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三百九十一章 安禄山穷途末路,一战定乾坤【2 / 5】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使安禄山支援史思明一些精骑和新兵。

好在郭子仪、李光弼没有乘胜追击,得到朝廷的军令后,收拾辎重退出井陉。

“杂胡伪帝,不会长久。现在不是考虑他的事情,而是我们要如何去做?”

“先前圣人下诏回长安勤王,现刚出井陉,秦王的军令就再次到达…”

郭子仪没有戴兜鍪,他席地而坐,抓着黑白参半的头发,非常烦恼。

武举状元及第的郭子仪在早年的时候并不顺利。

从军三十年,因机遇和运气,虽有立功,但没有卓著的大功,以至于在将星闪耀的大唐并不出名。

特别是王忠嗣灭突厥以后,塞北宴然,郭子仪在十几年,无立功的契机。

人们总是把目光放在李瑄拜相前的河西、陇右,以罢相后的安西、北庭。

但郭子仪的优点非常突出,他善于治军,整训优异。又能公平公正,深受士卒信赖。

如此,才会有大臣举荐郭子仪为朔方帅,收朔方军。

但此时此刻,郭子仪陷入两难之中。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郭子仪是忠君爱国的,是以安禄山叛乱以后,全心全意地收整兵马,前来河北。

谁都知道,李瑄是发动政变,攫取权力的“权臣”,如董卓无异。

但人们更清楚,是李隆基后期的昏庸,宠信杨国忠和五杨,使国家到达千疮百孔的地步。

自李隆基在潼关失守,选择弃长安万民逃跑的那一刻起,无数百姓的意志,就不在李隆基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李瑄政变虽然引得一部分王公贵族、文人士子口诛笔伐。

但李瑄在平民百姓中的风评出奇的好。

这是李瑄自天宝二年以来积累的威信。

人们看到的是李瑄惩奸除恶的一面,人们看到的是敢于对抗杨氏的小相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瑄背叛李隆基,但没有背叛百姓社稷。

那英雄之气,那变法图强,让李瑄自始至终被百姓唱诵。

在对朝廷和李隆基失望后,有些文人士子成为李瑄的死忠,拥护李瑄的政策。

这也是郭子仪内心矛盾的地方。

如果他忠于皇帝,麾下军队就像无根之萍一样,没有朝廷的钱粮支持,不能长久。

至于安禄山的招揽,从来不在郭子仪的选项在内。

他和李光弼一样,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投靠安禄山这个没有口碑的杂胡。

“秦王的天策上将是圣人亲封,军令如山,我们只能按照秦王的军令,再次回到河北,截断安禄山的退路。”

李光弼停止踱步,他看向西方,面色惆怅。

李光弼继承王忠嗣的风格,不喜言谈,沉着勇悍,他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军人。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和郭子仪不同,李光弼与李瑄接触许多次。

在李瑄任丰安军使,出征草原的时候,李光弼作为李瑄那一路军的“军师”。

李瑄血战高坡,得以存活,全靠李光弼的策应。

李瑄曾对李光弼说过“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虽未流传当世,但印在李光弼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跟随李瑄,参加过大非川之战,知道李瑄的强大,说其为神将,毫不为过。

当得知李瑄从西域起兵的消息后,李光弼一直难以接受。

在为人上,李瑄没有瑕疵,他认为李瑄没有反叛的理由。

现在李光弼似乎明白,李瑄拜相所做的一切,就是理由。

他在营帐中踱步,看起来焦躁不安,表面上在骂安禄山,实际上心中已经有决定。

“可我们都是圣人封的元帅,被寄予厚望,难道要我们也背叛圣人吗?”

郭子仪唉声叹气地说道。

他也知道李瑄的神威盖世,但他不想看到李瑄大权独握,甚至成为皇帝。

虽然国家还是大唐。

但小宗代替大宗,礼制名存实亡。

“秦王和安禄山一比,虽…唉,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我虽是胡人,却也懂得天策上将和秦王的含义。”

“但我世代为唐将,大唐是我的国家,既然国家下令,我肝脑涂地便是。像周处、祖逖一样,即便战死,也能名留青史;如果后退,会是不尊军令被杀的结局,无法死得其所。我相信秦王是民心所归的。”

“就这样吧,不论郭帅是否同意,我都会带着士卒出井陉,进攻赵郡。”

李光弼向郭子仪表达他的决心。

“李将军都这样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若平定叛乱后不死,功成身退便是!”

郭子仪拍了一下大腿,站起身来。

二人一商计,出井陉布局战斗,旨在一举收复河北,策应朝廷。

在进入井陉之前,郭子仪、李光弼在一起对军队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们明确国家大义,表示服从天策上将的军令,不久后,天策上将会派遣使者运输金银珠宝,按照军功奖励将士。

全军都十分振奋。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麾下猛将如云。

如仆固怀恩、王思礼、李国贞、李光进、张昕、宁景璿、吕鸣岳、杜从政、唐朝臣、窦觎、陈回光等。

在分配将领领军的时候,每一支军队都能严格执行军令。

五月下旬,李光弼和郭子仪率领军队肃清了常山、赵郡的叛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