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268章【3 / 3】

火逸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或者他们更会效仿李自成的做法,围困京师。”林小风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冷峻和严肃,仿佛已经看到了京师被围困的场景。那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是大明的心脏和灵魂。但如今,它却可能成为建奴大军的囊中之物。

“至于吴三桂守着的山海关,多尔衮只要用一部分兵力牵制住他,就能让他没有余力顾及西边了。”林小风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分析和推理。他的心中已经充满了对吴三桂的担忧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他在山海关上坚守的身影。那是一个英勇的将领,是大明的忠诚卫士。但如今,他却可能面临建奴大军的围攻和牵制。

林小风陈述了他的担忧。他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多尔衮、范文程都不是等闲之辈,尤其是范文程,他对建奴的兴起有着不小的功劳。那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物,是大明的头号敌人。他的先祖范仲淹一生都在抗击外敌,哪里会想到五百年后,他的后代竟然会投降给外敌呢?如果范仲淹知道了这件事,一定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用棺材板去打他吧。想到这里,林小风的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苦笑。

李邦华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皇帝所担忧的确实很有道理。以多尔衮、范文程的智谋和策略他们怎么可能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呢?那是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是一场关乎大明命运的大战。他们必须做好准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最迟两个月之后大明军队和建奴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大战!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是一场关乎大明生死存亡的战争。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勤王的诏书不能撤回!”邦华显得疲惫不堪。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和决绝,仿佛已经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战争和胜利的希望。

刚刚才在追赶流寇现在又要迎接建奴的挑战大明真是处在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啊!林小风在心中默念着这句话,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和决绝的光芒。他知道,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但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为了大明的未来和百姓的安宁。

“要抵御外来的侵略必须先安定内部的局势!”右都御史房可壮忍不住说道,“如果让勤王的军队返回那么张献忠、李自成等贼寇就会得到喘息的机会最终成为我们心头的大患!”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和焦虑,仿佛已经看到了流寇肆虐的场景和大明的危机。

“陛下我们现在内外交困应该先安定内部然后再抵御外来的侵略!”众大臣纷纷附和道。他们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和决绝,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的未来和希望。

然而林小风并不这么认为。他带着前世的记忆而来知道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清末的割地赔款、民国的覆辙都是很好的例证。他知道,只有强大的军力和坚定的决心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和保护大明的百姓。为了迅速解决这个问题林小风已经派遣高时明先行一步了而百官却还不知道。所以他必须在朝议中提出招降张献忠的策略然后才能光明正大地实施。他要利用张献忠来制约建奴,为大明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林小风环视着群臣眉头微微蹙起:“各位爱卿认为我们在两个月之内能够消灭所有的流贼吗?”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冷峻和严肃,仿佛已经看到了流寇肆虐的场景和大明的危机。他知道,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但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军往返已经耗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如果现在撤兵那么建奴来犯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抵御呢?”林小风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分析和推理,仿佛已经看到了建奴大军压境的场景和大明的危机。他知道,他们必须做好准备,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们可不是李自成那样的乌合之众!建奴的军队强大火炮厉害京师的城墙能够抵挡得住他们的红夷大炮

林小风一提及“诏安流贼”的提议,整个朝堂瞬间陷入了沉寂,静得连呼吸声都似乎变得清晰可闻。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上,却照不进大臣们心中那片阴霾。没有一个人敢于应声,仿佛这提议是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成庆华的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他暗自思量:“如果诏安真的能够奏效,那么大明朝又何至于让流贼如此肆虐横行呢?这其中的曲折与无奈,岂是一言可蔽之?”

回想起七年前的车厢峡之战,那时的高山峻岭间,明军与流贼的对峙如同一场漫长的噩梦。成庆华的思绪飘向了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时任四省总督的陈奇瑜,一位面容坚毅却眼神中带着几分疲惫的老将,他站在峡谷之上,望着下方被围困的流贼,心中满是复杂。那时的高迎祥、李自成、张妙手、张献忠等人,虽然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眼中闪烁的却是不屈的光芒。陈奇瑜因为轻信了他们的投降之意,加之林小风的许可,便全盘接纳了他们。结果,这一决定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流贼们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不久之后便如同脱缰的野马,再次反叛,肆虐四方。

史书上关于那段历史的记载,字字句句都透着讽刺与无奈:“流贼与奇瑜的官兵们交杯换盏,欢宴痛饮,甚至交换马匹共乘,抵足而眠。那些没有衣甲的流贼都得到了完备的装备,没有弓矢的也都磨砺了武器,数日未食的也都得以饱餐。”然而,这些话并不可全信。明朝末期的文吏们,他们的笔锋如同锋利的刀刃,即便陈奇瑜再愚钝,又怎会允许官兵与流贼同眠呢?这其中,更多的是对那段历史的歪曲与抹黑。

这其实也并非林小风的过错,毕竟后人总是拥有后见之明。当时的林小风,一位年轻有为的官员,他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他与朝廷都将这些流贼视为饥民,认为他们只是暂时反叛,因此才接纳了他们的投降。而且,当时官军军饷匮乏,厌战情绪浓厚,听说流贼投降都感到欣喜,上下皆然。加之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尚未成为大患,朝廷也就没有深忧。然而,世事无常,谁又能预料到今日的局势呢?

流贼是否会再次反叛还在其次,关键在于诏安何人?如今流贼主要分为两股势力,一股是李自成,另一股则是张献忠。这两个人,如同两颗毒瘤,深深地扎根在大明的土地上,让朝廷头疼不已。

难道要诏安李自成吗?成庆华心中暗自摇头。他已经掘了朱家的祖坟,在陕西称帝,还围攻北京焚毁了皇陵。如今兵败退守宣府,谁敢去诏安他呢?这无疑是与虎谋皮。

那么张献忠呢?他刚刚杀了楚王,又如何能够诏安?况且这是皇帝的独断之意,即便朝廷许可,那两人也未必会接受。这其中的曲折与困难,岂是一言可蔽之?

内阁首辅李邦华,一位面容严峻,眼神深邃的老人,他对林小风的策略心存疑虑。他拱手问道:“陛下打算联合谁来对抗建奴呢?”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却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朝堂的沉寂。

林小风缓缓说道:“张献忠。我打算采用合纵连横的策略,让献忠牵制住自成,而我军则专心对付建奴。如果关内能够取得一次胜利,那么建奴在两年内必定不敢再轻易进犯。”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朝堂上一片寂静,只有林小风的声音在回荡。京师已经困守多时,南境的战况也茫然不明。李邦华见无人回应,便再次说道:“陛下,即使献忠接受了诏安,也未必会真的去攻打自成。他接受诏安恐怕只是为了休整兵马,伺机再次反叛。这无异于养虎遗患啊!”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无奈。

林小风笑道:“我的意图是让献忠牵制住自成,并非让他去攻打。我与大明都需要时间休整,献忠也同样如此。”他的笑容中带着几分自信与从容,仿佛已经一切尽在掌握。

然而,北方的局势却不容乐观。北方无兵无将,一片荒芜。昔日大明朝人才辈出,即便南明乱世,也仍有张煌言、郑成功等人力挽狂澜。至于大顺、大西之中的才智之士,林小风却无能为力了。他心中暗自叹息,这世间的英雄豪杰,为何都生于乱世呢?

建奴不入关,自成、献忠不死,他们又岂肯归附?林小风心中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宁可让献忠的势力坐大,也不能让建奴得利。这是他的底线,也是他的坚持。

林小风诏安献忠,其实另有图谋。他希望得到李定国的才智,这位年轻的将领,他的才华与智谋,让林小风看到了大明的未来。大明将领之才并不缺乏,但帅才却难以寻觅,像韩信那样的人才更是稀少。辽东屡战屡败,正是因为缺少了李定国这样的帅才。林小风心中暗自思量,如果能够得到李定国的帮助,那么大明的未来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林小风继续说道:“太祖起兵反元,志在驱除鞑虏。如今我也打算效仿他,中兴大明。至于自成、献忠等人,只要百姓能够足食,他们自然会瓦解。”他的声音激昂而有力,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的未来。

满朝的文武官员望着林小风那“自信”的神情,都默默地无言以对。他们心中或许有疑惑,有担忧,但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诸位既然没有异议,那么就退朝论功行赏,各司其职吧!”时至日中,林小风便宣布退朝。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疲惫与坚定,仿佛已经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其实,联贼制夷的策略,只需要说服内阁即可。有李邦华在,朝堂上便无忧虑。林小风故意在百官面前说出这番话,以表明他的态度:与建奴势不两立!这是他的决心,也是他的坚持。

朝会结束后,林小风留下了内阁的四位大臣。他们一同走向乾清宫,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他们的身上,仿佛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战袍。君臣五人一边品尝着尚膳监精心准备的美食,一边议论着国事。他们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决心。

李邦华迅速吃完饭后说道:“陛下的意图已经很明确了,然而内患不除,外忧便难以解决。自成新败,短期内或许不会再出来作乱。但献忠却不同,他正月时已经攻破了夔州,直逼重庆、成都。此时去诏安他,恐怕他不会听从。”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无奈。

林小风放下筷子说道:“所以我需要一场大胜来震慑他!只有让他感到畏惧,他才会愿意接受诏安。”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李邦华点头表示赞同,目光中透露出坚毅之色。胜者才有资格进行谈判,败者则无权言和。这是战争的法则,也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然而京师已经被围困多日,西南的塘报已经送到了南直隶,却还不知道献忠此刻身在何处。”李邦华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忧虑与无奈。

林小风沉思了片刻后说道:“我料定献忠已经到达了万县一带,但因为水患而停滞不前。”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自信与从容,仿佛已经一切尽在掌握。

李邦华虽然不知道林小风是如何得知这个消息的,但他并没有怀疑。他从囊中取出舆图铺展在面前。图上标注得十分详密,州县驻兵的情况一目了然。他们仔细审视着舆图,寻找着对抗献忠的策略。

“献忠在万县附近可用之兵”李邦华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期待。

林小风不等他说完便接口道:“李阁老,朝廷的消息传递迟缓,万县附近的兵马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应该观察重庆附近的兵马情况。”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冷静与理智,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战局。

李邦华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京师距离蜀地数千里之遥,驿站的运力已经不堪重负。按照每天行进二百里的速度计算,到达蜀地至少需要二十天的时间。这其中的曲折与困难,岂是一言可蔽之?

他们继续审视着舆图,寻找着对抗献忠的策略。李邦华仔细审视着舆图说道:“四川巡抚兼兵部右侍郎陈士奇手中有三万七千兵马,然而此人喜好文墨,军备松弛。去年廷议时已经决定让龙文光取代他。龙文光在川北地区,拖家带口行动迟缓,或许还没有到达。”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忧虑与无奈。

“四川总兵刘佳胤手中有三千兵马,驻扎在重庆北三百里的顺庆。”林小风补充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简明孝将军的兵马不足万人,守卫在重庆下游三百余里的忠州。”李邦华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与期待。

“宁南伯慕容炯然拥有十五万兵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