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14. 第13集《佛法修学概要》【1 / 2】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分三:丁一、人天业果 ;丁二、三法印;丁三、实相印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moweiwenxuan丙二,别示教理之差别内容。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时,当时的印度是一个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以佛教的说法,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十六种哲学家。这些哲学家都试图解释生命的相貌,所谓的「生从何来,死将何去」,都想要解释生命的道理。

在整个印度的思想中,我们归纳成两种思想:

第一种,邪因缘论。邪因缘论认为,生命是有轨则的,但是这个轨则以佛教的角度来说,是错误的轨则。什么轨则呢?他们认为生命是有一个强大能力的主宰者,比方说大梵天或者是种种的天地鬼神,这些尊神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生命的吉凶祸福。换句话说,在邪因缘的思想中,它认为生命的快乐跟痛苦,我们自己是不能决定的,你造善造恶跟你生命的快乐痛苦没有关系。那么我们想要离苦得乐,怎么办呢?唯有向这位尊神来皈依、来祈祷。当然这个因缘的说法是错误的,叫邪因缘论,我们佛教叫做心外求法。就是你的心外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它能够主导你生命的吉凶祸福,这个完全是他生的思想。

第二种思想是无因缘论。这种思想比前面的思想更可怕,因为邪因缘论至少创立了一个宇宙的天神,我们会知道害怕。而无因缘论认为人生是没有理由的,生命只是偶然。就像是树,风一吹,它掉下一片树叶,这片树叶往东飘,往西飘,完全没有理由。也就是说,会得到快乐或得到痛苦,完全是个人的运气。那么无因缘论就造成一个很严重的思想,就是人死如灯灭,没有来生的观念,就是一个人死亡就像灯消失掉了。没有来生的观念就很严重了,因为你造善造恶就没有意义了。佛教造善造恶的思想,是建立在来生的安乐这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来生无所期待,那怎么激励一个人断恶修善呢?人只要及时行乐就好了。所以无因缘论的断灭见最为可怕。

佛陀出世以后,把邪因缘论跟无因缘论都否定了。佛陀对人生的解释,他提出了一个正因缘论。就是说生命是有一定的章法,遵循一定的轨则,这个轨则不是佛陀创立的,是佛陀发现的。我们在三界中不断地流转,是有一定的章法,有一定的轨道可循,所以修行才有意义。

这个因缘法,在佛教的思想中,由浅入深归纳起来有三层的差别:第一层,当我们在观察诸法因缘生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业力的因缘,业果的思想,这是第一个因缘法——业果,就是善恶的业果,我们叫做安乐道。能够掌握这个道,掌握这个轨则,会让我们的生命产生快乐,离开痛苦。这是第一个,就是业果的安乐道。

第二层,就是我们要讲的三法印,无常无我的思想。业果的思想主要是调伏我们的罪业,安住业果的道法。但是三法印,它是从无常无我的道法中,去调伏我们的自我意识,这个就更深入了。因为你有自我意识,就会对人生产生一种对立,有我就有我所。有这个对立,就会对自己的果报产生爱憎取舍,就会创造生死轮回的力量。所以第二个就是从无常无我的道法中去调伏自我意识。

当然这两个都偏一边。业果偏重在有相;无常无我偏重在无相,偏重在无为的这一块。那么到了大乘的实相,它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它把前面两个思想贯穿了。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发明因果,发明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是天台宗的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个是最圆满。

我们在建立中道实相之前,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是因缘所生法它有三层:第一个先谈到业力,再来谈到空性,最后再谈到空有无碍的中道道理。

丁一、人天业果分五:戊一、业果自性;戊二、业果决定;戊三、叶果种类;戊四、业果轻重;戊五、结示法要

我们先看第一块,人天业果。

先谈谈这个在我们生命中一直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常常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么这个业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个主题,我们需要探讨探讨。

戊一、业果自性

我们先看第一科的业果自性。什么是业?什么是果?它的体性是什么?定义是什么?

《俱舍论》云:「造作名业。」又《成唯识论》云:「能感后有诸业为业。」是故「业」者,即吾人身口意所起之造作行为。此诸行为於现起时,能熏习第八识成善恶等诸种子,摄藏於第八识中,相续不断,待因缘成熟,能令有情众生,招感当来三界六道轮回之果报,是名为「业」。

这一段,我们把它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业的总说。

什么是业呢?在《俱舍论》上说,「造作名业。」简单地说,就是身口意的一种活动。只要我们是在静止的状态,就不能造业,但是只要你身体一个活动或者嘴巴讲一句话,乃至你念头一动,就形成一个业力了。身口意的一种造作的活动,就形成一种业的体性。

再看《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是就着业的一种作用功能来安立。当业形成以后,有什么作用呢?它有一种力量来引导我们去招感「后有」,这个「后有」就是来世的果报。这种业力叫做业。

就是说,当我们创造一个身口意,比方说你拜八十八佛时,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这个都是生灭法。可能你四十五分钟、一个小时,这个行为就消失了。但它真的消失了吗?没有消失,它以一种能量的方式、一种种子的方式储藏起来。所以它虽然有生灭无常相的空性相,但是它也有相续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够招感来生的果报,这个叫做业。

所以,业就是我们身口意所造作的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对我们生命会产生两个影响。就是从一种初期的影响形成一种种子,最终的影响就是显现果报。

我们先看,当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在初期所产生的影响。

这个身口意的行为,在现起时即熏习第八识。这个第八识叫做业识或叫异熟识。就着它保存业力的角度叫「业识」;就着它显现果报这一块,我们叫「异熟识」。它有两种功能:储藏业力,显现果报。它能够把第八识熏习以后,形成善恶的种子。把它保存在第八识的仓库中,而且尽未来际,除非你忏悔,否则生生世世跟着你。

所以我们今天念了一句佛号,这个佛号不能马上表现出来。你说,欸,无量光,无量寿,但是我苦恼依旧。是的,因为业要变成果报,它第一道程序是先储藏起来。假设你临命终没有往生,这句佛号进入到你心中也不会失掉。你到天上,它跟你到天上去;你到人间,它也跟你到人间;你到三恶道,它跟你到三恶道。所以即便你变成一个畜生,变成一只蚂蚁,你跟其他蚂蚁不一样,你是带有佛号种子的蚂蚁。以后从解脱的角度,你会比一般人更有机会解脱,因为你那句佛号是一种无量光、无量寿。只要有因缘触动,你这只蚂蚁可能跑到一个地方去,听到佛号,触动你佛号的力量,你就马上跳出畜生道来。

所以这个业只要你做了,就永远不会消失掉。「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除非你证得空性,才能够把有漏的种子全部消灭掉。只要你还在凡夫位,只要你还没有了生死,这个业就生生世世跟着你了,这个就是业。因为它不是马上变成果报,它是形成一个种子、一种潜在的功能,保存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这是第一个,从初期来说它形成种子。就着最终的作用来说,等到因缘成熟了,这个业力成熟了,被激发出来了,就使令我们去招感当来三界六道的果报,这个叫做业。

所以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

我们先看右上角有一个「业」,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这个活动一造作时,它能够熏习第八识(就是业识),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思想的种子。唯识学给它一个名字,叫名言种子,就是你的思想。第二个就是业种子。比方说布施,你用施舍的心去做一个布施的行为,你的第八识同时成立两个种子:第一个,你布施的心被记录下来了,下次你更想布施了,因为它产生一种种子,产生一种能量,会引导你再去做第二次,你的布施心增长了;第二个,它形成一种善业的种子,这个善业种子来生会招感富贵的果报。所以种子有两块:一个是思想,一个是业力。那么业在形成果报之前,先经过一个储存的作用,先形成种子。

第二个,点点下面有虚号,请大家写一下叫「临命终时」,业力的转变都是在死亡到来时才算帐的,就像我们一般人说的「腊月三十算总帐。」你现在造的业都是先保存,到什么时候开始算帐呢?临命终时算帐。平常都让你欠着欠着,到临终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你的生命由业力主导,叫做随业往生;第二种,你的生命由思想来引导,叫随念往生。这一块我们待会再说明。

总而言之,当我们的业力储存到最后要释放时,都是在临命终时。到了那时,由业力或思想去激发我们过去的种子,使令来生得果报了。假设是善业被激发出来,就成就天、人、阿修罗安乐的果报;如果是罪业的因缘被激发出来,那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痛苦的果报。

所以这个从业到果报,是三个程序,第一个形成种子,第二个临命终时,第三个显现果报。

那么,要注意,这个公式有两种用法。因果是两重因果,这个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缘观。它不像儒家思想的一重因果,今生造业今生得果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造善,家庭就兴旺;你造罪,德行有亏,你今生的家庭就衰败有灾难。所以儒家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这样建立的,它是三世两重因果。

这个公式怎么套用呢?假设这个业是过去的,如果写过去世的话,这个果报就是今生,过去的业招感今生的果报,这是第一重。古人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们很想知道前生做了什么事,从自己的身心世界去查,就可以反推出来。比方说今生衣食无缺,可以合理地推论,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业;今生很庄严,可以推论,你前生遇到事情会选择忍辱,而不会跟人家争执;今生的身体很健康,可以推论,前生是比较慈悲包容的。所以从今生受的果报,就可以推论前生做了什么善恶的业力。它是有一定对应的,有一个等流性的。所以这个公式,如果是把业放在过去世,这个果报就是今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把这个业放在今生,那么这个果报就在来世,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们很想知道来生会是什么相貌,看今生造的哪一个业的次数最多,而且是深生好乐,数数现行。后面会讲到我们的业是有一个主流的,我们一生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生命中有一个是主流的业力,它占了一个强大的势力位置,那么这个业就会容易表现出来。

这个地方说明了,佛教的因果思想的复杂来自於它是隔代受报。就是说,今生受用的,是前生的业力;来生受用的,是今生的业力。所以这个地方就很容易让人家产生错觉,说为什么今生做那么多善事,还这么痛苦?因为你做的善事要先形成一种种子,它要先储存,不能马上释放出来,到临命终才释放。那么这个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现在这是一重因果,现在未来又是一重因果。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那么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临命终就很重要了。临命终是业力激发的时候,过去和今生的业一并激发。这个业力的激发有两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