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证道歌注(彦琪注)【3 / 5】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今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如意珠者。摩尼宝珠也。唯此一珠具诸功德。於诸宝中此宝为上。利用如意。可喻心宝也。经云。独王顶上有此一珠。不妄与人。此之一宝非从外得。但犹一切众生妄念盖覆不能明现。古德云。譬如衣下明珠。虽明不照。似宅中宝藏。似有如无。今日永嘉解此一珠赈济有情。用无穷尽。故云终不竭也。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霄何所为。

入夜月华窗底白。有时松韵枕根清。此个消息。设使千圣出兴。具无碍辨才。也说不及。放一线道。且向建化门中略凭话会。强而言之。此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一切众生虽生其中而不自知。诸小乘人不能趣向也。此之境界不凡不圣。虽难可见。祇在目前。山高海阔栢短松长。柳绿花红莺吟鹤唳。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霄何所为。若是本分道人。一觉直到天晓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谓之佛性。或谓之戒珠。或谓之心地。或谓之心印。皆一法也。随其功用各得异名。能觉知故名曰佛性。莹净无垢名曰戒珠。能生诸法名曰心地。号令群品名之曰印也。虽有三名而无三法。以此而推。森罗万象触目遇缘。器界山河皆同一体。雾露云霞尽非他物。故曰雾露云霞体上衣也。

降龙钵。解虎锡。

钵盂锡杖皆道具之名也。钵盂即应量器也。锡杖者。振作锡声也。所言降龙钵解虎锡者。名随缘起而得名。降龙钵者。因世尊降火龙外道也。昔者有三迦叶投佛出家。退失道心。侍火龙外道。佛观其根性既熟。即往度之。尔时往彼求宿。时迦叶言。此无空室可宿。唯有火龙石窟。还可宿否。佛往彼宿。是时中夜火龙现通。鼻中出烟鳞甲生火。逡巡炽然欲害於佛。尔时世尊即起慈心。现三昧火。渐渐明莹。火龙毒火返自烧身无处逃避。唯见世尊宝钵之中清凉广大。乃自投身入於钵内。故名降龙钵也。解虎锡者。始因高僧稠禅师在怀州王屋山习定。见二虎斗。即以锡杖以中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此名焉。故云降龙钵解虎锡也。

两钴金镮鸣历历。

两钴者。表真俗二谛也。六镮者。表六波罗蜜也。中心表中道也。鸣历历者。振锡之声。上士闻之即可入道。小乘锡杖即四钴十二镮也。四钴表四谛。十二镮表十二因缘。中心浮图表住持三宝也。忽若在衲僧手中何如表示。祇如大师当时持往曹溪亲见六祖。绕禅床三匝。大振一下。且道成得什么边事。明眼衲僧试定当看。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是外现威仪标其形体虚然自谓任持也。故宝公云。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方。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岂虚事持耶。如来宝杖亲踪迹者。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现在诸佛皆执持故。为圣人标帜也。故曰如来宝杖亲踪迹也。如或不荐。问取德山老人。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不求真。故越凡夫法也。不断。妄故越二乘法也。二乘之人弃妄求真。断烦恼求菩提。证有为涅柈。故非究竟出离之道也。大乘之人更不求真亦不断妄。则知真妄二法本无相状。故宝公云。也无头。也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故云了知二法空无相也。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上句展转拂迹。下句直明真谛也。因上所言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永嘉切恐后人落在空无相中。故有此点示也。言无相者。即无诸事法也。无空者。即无诸理法也。无不空者。则能遣之法亦空也。即是如来真实相者。即入如来无相微妙法门也。

心镜明鉴无挂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心镜既明。鉴物无碍。传曰。诸智慧者以譬喻得解。明心之士其心犹如明镜。能接众象尽入其中。无有窒碍。清净含容无有边际。古德云。打破镜来与汝相见。尽十方世界是一面镜。且向什么处下手。若向这里荐得。灵光透漏无盖覆处。故云廓然莹彻周沙界也。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在天灿然。仰而观之谓之万象。在地卓尔。俯而察之谓之森罗。传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岂从外得耶。祇在一切众生一念心光影现之中。故云万象森罗影现中也。一颗圆光非内外者。一点光明无表无里。灵明烜赫莹彻十方。无有内外。故肇法师云。会万法皈於自己者。其为圣人乎。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

豁达空者。乃西天外道所修断灭空也。拨因果者。一向着空拨无因果也。故知世出世间人天一切因果善恶等业毫发不差。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且外道不知此法故迷因果也。既落断灭之见。所招殃过不可言说。譬若大海漭漭荡荡无有边表。故云漭漭荡荡招殃过也。

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若弃其有见而着无见。则其病亦然也。故古德云。便拟疑心敛念接事皈空。不瞬不动。闲目藏睛。随有念起即便破除。细想才生即便揭擦。如斯见解正是落空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故云弃有着空病亦然也。譬如有人避大水之溺而投火燧之中。故云还如避溺而投火也。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若舍虚妄之心。欲取真如之理。则取舍之心成巧伪之行也。传云。取一边。舍一边。徒增妄虑。执自性。逃自性。转失真源。其由空有两忘一味双显。居断绝地即烦恼根。信不诬矣。故罗山云。粗餐易饱。细嚼难饥。根本差殊。良由自错。学般若之人到此切须子细体究。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学般若之人不了心地法门而修有为功行。皆非究竟。尽属有为。正在生死岸头。如棱严十种修仙与诸不了义权位行人。皆未能出离也。良由以取舍虚伪之心而谓修证无上菩提。犹如世人认贼为子欲其亲的无有是处。故云真成认贼将为子也。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既认贼为子。法财功德如何保任。尽皆失去。故云损法财灭功德也。莫不由斯心意识者。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之曰心。以心筹量名之曰意。了了别知名之曰识也。以此三法迁流种种诸行。造作种种之业。皆由此也。传曰。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万法坦然。心染则六道四生。心空则一道清净。故云莫不由斯心意识也。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上来所修皆是无益苦行。固非真实也。唯般若一法方为究竟。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能示世间诸法实相。出家之士得不尽心於此。是以云门大师警策兄弟曰。一等是蹈破草鞋行脚。抛却父母师长。直须者些子眼睛始得。若遇本色咬猪狗手脚。不惜性命入泥入水相为。有可咬嚼。眨上眉毛。高挂钵囊一十年二十年。打取彻去。莫然不成办。从上诸圣无不击发劝於此个门中用心。故云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也。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世间之士。有慷慨之志。乘镆铘之刃。以忠孝之心。佐赞明君。威武天下。谓之丈夫。今言大丈夫者。具出世之大智。秉智慧之剑。以般若为锋铓。中金刚为猛焰。破烦恼网。出生死境界。故云大丈夫也。传曰。虽女人孺子。有此志者亦名大丈夫。虽八尺巍巍之士。无此志者不名大丈夫也。所言金刚者。金中最刚故曰金刚。极坚极利。喻般若焉。坚故万物不能摧。利故摧万物。唯帝释有之。福薄者难见。其为用也欲拟皆空。拟山即山崩。拟海即海竭。其功力不可思议。故喻般若也。

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但犹独也。非独摧伏西竺六师外道之心。早曾落却天魔胆也。宝星经云。有一魔王於众魔中而为上首。即於平日以手案地。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摇动。佛成道时。领诸魔众欲於佛前以手拍地。率须弥山恼害世尊。世尊即入慈心三昧。是时魔王方乃举手。尚不见地。何况摩触。是时魔王心胆惊惧而走。故云早曾落却天魔胆也。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谓之慧剑。或谓之法雷。或谓之法鼓。或谓之慈云。或谓之甘露。即是一法随其功用而得名也。能破疑网。极坚利故。谓之慧剑也。骇动物机。增长善业。故谓之法雷也。聚集人天。善能号令。故谓之法鼓也。能阴覆群生。皆得清凉。故谓之慈云也。能济热恼。沃焦渴故。谓之甘露也。皆般若一法尔也。

龙象蹴蹈润无边。三乘五性皆惺悟。

龙象蹴蹈之所。固非驴骡所践之地也。三乘者。一菩萨。二声闻。三缘觉乘也。五性者。一善性。二恶性。三定性。四不定性。五阐提性也。三乘五性惺悟且致。忽遇三种病人来还接得否。患盲者拈槌竖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痖者教伊说又说不得。且作么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昔人虽有此语。争奈时机不荐。曾有僧请益云门。师曰汝礼拜着。僧礼拜起。师以拄杖挃(涉票反。撞也)。僧退后。云汝不是患盲。复唤僧近前来。僧近前。云汝不是患聋。乃云会么。僧云不会。云汝不是患痖。其僧忽於言下有省。若荐得这个说话。何止三乘五性盲聋喑痖悉皆惺悟。直是须教尽大地人普请作佛去。还委悉么。虽然如此。若是明眼衲僧。也须子细详辨。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西竺雪山有草名曰肥腻。洁净香美。白牛食之所出皆成醍醐上味。非此间腥膻杂血之乳其不洁也。雪山喻一真妙境。香草喻圆修八正道。牛喻照理真智。醍醐喻一乘妙法。以明菩萨不从渐次而修也。大乘根性从初发心便成正觉。所言我常纳者。即学般若之士念念与般若相应也。故下文举法皆入重重无尽事事无碍境界也。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徧含一切法。

一性即一真之性也。一法即一心之法也。一性圆通一切性者。即一性圆通法界性也。一法遍含一切法者。即一心之法遍含无尽法也。寿禅师云。本生末而末表本。体用互兴真成俗而俗立真。凡圣交映此显彼而彼显此。主伴齐参生成佛而佛度生。因果交彻境无自性而他成。自心无自性而自成他。理不成就而一即多。事不成就而多即一。相虽虚而恒冥一。体性虽实而常在万缘。虽显露难以情求住。超然而无方。大用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是以八十卷华严大经所说。非昔有而今无也。传曰。三十九品之胜典。终始交罗。一十万颂之妙言。前后参应。十处十会如帝网之重重。十剎十尘如镜象之涉入。举一门则诸门顿显。谈一品则诸品齐彰。道树始成九天仝会。普光一集十处齐登。新旧无差。前后一念。故末山尼先听大经。后因参有悟入。方信即今现在华严法界之中。有颂云。五蕴山头古佛堂。毗卢昼夜放毫光。若能於此非同异。即是华严遍十方。故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徧含一切法也。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月普现一切水者。如青霄一月普现江河池沼沧海溪潭等。凡有水处悉皆现月也。一切水月一月摄者。众水所现唯天上一月尔。华岩一月三舟譬喻。经云。譬如停舟分月。彩舟从东去。一月往东。从西去。一月往西。舟从南去。一月往南。舟从北去。一月往北。常住之舟见月不动。如是四维十方尽皆见月。所以云。并安千器。千月不同。一道澄江。一月孤影。乃至净水秽水清水浊水。甘甜苦涩咸淡等水。如是於中一时普现。经云。我成道时。见一切众生尽皆成道。传曰。诸佛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信斯言也。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故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仝共如来合也。良由诸佛亲证法身也。众生本具法身也。荆溪云。众生理具诸佛成。成之与具。莫不性等。故云我性同共如来合也。故寒山云。尝闻释迦佛。亲授然灯记。然灯与释迦。祇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有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即其谓也。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上文曰一性圆通一切性。言无碍之性也。一法遍含一切法。言无碍之法也。一月普现一切水。言无碍之喻也。今言一地具足一切地。言无碍之功德也。所言地者。地以能生为义。即初地具足十地功德。故云一地具足一切地也。言非色非心非行业者。既一地具足十地功德。其功不可思议。则色心行业不可测度也。非色者。非窒碍之色也。非心者。非觉知之心也。非行者。非迁流造作之行也。非业者。非所作之业也。今为显其法性。所以拈情。故下文以明妙用也。

弹指圆成八万门。剎那灭却三祇劫。

一弹指顷成就八万法门。一剎那间能灭三祇劫罪也。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今既悟入无生之理。八万四千烦恼转成八万四千清净解脱法门。即超三大阿僧祇劫。此修行功力也。故楞严经云。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深可信矣。所言三祇劫。即三阿僧祗劫也。自古释迦至尸弃如来为一劫。尸弃至然灯如来为一劫。然灯至毗婆尸如来为一劫。故云三祇劫也。此事且致。祇如禅月云。禅客相逢祇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如或未知落处。阿谁敢称禅客。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一切名言法相菩提涅柈真如解脱。非有非无非凡非圣。头数法门无有穷尽实非究竟。故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也。药山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亦研穷。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特来礼拜。伏望和尚慈悲开示。师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若荐得这个因缘。许你出荆棘林。具衲僧眼。故云与吾灵觉何交涉也。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毁誉不动者。唯见性之人方能解脱也。未了人於一切顺境。闻赞誉之言即心生欢。喜於一切逆境闻毁辱之言。即心生忿怒。皆不了语言性空也。达法之士了毁誉之言不可得。与法体相应。犹如虚空勿有涯岸。故云。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也。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即是不离当处常湛然也。谓此灵觉之性不离十二时中见闻觉知。若离见闻觉知之外别求觉性。无有是处。祖师云。将心觅心。岂非大错。敢问诸人。阿那个是当处。若向这里觑得破。与十方诸佛同共受用等无有异。如或不然。尽是埋没家宝。辜负己灵。随行数墨。谩自推求。古德云。譬如骑牛讨牛无有是处。故云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灵光洞达无所不遍。诸佛悟之而不曾得。众生迷之而未曾失。传曰。譬如有人怖空而走。虽则而走且步步不离於空。於彼求空了不可得。故云取不得舍不得也。不可得中只么得者。此宗旨当於闻思修体究而得之。经云。佛告沙门。汝处于家昔为何事。对曰亦常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其声绝。急缓得中如何。对曰清音普矣。佛告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通。道可得矣。故曰不可得中只么得也。若是明眼衲僧。应不错举也。

默时说。说时默。

默时说者。即是默时常说也。僧问投子。如何是十身调御。投子下禅床立。且道说个什么。是知默时常说。说时常默也。如世尊说法。一切经首皆有妙旨。人罕知之。如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又圆觉经云。一时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知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乃至於不二境现诸净土。如楞严经云。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扬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故知默时常说也。说时默者。一大藏教金口所宣未曾道着一字。经云。始从成道夜。终至跋提河。於是二十间。未曾说一字。且道毕竟是有说无说耶。所以天衣云。若言有说。谤如来。若谓不谈。邪见在。若向这里觑得破。方可称唱宗风提纲祖令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