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29章 建设【1 / 1】

只为兴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熟读现代农业知识的崇祯,明白春天马上就要给农作物进行第一次浇水,于是,立即带群臣来到田间地头调研。

几百个人,望着干涸的河流,这还调研个鸟啊!古代可没有井,全靠河流和下雨灌溉农田。

顶着春天的大风,戴着墨镜的一群人围着这灌溉的事,开始商量。

崇祯坐在凳子上问道:“诸位爱卿说说吧,这灌溉怎么搞,总不能什么也不管吧?否则,今年夏天吃什么?”

方振邦几个人看了看太子,没有说话。您不是让太子多参政,那就让他说说呗。

朱慈烜儒学读的嗷嗷叫,说起种地就不行了,那是一窍不通啊。

崇祯看了看他:“太子,你来说说。”

朱慈烜想了想,支支吾吾地说道:“父皇,儿臣认为……认为……”

一个学渣妄图用选择达到及格的成绩,这让崇祯很是不满。

“一个储君,不明白粮食是怎么来的,等你饿死的时候,你才知道关心?才知道学?真是……”

子不类父那句话,终究是没有说出来。要不是大皇子叛逆自立为帝,崇祯早就拿着鞭子噼里啪啦一顿打,真是恨铁不成钢!

“哼!”崇祯冷哼一声,随后看了看几位大臣:“各位,你们说怎么办,这件事非常严重,一定要解决,否则,今年我们非常被动。”

方振邦出列说道:“陛下,打井!”

“打井?”崇祯有些奇怪:“爱卿,你不是不知道,这井都干了。”

“井干了,是由于水位下降,臣请继续沿着枯井向下打。另外,在田地打井,每十亩地,打一口井,就愣打,直到打出水为止。”

方振邦说的话,崇祯是非常相信的,点头说道:“好!立刻下诏,全山西老少打井,每十亩地一口井,世家大族有敢于违逆者,一律灭族。”

崇祯说要注意世家大族,因为世家大族手里有粮食。只要粮食产量低,他们手里的粮食就卖的越贵。历史上,灵帝时期,世家大族把粮食涨过一百倍。这人心,有时候比魔鬼还要贪婪,所以永远也无法达到大同。

说干就干,预备队和全民开始动员起来,就连世家大族也是积极的很。盖因为崇祯自从被救以后,对这些世家就仇视的很,动不动就是杀戮,恨不得把他们的地都抢过来。

另外,还要建造水车。不过,皇帝禁止山西伐木,烧火全都用煤。这建造大风车动力的水车,树就要从别的地方砍了运回来。春天用风力,夏天用脚蹬。为了节省人力,过几年准备使用多齿轮代替上面一些部件。

接下来,就是要挖沟渠,用于水的引流灌溉。

锄头也要备好,这个除草也是非常重要,不能让草和庄稼抢养分。

这下,巴尔巴生产的那个原始机器就派上了用场,一天生产多少锄头。

另一个就是灭虫,这个对庄稼的影响也非常大。不过,这时候的人还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崇祯白天在田里调研,晚上才回城睡觉。

每次看到农民吃的那些黑乎乎的东西,崇祯都会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以后,朕要让大明所有人都吃的起馒头,吃的起米饭。要让每个行业的人,都用得起自己生产的东西。”

安南在一旁有些不舒服,这底下人吃舒服了,从哪来仆人。他们舒服,我们就没人伺候了。

最重要的是,崇祯自从在山西重新复出以后,还从未有过科举,朝廷里人员难免匮乏。都是各个权臣举荐的,太子难免被排斥。

于是,安南躬身问道:“陛下,这个人才储备,非常重要,陛下是否进行科举?”

崇祯点了点头,又看了看方振邦。

方振邦想了想说:“这科举,现在可以缓行,毕竟,现在皇上只有山西一块地方,等搞好了山西,开设新书院,这人才自然源源不绝。”

百废待兴,有新的发展,当官的就要跟上这个时代,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他接着说道:“臣欲在山西,建立三所学校,分别是小学、中学、高中,日后再建立大学。分别教授儒学、物理化和数学,其中,高中以上学习者每年不得超过一百万。”

安南很奇怪,便问道:“阁老,这人才,不是越多越好吗?”

方振邦摇了摇头:“如果都是大学生,谁给他们找工作?都是读书人,难道都去做官?所以,一定要把人才数量限制的非常少。”

“新的工业时代,就像传销一样,把自己的东西卖给不发达国家,一旦最不发达国家不买了,整个世界经济就会崩溃,人才也一样。所以,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有所限制。”

方振邦说的很有道理,现在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每年千万大学生,根本找不到这么多工作,所以国家要进行西部大开发,大学生入村。有这么多大学生,资本必须扩张,工厂必须更大范围地开设,更多的把产品卖到全世界,这也是西方敌视中国的原因。要养中国十几亿人,就必须统治整个世界,扼杀其他所有国家的工厂。

现代不是人才太少,而是人才太多,工作太少,所以才会鼓励干出来,开发网络行业。

安南听的迷迷糊糊,因为,他从未接触过这些。其他人倒是听的津津有味,今天不看书了,直接面对面讲课。

崇祯站起来,淡淡地说了一句:“既然如此,那就全面开始吧!”

群臣领会:“是!陛下!”

回到城内以后,方振邦着手开始小学、中学和高中三所学校的建设。第一届,他准备招收五十名学生,把这五十人带到中学,再带到高中。随后,让这五十人作为老师,开始培养小学到中学的人才。

等高中毕业人才出来第二届,就带他们到大学,也让他们做老师,继续教授。时间可能要很久,但是,这个路早晚是要走的。

他对现代教育就几个字: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好人还是恶人,是哪个人,是男人女人,只要能学的好,就能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