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13章 家书里的荣光与传承【1 / 1】

穿越神探夏洛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985年12月27日,杭城的雪粒敲打在雕花玻璃窗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沈知意裹着羊绒毯蜷在卧室床上,手中的《商业策略案例集》已经翻到卷边,可她的思绪却总被窗外呼啸的北风勾走。床头柜上的收音机沙沙作响,突然传来一段关于抗美援朝老兵访谈的节目,让她想起前些日子爷爷奶奶闲谈时说起的往事——她那位远在北京的大伯,曾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

大伯年轻时投身军旅,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参与过数不清的战役,胸前挂满的勋章见证着他的赫赫战功。如今虽已卸甲归田,成为退役元帅,在京城的四合院里安享晚年,可他的故事却如同一颗深埋的种子,在沈知意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正想着,楼下突然传来沈舒清脆的喊声:“阿姐!有你的信!好厚的一沓!”沈知意翻身下床,木质地板的凉意透过棉袜渗上来,她却浑然不觉,三步并作两步跑下楼。客厅里,沈宁正举着一个印着烫金国徽的牛皮信封端详,邮戳显示来自北京。

“这信封好特别啊!”沈舒踮着脚尖,好奇地凑过去,“会不会是皇帝的圣旨?”

沈知意笑着拆开信封,里面掉出几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大伯穿着笔挺的军装,眼神坚毅地站在军旗前;还有一张是大伯抱着年幼的堂哥堂姐,背景是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照片下方压着一封厚实的信,信纸边缘带着岁月的褶皱,字迹苍劲有力:“知意吾侄亲启……”

信是大伯亲笔所写。原来,前些日子灾区的孩子们在感谢信里,无意间提到了“在杭城做大生意、心肠比桂花糖还甜的姐姐”,当地政府在整理物资捐赠名单时,注意到了沈知意的名字。由于大伯在军地两界声望极高,地方上便将这份特殊的捐赠名录呈送到北京,没想到竟牵出了这层亲缘。

“听闻你小小年纪,不仅在商业上崭露头角,更心怀天下,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大伯在信中写道,“当年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的就是让后代能过上好日子,如今看到你这般出息,我这老头子倍感欣慰。”信中还详细讲述了他年轻时的战斗经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国的日子,让沈知意仿佛身临其境。

更让她惊喜的是,信里还夹着堂哥堂姐的亲笔信。比她大八岁的堂哥在信中分享了自己在军事院校学习的见闻,鼓励她继续勇敢追梦;堂姐则在信纸上画满可爱的小图案,调侃着要“向小才女妹妹取经”,还邀请她寒假去北京玩。

“阿姐,信里写了什么?”沈宁摇晃着她的胳膊,眼中满是好奇。

沈知意深吸一口气,将信中内容娓娓道来。当听到大伯在战场上带领战士们突破重围的故事时,沈舒瞪大了眼睛,手里的布娃娃都忘了抱;沈宁则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地说:“原来大伯这么厉害,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做有担当的人!”

当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听爷爷讲述更多关于大伯的往事。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柔和。爸爸拿出珍藏多年的军功章,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那些沉甸甸的勋章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诉说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知意,你大伯常说,人活着,就要对社会有用。”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如今做的事,和他当年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本质上是一样的。”

沈知意握紧手中的信,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她突然明白,自己的公益之路,与大伯的军旅生涯,都是对责任与担当的诠释。从那天起,她在工作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大伯的戎装画像,每当遇到困难时,她就会抬头看看画像,想起信中的谆谆教诲,然后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几天后,沈知意给大伯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她在信中详细汇报了工作室的发展情况,分享了帮助各地孩子的点点滴滴,还附上了自己最新的商业策划案。她知道,这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份传承——传承着家族的荣耀,传承着心怀天下的信念,也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随着这封信寄出,沈知意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她开始思考如何将大伯的军事智慧融入商业管理,比如团队协作的纪律性、战略布局的前瞻性。而大伯的故事,也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善意。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召,加入到助学公益的行列,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