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下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杨慎矜为什么会被一本书吓住?那是因为李倓拿出的是禁书《推背图》。
杨慎矜已经吓得脸色苍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倓接着说道:“杨太府一定要知道陛下的忌讳,远的不说杨太府别忘了“符厌事件”和“周子谅事件”。
杨慎矜满头大汗说道:“臣明白!”
“符厌事件”的当事人是李隆基的皇后王凌和武惠妃。
武惠妃作为武则天的侄孙女完全继承了武则天的宫斗天赋。她为了给自己争皇后位置以及儿子寿王李瑁争太子位置,她先是斗倒了前太子李瑛生母赵丽妃,然后开始给李隆基吹邪风让废了王皇后王凌。
李隆基这老“淫棍”被武惠妃迷的神魂颠倒,就想以王皇后不能生育为由头废了王皇后,后来李隆基就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自己的铁哥们秘书监姜皎。
这姜皎嘴巴不把门,有一次喝醉了就开始吹牛逼,为了彰显自己是李隆基跟前红人,就把这事给说出去了,人多嘴杂接着事情就传到了中书令、同平章事张嘉贞的耳朵里。
张嘉贞和这姜皎有间隙,张嘉贞得到消息瞬间乐了,心道:真是天助我也。于是一溜烟跑进宫找李隆基的茬,把李隆基怼的体无完肤。李隆基理屈只能不停的说绝无此事,都是姜皎造谣,其实此时此刻李隆基恨不得活剥了姜皎。
后来事情越闹越大传到了市井之中,李隆基更是被千夫所指,什么忘恩负义,薄情寡恩都出来了,李隆基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废后之事本来是隐秘之事,现在公之于众遭到众大臣极力反对,王皇后自己也向李隆基哭诉,李隆基不得不放弃了废后的想法,并且把姜皎推出来背锅,对姜皎“造谣”罪行进行了严惩才算结束。
事情到了这里本来就应该结束了,但是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根本不认为是造谣,他很害怕自己妹妹被废就开始了作死。他请来和尚做法,并且用霹雳木刻上李隆基的名字,让王皇后佩戴,并且说戴着它可保佑早生贵子,以后甚至可与武则天相比。
和姜皎的事情差不多一样,很快王守一请和尚做法求子的事就弄的天下皆知,厌胜之术本来就是大忌,并且还把王皇后说成武则天这还得了。大臣再也保不了王皇后李隆基则趁机废了王皇后。本来李隆基想趁机把武惠妃立为皇后的,但是遭到了众臣的反对,并且以武则天的事情提醒李隆基,李隆基最后只能作罢。
其实所有的事情的根就是残酷的朝堂挣储内斗。张嘉贞属于太子派,总得来说不管是前太子李瑛还是李亨都是王皇后带大的,李隆基废王皇后就是变相的削弱太子派势力巩固君权。
唐玄宗时期就是王皇后一派和武惠妃一派在斗,王皇后属于太子派,而武惠妃一派实际上就是李隆基的工具。这个姜皎就是李林甫的舅父。
而“淫棍”李隆基和徐志摩真的是一个德行,当时的诗人王湮还做了一首诗讽刺李隆基对糟糠之妻的无情。
翠羽飘摇陨晓风,
何时吉梦叶罴熊。
脱将半臂共汤饼,
泣请三郎念阿忠。
最后的结果是王皇后接受不了沉重打击郁郁而终,武惠妃白忙活一场什么也没捞到。
而“周子谅”事件的起因是李隆基想任命边将出身的大老粗牛仙客为相,科举出身的中书令张九龄就反对说:自开国以来相位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担任。牛仙客边疆小吏出身,如果突然提拔为宰相,别人会笑话陛下你的。”
张九龄的反对让李隆基很不爽,但是为了君臣和睦他不想和张九龄闹僵,于是想着不给牛仙相位,但是给牛仙客进一下爵位应该没问题,毕竟自己是皇帝不能失了面子,他想着张九龄人也不傻肯定会很识趣见好就收。
李隆基想的很美好,但是现实很骨感。张九龄一点都不李隆基面子,再次跳出来极力反对说:封爵是为奖劝功劳。牛仙客身为边将,充实仓库,修理器械,乃是本职。圣人赏赐他点钱财就行了。”
张九龄的行为把李隆基气的差点吐血,心道:我咋会遇到这样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老东西。
李隆基气的直接退朝回到内庭摔了半天茶碗。
这时懂的察言观色的人精李林甫看出了端倪,于是散朝后偷偷跑进内庭对李隆基说:牛仙客乃是宰相之才,张九龄就一书生,不识大体,陛下不用听他的。
李隆基听后心情大爽,心道:这事传出去了别人还以为张九龄是皇帝呢,为了自己的面子牛仙客这个爵自己封定了,不然自己还有脸见人吗?
于是第二天早朝李隆基就下旨要给牛仙客进爵位,张九龄立刻就蹦了出来反对。
李隆基挤压在心里的火彻底按不住了,直接就在大殿上和张九龄互怼了起来,阴沉着脸质问张九龄:你嫌牛仙客家世寒微,难道你出身名门吗?”张九龄说道:“臣岭南寒门,不如牛仙客中原人士,但臣却在中枢多年,执掌文诰。牛仙客此前只是边疆小吏,目不知书,如加以重用,恐怕难服众望。”张九龄下面科举出身的大臣也纷纷附和支持张九龄,李隆基气的抓狂,但是又没办法,毕竟下面一堆大臣都支持张九龄。
退朝后,人精李林甫再次找到李隆基继续拱火说: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难道还要和别人商量吗?
李隆基的皇权处处受制于张九龄的相权,李隆基岂能不生气,于是直接越过中书省下旨给牛仙客加封爵位。同时任命张九龄为尚书省右丞相,免去参知政事,这样等于收了张九龄的实权,把张九龄边缘化。
有没有实权这个参知政事很重要,因为没这一项你无法进入紫宸殿和含元殿之间的阁中参与朝廷议政。就譬如狄仁杰官不大但是人家有入阁的权利,所以不管你官大小没有入阁的权利你啥都不是。
而李隆基也很记仇,他为了报复张九龄处处为难他,就开始挤兑张九龄。
每次张九龄向李隆基举荐人才李隆基的第一句话就是:“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如果不是是不是需要慎重考虑一下呀!”
张九龄每次都被李隆基讽刺挖苦的脸红脖子粗。
李隆基看到张九龄的窘态就特爽,心想:我让你一脖子犟筋,我让你不给我面子。小样!我还治不了你吗!
这事到这里基本也没啥事了,李隆基也就是把张九龄晾一段,但是以科举制度出身的读书人,对于牛仙客、李林甫等门荫入士的人爬到他们头上十分的不爽。这群一肚子坏水的读书人就开始想歪点子。
后来受过张九龄提携之恩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就被自己的同僚一顿忽悠,作为先锋大将带着一群二百五站出来弹劾牛仙客。
这群读书人下手特他娘的狠,竟然引用武则天时期的谶语想弄死牛仙客。
谶语内容是: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这句谶语的意思就是有姓牛的人要乱大唐江山社稷。
李隆基在朝堂上一听就火冒三丈,他实在没有想到这群人竟然下作到这种地步,同时大臣们竟然抱团逼宫,这样一闹李隆基彻底怒了,因为这群人已经有了结党营私的端倪。
李隆基心想:你们当我是煞笔吗?你们竟然用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愚弄我,真是三天不挨打就上房揭瓦,我不给你们点颜色看看,你们还真以为我是泥巴捏的!
李隆基看到这种情况别说牛仙客没有罪,就算有罪也不能处罚他,不然这群人以后会更加肆无忌惮。
于是李隆基以妖言惑众、构陷大臣之罪直接庭杖周子谅。
周子谅的庭杖打完李隆基还不解恨,直接下旨把周子谅全家流放广西,并且要求周子谅必须立刻出发,不允许周子谅在长安养伤。
可怜的周子谅先是庭杖被打了一个半死,接着就被官差上了木枷铁索,全身带伤流放,再加上路上官差的皮鞭折磨,最后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而张九龄是张子谅的举荐人,他负有连带责任,也因为此事贬为荆州长史,其他蛊惑周子谅的大臣一个没跑掉全部受罚。
古代流放可不是旅游,流放的路上需要穿囚衣上锁链带木枷,并且还必须是步行的,人多了还会用绳子把所有囚犯串联起来,目的是防止囚犯逃跑,所以身体差一点的基本就死在路上。《水浒传》里面武松被流放孟州时就是穿着囚衣带枷和锁链的。
周子谅一书生并且还一身伤肯定扛不住,说到底就是李隆基想换一种更为温和的方法弄死周子谅震慑群臣。
读书人这个群体唐朝时候都是这个熊样,更别说以后的宋、明、清和现在了,拉帮结派搞内斗那是得心应手,自从唐朝后期大量读书人进入朝堂开始,结党营私相互攻讦从来就没停过,唐朝最着名就是“牛李党争”。
清末内斗高手翁同龢被称作抗清名臣一点都不亏,翁同龢这人不贪财不好色,但是他和很多沽名钓誉的读书人一样自命清高一脖子犟筋。他和李鸿章两人内斗而不顾国家民族安危,中日甲午海战战败虽然不能把所有责任全推到他们两个身上,但是二人绝对难辞其咎。
张九龄贵为名相,治国确实有本事,但是在权利斗争中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张九龄以读书人姿态藐视皇权,在对付政敌、排除异己方面和李林甫毫不逊色,和开元明相姚崇那是斗的死去活来,下手是又黑又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