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七十三)【1 / 1】

秦巴汉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去村里的小学看看

既然选择了安城师范学校,那么未来的就业方向肯定是留在乡村学校工作。面对将来未知的工作环境,林小华和李月华就想去一所比较边远的村办小学看一看。

一天早晨,经过两人商议,林小华和李月华决定步行去距离集镇大约10千米,还没有通公路的小店小学,一来可以看看在学校当校长的二叔,另一方面也提前体验一下乡村教师的生活,顺便看看乡村学校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生活的。

那天中午10点,林小华和李月华吃过饭就早早出发了,因为天气比较热,李月华还带了两把伞,既能遮阳,又能挡雨,下雨的时候也不会淋雨。刚离开镇上的时候,公路还比较平坦宽阔,但走了大约半小时后,公路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曲曲折折的山路。

“小华,你看这是什么路啊?怎么这么难走啊?”李月华有些不耐烦了。

“我听爸爸说过,去小店小学要走大约两个半小时,这才哪到哪啊,要坚持住啊,不然你将来怎么去那些学校工作?”林小华赶紧给李月华鼓劲加油。

大约40分钟的时候,林小华和李月华就进入了比较茂密的树林,山路也越来越窄、越来越陡,李月华感到吃不消了,不停地抱怨这里的环境太糟糕。看到李月华这个样子,林小华只好牵着李月华往前走。

“月华,你以前不是说将来要去村上的学校工作吗?你这点苦都吃不了,将来怎么能在村里的小学坚持下去?”林小华索性在后面用双手推着李月华的背,帮助她往前走。

大约30分钟后,走过了一片茂密树林,林小华和李月华来到了一大片稻田旁,稻田下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河里到处是游来游去的小鱼。养鸭子的老爷爷拿着棍子驱赶着一大群鸭子,鸭子们看见了河里的小鱼,就赶紧下水追逐着小鱼,清澈的水、洁白的鸭子、可爱的小鱼,李月华沉醉在这美景中。

“你看这里有蓝天、白云、稻田、村舍,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我真想把这里的美景画下来。”过河时,李月华坐在河边的石头上静静地看着美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林小华忽然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月华,你现在还觉得这里糟糕吗?”

“好是好,可是还有好远啊,我们现在才走一个小时多一点,我怎么走得到啊。”李月华开始感到发愁。

“你别着急嘛,我给你介绍介绍这里,这个地方叫做吴家坝,是湖广移民在明清时期开垦的,要不然这里还是荒草坡,根本不会有人的。”林小华停下歇了一会儿,“要是那些先辈没有来到这里,怎么会有我们看到的这些美景呢?”

坐了一会,林小华拉着李月华起身继续往前走,“听孙老师说,我们镇上像小店小学一样的学校常年缺少老师,很多孩子到10岁左右才开始上学,那怎么能行呢?”

“可是我也没想到那些学校在这样的环境里,连公路都不通,我真不知道二叔怎么就能在小店小学坚持了将近20年。”李月华感叹道。

“我有时候跟着爸爸去一些村上收农产品,所以走了很多交通条件差的村子,那里的人们都很热情好客,真的很淳朴。”看到李月华有点热了,林小华赶紧把伞给她撑着,“你要是走不动就休息会儿,反正午饭前到了就行。”

过了稻田,林小华和李月华又开始往山里走了,只见小河两边都是陡峭的高山崖壁,半山腰以上到处云雾缭绕。早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李月华的裙子已经被露水和汗水打湿了,穿在身上格外难受。更难受的是,道路两旁的一些植物还带着倒刺,透过裙子把李月华的腿上割出了好几条口子,汗水流下来之后显得格外疼。

“小华,我们回去吧,怎么这么难走啊?”李月华已经带着哭腔。

“那怎么办?要不我们先休息一会,我再背着你走一段路。”林小华无奈地说道。

“好啊!好啊!这还差不多!算你还知道心疼人!”李月华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休息了大约20分钟,林小华蹲下身子,李月华一下子跳到他背上,“猪八戒背媳妇喽!快点走!”李月华发出了咯咯的笑声。

山路越来越难走,一旁是高耸的山崖,另一旁是陡峭的悬崖,林小华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和李月华一起一骨碌滚到山下的河里面。而李月华呢,看着一旁陡峭的悬崖,她止不住颤抖,只好赶紧闭上眼睛。好不容易走完最险峻的路段,林小华已经气喘如牛、满头大汗。

“算了,本姑娘可怜你,就不让你背了。”李月华从林小华的背上溜下来,看着林小华狼狈的样子,李月华贴心地为他擦汗,还在他的脸上送上了深情一吻,“赏你的!”

眼前又是一片稻田,李月华走在田坎上,看着远处的农舍,人们还在地里忙着。看到林小华和李月华是陌生人,田里的农民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

“你们是镇上派来的老师吗?我们这里太缺老师了,新分来的老师最多两年就想办法调走了,要是你们能留在这里教我们的娃娃多好啊!”一位种地的老人家微笑着说。

“老人家,我们今年中考考了安城师范学校,将来就到这里工作。”林小华赶紧回答。

“那就太好了,我的孙子孙女就有老师教了。”老人家开心地说,“以后来我们家玩!”老人家指了指旁边的房子。

大约十二点半的时候,小店小学终于出现在了眼前,那是几间略显破旧的瓦房,与镇上的中小学无法相比。到了学校,李月华找到了二叔,就急不可待的把一路艰辛说给他听。二叔默默地听着,不时点点头,随后赶紧为他们准备午饭。

“月华,这些菜都是村民平时舍不得吃的,他们都会送给老师们吃。正是这些朴实的村民让我在这里坚持了十九年。”二叔不停给李月华和林小华夹菜,“我不是没机会调走,但是每次调走时,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真的下不了走的决心。”二叔叹了口气。

吃过午饭,学校已经是下午第一节课了,李月华决定把全校60名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给他们上一节美术课。那节课没有铃声,连着课间休息10分钟。小店小学的孩子们认真听李月华讲解,没有一个人说话。下课了,孩子们围在李月华身边久久不愿意离去。

“月华,这就是乡村学校的现状。我和另外一名老师要教66个学生,一天根本忙不过来,能把语文和数学上完就已经很吃力了,美术、音乐这些课程根本无法开设。”二叔叹着气,“我们也向镇上的文教办汇报过,但一直没有新老师来。这里实在太偏远,条件太艰苦了。我希望你和小华将来能到这里工作。”

下午放学时刻,孩子们看着林小华和李月华离开,眼里满是不舍,李月华也眼含泪水,“孩子们,再过三年,我回来这里教你们。”

在孩子们一声声的告别中,李月华踏上了回家的路。她和林小华决定,将来就在这样的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