了吗!”
晏几道骂曰“你这逆子,就是喜欢顶撞上人”说时便欲出手打之,幸得李秉藏和王贺之阻止。
于是众人只能在晏几道的唠叨声中,度过了一个“人文荟萃”的夜晚。此事也让晏秋和王贺之看出李秉藏确是有几番骨气,明明有机会逃跑,却偏偏不逃。
从李秉藏的角度来说,兴许也有另一原因,他白白损失西夏的三万人马,返西夏不仅颜面无存,还无兵马势力。即便是无此顾虑,私自领兵出征,欲行自立之罪也可能让他生死两异,故而不如留在大宋得过且过,至少现在而言,其遇到的事情皆不算太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