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神探夏洛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994年6月30日,北京的柏油马路在烈日下蒸腾着热浪。沈知意驾驶着银色宝马拐进人大校园,车载电台里正播放着《东方之珠》,悠扬的旋律与轮胎碾过路面的声响交织。她原是受邀参加高校创业交流会,却在停车场偶然瞥见一个背着褪色书包的男生——那人正踮着脚,仰头望着墙上“创业孵化园招募令”的海报,喉结在晒得黝黑的脖颈间上下滚动。
“知意,那不是刘强东吗?”副驾的苏睛突然出声。作为高校创业圈的活跃分子,她对各校优秀学子的资料如数家珍,“苏北宿迁考来的,勤工俭学把生活费都赚出来了,还拿了特等奖学金。”沈知意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看见男生攥紧的拳头微微发白,海报上“最高提供5万元创业基金”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交流会结束时已近黄昏。沈知意抱着资料走向停车场,远远看见那个男生还在原地徘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海报边缘。“同学,要聊聊吗?”她主动开口,将名片递过去,“我是星宁文化的沈知意,或许能帮你解决创业的困惑。”
刘强东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戒备与惊喜。他接过名片反复摩挲,粗糙的指腹划过烫金字体:“我……我想做线上零售,但孵化园要求必须有成熟方案,我连电脑都没摸过几次……”他声音越来越低,攥着书包带的手青筋暴起。沈知意注意到他脚上的解放鞋补了三道补丁,衬衫领口却洗得发白,透着股倔强的整洁。
“来星宁工作室看看吧。”沈知意指了指停在路边的宝马,“我们有现成的技术团队和商业案例,或许能给你启发。”刘强东犹豫片刻,最终坐上了后座。车内皮革的气息与他身上淡淡的洗衣粉味混在一起,他局促地挺直脊背,目光却忍不住打量车载电话和中控台上的笔记本电脑。
半小时后,众人走进星宁北京分店。玻璃幕墙倒映着晚霞,会议室里,陈昊正在调试新开发的电商模拟系统。刘强东的眼睛瞬间亮了,他凑到屏幕前,看着虚拟货架上的商品随鼠标点击流畅切换:“这个……这个和我设想的线上商城好像!”他从书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手绘的网页草图,“我想把老家的特产卖到全国,可没有启动资金……”
沈知意翻开他的笔记本,在“用户信任体系”的章节停住——刘强东竟用“乡土社会的熟人逻辑”类比电商评价机制,这种将社会学理论与商业实践结合的思路,让她想起三年前的自己。“你缺的不是资金,”她推过一台笔记本电脑,“是技术实现和商业包装。星宁可以提供设备、代码支持,甚至帮你设计品牌,但我们需要你30的股权。”
刘强东的手指重重按在桌面上:“我答应!但我有个条件——等项目盈利,我要在家乡建希望小学。”他的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然,沈知意突然想起赵小满第一次拿到分红时,也是这样红着眼眶说要修路。她伸出手:“成交。不过,你想过给项目取什么名字吗?”
“就叫‘京东’。”刘强东脱口而出,“‘京’是北京,‘东’是我的名字。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他的目光扫过程序员们忙碌的身影,扫过墙上挂着的“知行合一”匾额,最终落在沈知意身上,“谢谢你,沈姐。我从没想过,穷山沟里的想法,真的能在大城市落地。”
接下来的两个月,星宁工作室专门成立“京东项目组”。陈昊带着团队手把手教刘强东编写基础代码,林悦设计出带着苏北水乡元素的logo,苏睛则联系各地经销商拓展货源。沈知意记得最清楚的是某天深夜,她加班到凌晨,看见刘强东蜷缩在沙发上打盹,怀里还抱着《电子商务概论》,书页间夹着从老家寄来的咸鸭蛋包装纸。
1994年9月1日,京东的第一个网页正式上线。首页上,宿迁的咸鸭蛋、板栗等特产图片旁,用加粗字体写着“正品保证,七天无理由退换”——这在当时的电商领域堪称创举。当天傍晚,刘强东接到老家村长的电话,声音激动得发颤:“强子!村口的大喇叭广播了,说咱村的鸭蛋要卖到北京城了!”
看着网页后台不断刷新的订单,刘强东突然转身对沈知意说:“等我赚了钱,一定要建自己的物流。现在的快递太慢,乡亲们等不起。”他眼中燃烧的火焰,让沈知意仿佛看见未来纵横全国的京东物流车队。她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记得,星宁永远是你背后的助力。”
暮色中,刘强东骑着二八自行车消失在胡同深处,车筐里装着连夜打包的首批订单。沈知意站在工作室落地窗前,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想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句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此刻,这个来自苏北的年轻人,正用代码与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而星宁工作室与京东的相遇,也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史上,最富温度的注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