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
一
尔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末罗族之间,次第游行至名为波婆之末罗族都城,于彼处住名为纯陀铁工匠之庵罗树园。
二
此时,恰好波婆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乃至任何人皆未曾住此。
波婆之末罗族等闻:“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末罗族间而至波婆,于彼处住名为纯陀铁工匠之庵罗树园。”
尔时,彼婆罗族等,便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一面已,波婆之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波婆之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及他任何人皆未曾住此。唯愿世尊,世尊为最初之受用此。世尊之最初受用此者,于后,波婆之末罗族等,将永远得利益安乐。”
世尊默然而允许。
三
尔时,波婆之末罗族等,知世尊承诺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回彼讲堂。回来以后便于讲堂铺敷物,铺敷物已,设甚多座,放置水瓶,高挂油灯已再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波婆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讲堂于一面已铺设敷物,设置诸座,放置水瓶,挂油灯。世尊!世尊若为时宜,即请赴之。”
四
尔时,世尊着下衣,持上衣及钵,与比丘众俱,诣往讲堂。诣已,洗足而入讲堂,依中央柱向东而坐。诸比丘众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西壁向东而坐于世尊之后。波婆之末罗族等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东壁向西,面世尊而坐。尔时,世尊至夜之深更,为波婆之末罗族等说法,教诫彼等而令感奋、喜悦、庆慰而离去。
“宇阇达等!夜至深更矣,汝等想是时宜当回去!”
“诚然,世尊!”彼波婆之末罗族等,依世尊之[教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离去。
五
尔时,世尊于末罗族等离去不久,遍见寂静默然之诸比丘众,而告尊者舍利弗曰:
“舍利弗!我诸比丘众已达远离惛沈、睡眠,舍利弗!当奋起心志,为此诸比丘众说法,我因背痛,今将少卧休息。”
尊者舍利弗,则应诺世尊:“诚然,世尊!”
如是,世尊从僧伽胝衣叠为四叠,置于右胁下,恰如狮子之卧而卧————[一]足叠于[他]足之上,有具念、正知,[自]为起想。
六
尔时,恰尼乾子死于波婆不久,而因其死,尼干诸徒分裂为二派,互相相斗、相诤,而渐卷入斗诤,交系锐利舌锋而住。谓:“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将来]汝如何亦不可能知耶!”“汝行邪行,我行正行!”“我言与理相应,汝言与理不相应!”“汝当言于前而言于后,当言于后而言于前!”“汝不精细思虑,立即被颠覆!”“汝虽立言论,但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而巡游[学习],若能者既自解之。”
如是,尼乾子之徒众间行杀戮。然,彼尼乾子之诸在家白衣弟子等,对尼乾子皆厌忌、讥慊、遗去已,其状态恰如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非正等觉者所说之法、律;又如不得为依持处之破塔。
七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
“友!尼乾子最近死于波婆邑;而其死后,尼干徒分裂为二派……乃至……如不得为依处之跛塔。友!于所询,彼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如是非依正等觉者之所说法、律。然者,友!我等是世尊之法,是正说、善说,引导[出离],令至寂静,依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当不令纷诤。盖令此梵行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友!然者,云何为我等之佛法?彼是正说、善说,引导[出离],令至寂静,依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令其结集之,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八
一法者何耶?
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一切之有情依行而住。友!如是,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九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开示二法。[故]于此我等之一切,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二法者何耶?
一 名与色。
二 无明与有爱。
三 有见与无有见。
四 无惭与无愧。
五 惭与愧。
六 恶言与恶友。
七 善言与善友。
八 入罪善巧与出罪善巧。
九 等至善巧与依等至起善巧。
一〇 界善巧与作意善巧。
一一 处善巧与缘起善巧。
一二 处善巧与非处善巧。
一三 质直与柔和。
一四 堪忍与可乐。
一五 和顺与供养。
一六 无害与清净。
一七 失念与不正知。
一八 念与正知。
一九 不护根门与不计食量。
二〇 能护根门与知食量。
二一 思惟力与修习力。
二二 念力与定力。
二三 止与观。
二四 止相与精勤相。
二五 精勤与专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