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袁天青谢道:“多谢公公指点。”又慰问道,“你没事吧?”
唐平说:“飞鸟尽,良弓藏。一代皇帝,一代侍从,咋家早该如此下场。袁公子,你是一位人杰,咋家很高兴送了你这一段路。就此别过。”
真的是沉沉浮浮,诸多变幻!
袁天青拱手道:“有缘再见。”
唐平回了一礼,再一叹,面如土灰地跟官差走了。
他的卫兵不能、也不敢阻拦,站在旁边恭敬地目送。后来几个卫兵合计,他们的任务是保护传旨太监,并无别的命令,传旨太监被抓了,他们的任务便已经结束,必须立即回去复命。但看看袁天青,他们又觉得一走了之不太妥当。
与王福春关系最好的陈舟说:“军令如山。若不从,不管对错,这身衣服咱们也就穿到头了。这样,我把我的令牌留给袁公子,想必能震慑一些宵小。”
这已是自保之余的最好安排了。
袁天青闻言谢道:“多谢诸位护送,缘分如此,不必感伤!”
说真的,他心里一点不感伤,反倒有点兴奋。虽然不该,但唐平走了,卫兵也走了,在之后所剩无多的行程里,他自由了。
拿着朝议郎的文书要了间房,比之前低了两个档次。
之前在驿站,他跟着唐平住最大的房间,现在主仆二人只能挤一间小房子。
吃的饭菜,也不如之前丰盛了。
他一笑置之,并不计较这些。
他干脆地在驿站住了两天,修整一番,写了一封长信,将此行遇到的事儿说清楚,连烤鸭的事儿都写了上千字。他把他知道的烤鸭的做法,也都写在信中,寄出去的厚厚的一沓纸。走的是官方渠道,不加急,月余可至。
走的时候,却没有跟送秀女的队伍走,反倒跟几个赶考的学子一起。
那些学子都是青州来的,之前乡试中过举,不用等今年秋季的乡试,想早一步去那长安城安顿。他们见袁天青年轻,便猜其也是赶考的举人,又住在“上好”的驿站房间里,便猜其家里有关系,于是主动攀谈。袁天青刚好需要一些人引路,这帮学子思想开阔,性子跳脱,与他们相处不受禁锢,就很好!
青州学子中有一人姓张字俊平,才华最高,是青州去年乡试解元。
因为学问高,也有些孤傲,还时常做一些奇怪的举动。比如走着走着忽然跳河中游泳,又或者愤怒地撕了自己的诗作,将纸吃到肚子里去。
跟他比,刻意低调的袁天青很正常。
张俊平曾指点袁天青,“去长安不着急。我等之所以先走,不是为了快点到那长安城,而是为了这一路。我等要遍访名山大川,名楼名城,留下诗作,若能诗在人前入长安,那无论科举成败,这一趟都不算白来。”
这话说的,相当有道理。
袁天青笑说:“多谢指点。”
但他只谢了,却没有作诗,甚至连他们的讨论也很少参与。只在旁边听一听,不发言——王福春以为他要隐藏身份,也配合着。
却说走了几日,走黄河边走到黄河边,没几首好诗作,屁话听了一箩筐。
倒是那些风景让他沉醉……
与此同时,他的信送至姑苏城。
夏琼拿到手里算了算时间,说:“这是从半路寄的信。”
是从汴州寄出的那封信。
珠儿说:“小姐,快看看。”
夏琼手都颤抖了,却说:“你着急什么。”
珠儿说:“奴婢是为您着急呢。”
“呸,本小姐才不着急呢。”
却是着急地拆了信,看他沿途的所见所闻,每一个字都让她感动。
末尾上还附了一首短小的词: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她闷声念了一遍,竟哽咽起来。
珠儿伸长脖子问:“怎么了?”
夏琼深吸一口气,恢复片刻,说:“没什么,没什么。词那么好,前代的诗集里也翻不出来这样的句子。我是被惊住了!不过,他说我月明人倚楼,却是猜错了,他临走时给我留了种子,我每天看着,哪有倚楼嘛!”
珠儿对诗词一知半解,品味不出那绝妙的好,不过却说:“小姐,月明人倚楼说的是晚上,昨晚上奴婢看着你站窗前来着。”
“昨晚,昨晚下雨了。本小姐是担心雨太急,把这稚嫩的苗冲毁了。”
“昨晚明明是小雨,是春雨。”
“知道,后来不是去睡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