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41章 范蠡的谋略【1 / 1】

曹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勾践高兴地对群臣说:“范相国送给夫差西施、郑旦,带回两百里封地,美人计已初见成效。”

“这是范相国调教得好呀!”文种顺手给范蠡送了一顶高帽子。

“文大夫不必过奖,这可不是我的功劳。”范蠡显然对西施去吴一直耿耿于怀,有点不买文种的账。

勾践似乎没有注意,或许是故意装聋卖傻,立即转换话题说:“一个美人计击不垮夫差,寡人想再给夫差下个套,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范蠡微笑着说:“臣倒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

“越国去年遭天灾,粮食欠收,我们就以此为借口,向吴国借粮。”

勾践不解地问:“这算什么办法?”

“说不定又是一个机会呢!”

“机会?”勾践不解地问,“什么机会?”

“大王不是要图谋吴国吗?”

“这与越国粮食欠收有什么关系?”勾践疑惑不解。

“越国遭遇天灾,粮食欠收,正好可以减弱吴国君臣对越国的防备,助长夫差的自信和骄傲之气。夫差一定会认为,上天也在帮他,让越国遭此天灾。”范蠡建议说,“大王不妨派人出使吴国。”

勾践身体向前倾了倾,问道:“干什么?”

“大王可以主动向吴王诉说:‘越国是一个偏远的小国,去年遭了天灾,粮食欠收,百姓无粮,饿死了不少人。请求吴国借粮,助越国渡过这个难关。上天如果舍弃吴国,吴王夫差就一定会答应大王的请求。如果夫差答应了,则表示他对我们的戒心松懈,这对越国的复兴会是一个好消息。”

“文大夫,你说呢?”勾践征求文种的意见。

“高价购吴粮,虚其积聚。”文种冲着范蠡问,“范相国要实行灭吴九策之三?”“正是!”范蠡哈哈大笑,“借粮、买粮,道理一样。”

“灭吴九策之五:进巧工,送良材,使吴王大兴土木,耗其财,疲其民。”文种说,“这个月给吴国的贡品,就是从会稽山采伐下来的两株神木,顺便再向吴王借粮,两次锣鼓,一次敲。”

“夫差正在扩建姑苏台。”范蠡说,“我送西施去吴国,夫差还提到这两根神木,问我们几时送去呢!”

“那好!”勾践说,“这件事,辛苦文大夫走一趟了。”

“遵命!”

“说到粮食,我倒有一个想法。”范蠡说,“粮食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今后,朝廷对粮食的储备,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

“相国又有什么好办法吗?”勾践问。

“我想了很久,确实想到了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

“年成有丰、歉之分,粮食有余、缺之别。丰年,粮食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就下跌;歉年,粮食供应不足,市场价格就上涨。”

勾践不解地问:“这同我们储备粮食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范蠡解释说,“丰年粮食价格下跌,朝廷可以趁机大量收购,让农民的粮食卖得出去;丰年粮食价格上涨,朝廷大量抛售,控制粮价上涨,让百姓买得起粮。”

范蠡的这番议论,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平粜论”。

“好!好!好!”文种拍手称赞说,“丰年收籴,有利于农,还可以积存大批战备粮;灾年平粜,平抑谷价,有利于民,国家在收籴、平粜过程中,还可以获取财政收入,一箭双雕啊!”

“计策是范相国想出的,事情还得文大夫去做。”勾践说,“这件事由文大夫督办吧!”

文种欣然领命。

廷议之后,文种在全国各地寻找隐秘的地方,建了八个大仓库,丰年粮食盈余、粮价低贱时,大量购进贮存;灾年粮食短缺,价格高涨时,大量抛售,平抑谷价。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即获得五倍的收益,使原本空虚的国库也充盈起来。这是后话。

“大王卧薪尝胆,虚怀若谷,国民无不欢欣鼓舞。”范蠡继续说,“几年来,农、桑、牧、渔、盐等各方面都有收获,手工业、冶炼业、纺织业,也都初具规模。越国到了拥有自己的军队的时候了,请大王颁布募兵命。”

“不行。”勾践摆摆手说,“这样,夫差会起疑心。”“这件事我们可以秘密进行。名义上募兵五千,暗地里招募三万、五万,趁吴国还没有在越设置监军,弄不清越军实数的时候,把这件事给办了。这个数字,仅大王和各位将臣知道就行。”

勾践想了想说:“越兵不足五千,况且,百夫长以上都是老兵,募兵的确是当务之急。相国既然早有安排,治军之事,就由相国全权处理。”

“谢大王!”

“相国放心去干,石室马厩,三年时间,你我义如兄弟,不必顾忌,凡兴越灭吴之事,寡人没有不允许的。”

范蠡双手一揖:“遵命!”

“大王!”文种出班奏道,“臣以为,募兵令只可口头传谕,不宜公开,更不能张贴布告。”

“嗯!”勾践说,“就这样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