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47.《佛法修学概要》期中座谈(六)【1 / 2】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佛法修学概要》最快更新 [lw77]

这堂课是我们《佛法概要》最后一次的研讨课。mchuangshige我们研讨的重点主要是把大乘的止观跟净土的念佛做一个圆满的结合。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总共经历了两千年的时间。我们回顾中国的佛教历史,可以发觉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大乘佛教这一块可以说是发扬光大。不仅是在义理上的观照,比方说天台的一心三观,比方说华严宗的法界观,在整个对真理的观照这一块,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乃至于在整个事修这一块,这种种的忏法,种种的修行方便法门,都非常的详细。

为什么大乘佛教会在中国发扬光大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个,从内因来看,因为众生善根成熟。中国佛教能够兴盛跟中国的文化是有关系的。因为中国的儒家思想,它本身就有相似于大乘的法门,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长时间在儒家的熏陶之下,已经养成一种自利利他的思考模式。相对于很多东南亚国家来说,大乘佛教一进入到中国很快就能够被接受,它能够把儒家的思想更加地深入,更加地广大,所以本身的内因已经成熟了。

第二个,它的外缘的殊胜。什么叫外缘殊胜呢?就是中国佛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宗派的建立。我们没有看到印度的佛教传到哪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宗派,中国例外。比方说华严宗,中国人创立的;比方说天台宗、比方说禅宗,都是中国人创立出来的。历代的祖师把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根据不同的经典——天台宗根据法华,华严宗根据《华严经》,创立了一套修行的道次第。

宗派的建立,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功不可没,因为你可以很快上路。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毕竟不同,它是一个成佛之道,它追求的是一个万德庄严,不是只有自己的了脱生死,所以你会觉得大乘佛教是深广无涯,太深广了。所以宗派的建立会让一个人很快地上路。他能够在这么深广的大海当中找到一条线索,你很快就能够进入状况。

当然宗派也带来一点过失,尤其是末流。我们一般讲佛教的末流,是什么时候算的?明朝以后,尤其是明末以后叫作末流。宗派让大乘佛教的修行更加地条理化、系统化,但是也让中国的佛教更加地保守跟局限。

因为到了末流的时候,大家对自己的宗派、对这个门庭的施设过度地执取,产生了排外的现象。唯识宗的不看天台的东西,天台宗的不看华严的东西。蕅益大师说的分河饮水,本来是一条法味河里的水,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这是我的水,这是你的水。这个水本来是法性一味的,各有特色,可以互相增长。

我们简单地说,从末流来看,我们不要讲太复杂,就从圣道门跟净土门这两块来看。净土宗到末流,不看圣道的止观,甚至于不屑修圣道的止观;圣道修止观的不屑念佛,他念一句佛号都要去刷牙。那么这样子就产生了一个弊端,彼此看不起对方。

你看那个修净土的人看不起修止观的:你们修止观的人不知道怕,不知道生死业力的可怕,你以为你修几个止观就冲得过生死关吗?不仰仗佛力,低估了业力的可怕。所以净土宗的人看不起修止观的,说你们这些人不知道天高地厚。修止观的也看不起修净土的:你们这些人盲修瞎鍊,只有事修没有理观。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说,到底大乘的止观跟念佛是如此的水火不兼容吗?是不是说有他就没有你,有这么严重吗?宗派真的不能够融通吗?还是可以做巧妙融通?或者这是人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讨论。

当然,我们都学过一佛乘,佛陀晚年的时候讲了一部《法华经》,如果你深入地去探讨,你会得到很多答案跟启示。佛陀在《法华经》里面,把一生所修的法做了一个整理。但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为什么佛陀说佛陀的法是“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它没有两条路的。如果说,净土宗的念佛就一定不能够容下止观,止观就一定容不下念佛,这样讲就违背了一佛乘的精神。那佛陀讲的佛法是两条路了,它不是一条高速公路,是两条路了?这样就严重违背《法华经》的思想——“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你就推翻了佛陀的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从《法华经》一佛乘的思想来看,各种宗派的对立是没有必要的。既然它是一个一佛乘的思想,那么只是佛陀针对不同的根机而施设不同的法门。从这种不同的根机佛陀施设不同的法门,我们可以知道,最后的会归一定是一个方向的。所以我们从一佛乘的思想来谈一谈念佛跟止观的相互关系。这个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

我们这次准备了四个题目,同学们提出四个题目。第一个问题先谈谈净土宗的基本核心思想在哪里。后面的二三四的三个题目,就正式来谈谈净土的修学跟大乘的止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应用。

我们先看第一个题目。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何谓一心归命?我们修行净土的行者,要怎样将一心归命巧妙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师父答疑】这是净土的一个问题。他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什么是一心归命?一心归命这四个字,最早提出来的是天亲菩萨。他在《往生论》里面提出的,因为《往生论》它是根据净土的三经,把它做一个融合而提出一心归命。所以天亲菩萨认为,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在“一心归命”。一心归命我们分成两部分:先谈归命;再谈一心。

“归命”就是对弥陀功德的一种归顺依靠。对“归命”讲得最简单扼要的就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把“归命”讲得很清楚,什么叫作“我对阿弥陀佛功德的归命”呢?就是“顺从”,“顺从本愿”。你对弥陀的四八愿没有任何的抗拒,这就是“归命”了。

好,那么现在我们要知道了,什么叫作对弥陀四八愿的一心归命?什么是归命?什么是不抗拒?我觉得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得比较好。他说顺从本愿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个,在因地上,顺从名号的功德;第二个,在果地上,顺从净土的庄严。所以你看整个《弥陀要解》,蕅益大师在发明净土的《阿弥陀经》就讲两个角度而已。他是先讲顺从净土的功德庄严,让你欣求好乐;第二个,你怎么做到呢?顺从阿弥陀佛的名号。两个顺从。

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的心是完全地安住佛号,即便有妄想,你也能够把妄想很巧妙地放下,你相信阿弥陀佛的佛号在你身口意运转的时候,这是一个最圆满的状态;你相信只要心中有佛,你一切都是圆满的。你没有抗拒了,你放弃了你的抗拒,所以他那个时候是全心地投入。

那么你投入佛号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求生净土。所以你一句佛号提起来,两种顺从:第一个,顺从你所创造的音声,你相信它就是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第二个,你心里面对净土的庄严,一心一意地好乐欣求。所以一句佛号提起来是两种顺从,这叫“归命”。

我相信我们一般有一点点善根的人,在生命当中提起佛号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达到两种顺从: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地归命;对净土的功德至心地好乐,这个不难。但是一心难,就是你要长时间的顺从,不容易,这牵涉到我们的心理问题。

一心归命,归命容易,一心难。修行它不是说冲个三五天,一个礼拜打佛七完就算了,它是长时间的修学。所以这个地方一心归命,这个“一心”就是整个成败的关键。你怎么样长时间地保持你的内心状态,都是顺从弥陀的名号,顺从净土的庄严,这是净土宗成败的关键!

那么一心归命怎么样巧妙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呢?

当然我们刚开始修行要在佛堂静修,没有一个人刚开始是完全在生活中历练,那你这个修行就没有根基了,没有基础。基础的功夫都是在静中建立起来的。历练当然就要走出佛堂,遇境逢缘。我们会遇到两种因缘:第一个顺境;第二个是逆境,两种而已。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逆境刺激你的时候,你应该修调伏,厌离娑婆,调伏爱取。我们一般人在日常生活都不会用功夫,很可惜,你浪费很多的机会。因为你遇到逆境、痛苦的感受冲击你的时候,那种力量你没办法把它转成菩提道。这样子的话,你修行只有在佛堂,所以你一天里面修行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跟妄想打成一片,都浪费掉了。

我们都知道过度的感受是不好,但是感受你如果用得好,它是一种很大的力量。因为你痛苦的刺激,那种苦受在你内心活动的时候,就是一种很大的能量。你在佛堂当中思惟轮回的痛苦,那是一种理观,但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是真实地体验到那种痛苦。如果你能够把那种痛苦的能量导归到厌离娑婆,这是一个多好的东西,求之不得,因为那是当下的因缘。

所以当逆境刺激你的时候,你能够把这种逆境的能量转到调伏爱取、厌离娑婆,你这个人就是把本来是逆境的,结果转变成菩提。这个水本来是泛滥的,但是你善加疏导,变成一个发电机用于水力发电;明明对你是逆境,但是变成加持。这就是你历境逢缘,你要利用这个人生的力量。

第二种是顺境的刺激。顺境刺激的时候你是乐受,这个时候你要把乐受转成净土。你要告诉你自己这种乐受是有过失的,这种蛋糕是有毒药的,你可以追求更好的乐受——一种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是没有过失的乐受。

当然一心归命,它是一个目标的确认,但是你生命中的过程,只要你应用得当,日常生活当中这叫顺逆皆方便。顺境的刺激会帮助你一心归命;逆境的刺激也会帮助你一心归命。如果你会善用这两种能量的话,那都是一个强大的发电机,水力发电的能量。当然你要不会用,遇到顺境你就说:“哎呀,这个人老是给我快乐把我绑住了。”遇到逆境你就说:“老是刺激我,让我心静不下来念佛。”那你就顺逆都是障碍。所以到底它是对你加分,还是对你障碍,就看你怎么用这两种能量,你往哪里去疏导。这个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一心归命。

好,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整个净土宗的思想就是在修一心归命。当你佛号提起来,你那一念心跟佛号音声接触的时候,能够做到顺从弥陀的名号的声音,顺从净土的庄严,这就是一心归命。

这个问题先到这里。有没有问题提出来?

当然你必须先有静中修。你如果没有静中修,遇到逆境的时候,你很难把能量做疏导,很难!因为你没有基本功,可能会被你的感受牵着走,就心随境转,就可惜了!这些能量对你来说就浪费掉了。

好,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过去了。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以后,我们就正式来谈一谈一心归命是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就是顺从本愿,那么它跟大乘止观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师父,何谓理观?为什么理观对净土的行者甚为重要?

【师父答疑】理观,简单地讲,就是对道理的观察。佛陀出世以后讲了很多的道理,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大智慧,他把所有的真理做一个归纳,就是把这个道理分成三块:空、假、中三观。

天台智者大师不可思议!其实整个大乘的观法是非常复杂,非常多元化的,他能够用三个简单的东西,把所有的止观——一百部《大藏经》讲的止观全部做一个总结,没有离开空假中三观。当然他空假中三观是观一念心性,观一念心——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他第一个先观空,再观假,再观中。

天台的观空它跟小乘不一样。小乘的空是观外境的变化,它是向外去观六尘的所缘境;大乘的观空一定要知道,你向外观就不是观空了,它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大乘的观空是回光返照,观你心性的本体,你是本来清净。

我再讲一次,你这个方向错,你就完了。大乘的空观它不观外境的,因为你外境观不完。五蕴六入二处八界,有一个根本就是以心为本,所以它一开始观空就观: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内心的本体是什么?找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

我们在三界里面打滚太久,在三界里面攀缘太深,我们基本上忘了我们家是什么样子,因为你在外面流浪太久了,家什么样你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现在我们要试着回家。

我们为什么会离家越来越远?这个地方有个原因,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相状会产生执取。我们过去生造了很多的业力,有善业有罪业,这个业力在表现的时候,它一定有一个相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相状没有错,相状它只是如实地把你过去的业表现出来,它哪有错呢?罪业表现出来,它就给你一个不如意的痛苦相状;善业起现行,给你一个快乐相状。

相状没有错,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我们不知道缘生缘灭的道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在相状产生了坚固地执取,糟了!我们的心住在相状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今以后就离家越来越远,因为你的心本来没有相状,结果你住在相状,你就被相状牵着走。

你要能够回家,有一个观念很重要,就是两句话:“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你要勘查因缘的生灭相,这个《楞严经》很强调。你没有把因缘的生灭相参透,你就回不了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