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施门开无壅塞。
诸佛出世说法。普令一切众生成佛。为大施主度脱有情。故云大施门开也。乃至西竺诸佛祖各各说法利乐有情已。至唐土诸祖天下老宿巧便施说种种法门。所以雪峰辊球。石巩架箭。天皇糊饼。国师水椀。云门三句。洞山五位。灵云见桃花。法眼透声色。首山新妇。道吾乐神。沩山水牯。汾阳师子。百丈卷席。俱胝一指。皆诸善知识大施门开也。古德云。尽十方世界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不入。有何壅塞耶。故云大施门开无壅塞也。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若或有人问我解何宗旨。报道摩诃般若力也。梵语摩诃。此云大.多.胜。即多含不翻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即生善不翻也。言摩诃般若者。信解则位齐诸祖。受持则福盖人天。故传云。故知般若是善恶径之导师。迷暗室之明炬。生死海之智檝。烦恼病之良医。破邪山之大风。敌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篦。沃渴爱之甘露。截疑网之慧剑。给孤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故云摩诃般若力也。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般若之力既得现前。以大悲心入[邱-丘+(厂(田/坴))]垂手接物利生。纵横应用种种施为皆为佛事。譬如耆婆揽草。信手拈来皆为妙药。故经云。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柈。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故云。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也。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永嘉自云。我今於法受用得其自在。莫非宿有般若种性。岂是今等闲之事。尝试论之曰。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今永嘉才往曹溪。便悟般若能说法利人耶。假使有人致难问我。我即报言。吾非今生一世所修。乃至非三四五劫修习般若。故云多劫修也。既是多劫修习。非是等闲以言欺诳惑乱汝等。故云不是等闲相诳惑也。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勑曹溪是。
诸佛出世以至天下老和尚出世。皆是建大法幢竖立宗旨也。明明佛勑曹溪是者。祖师从西土至。此道传至六祖。其所建立已成法席矣。非独诸佛冥加宿受记莂而引弘大事。乃从我佛释迦如来亲传心印至曹溪。故云明明佛勑曹溪是也。所言法幢者。幢以建立为义也。故知建立法幢实非小缘。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皆为此也。无量菩萨带果行因。亦为此也。诸二乘人内藏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亦为此也。以至梵王前引。帝释后随。亦为此也。诸经皆以一法为主。众法为伴。递相建立也。故下文明西竺此土建立法幢之义。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始自世尊灵山会上。以青莲目瞬视迦叶微笑。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叶。是最初传法。故云首传灯也。二十八代西天记者。初祖迦叶传二祖阿难。阿难传三祖商那和修。修传四祖优婆鞠多。多传五祖提多迦。迦传六祖弥遮迦。迦传七祖婆须密。密传八祖佛驮难提。提传九祖伏驮密多。多传十祖胁尊者。者传十一祖富那夜奢。奢传十二祖马鸣。鸣传十三祖迦毗摩罗。罗传十四祖龙树。树传十五祖迦那提婆。婆传十六祖罗睺罗多。多传十七祖僧伽难提。提传十八祖伽耶舍多。多传十九祖鸠摩罗多。多传二十祖阇夜多。多传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头传二十二祖摩拏罗。罗传二十三祖鹤勒那。那传二十四祖师子。子传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多传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多传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罗传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故云二十八代西天记也。
历江海。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
梵语菩提达磨。此云觉法。西竺为二十八祖。此土为初祖。本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太子也。遇二十七祖。祖知其密迹发明心要。乃记之曰。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大兴佛事。汝至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不可久留。听吾偈云。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师在本国以知见力破彼六宗异见。法师令其舍小皈大。一有相宗。二无相宗。三定慧宗。四戒行宗。五无得宗。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大师乃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一一说其宗旨。各自知无所皈。然后返本悟入。大师学该三藏。尤专定业。排不知也。师自南天竺泛海。经涉三年。时普通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广州。刺史萧昂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诏迎至金陵。帝问。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后当魏孝明帝大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即禅宗初祖也。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大师既少室九年未卜知音。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一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达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易名曰慧可。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既从此悟入。即为二祖也。所云六代传衣者。二祖既得之初祖。皆以衣盂相传。初祖自西竺传衣东土以表其信。至曹溪六祖其道已行。便不传衣唯传法也。达磨传可。可传璨。璨传信。信传忍。忍传能。能即曹溪六祖大师也。其道盛行於世。谓之六代传衣天下闻也。自后得道者不可胜数。故云成佛作祖者匝地普天。参禅学道者如麻似粟。故云后人得道何穷数也。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真既不立。妄亦本空。良由真妄本无自性。因真立妄。因妄立真。古德云。单真不立。独妄难成也。有无双遣者。有无亦相待而立。今既双遣。不空亦空也。故云有无双遣不空空也。此之数句。大师欲显其法。故双拈真妄有无之情尔。
二十空门元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二十空门者。如来破二十种执有之见。因成二十空名。故大般若经云。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虽有二十空名。其体即一法也。今明法性之理不同二十之空。故云元不着也。一性如来体自同者。逈出外道六十二种异见。即与般若涅盘妙心冥合。故云体自同也。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心是根者。根以能生为义。良由此心能生一切善不善法。故名根也。法是尘者。法虽能轨持万物。犹如妙药。病若愈则药必无用。故法是尘也。此之二法皆有窒碍。使人心光不能透漏。如镜上之痕也。所以云。根尘相对。翳障心光。返本明心。良由此也。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则真。
痕垢若尽。心法双亡。自然心光透脱。明见佛性也。古德云。一翳在眼空花遍界。一妄在心河沙生灭。翳消花尽。妄灭证真。病差药除。氷消水在。灵丹一颗点紩成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故云性即真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嗟即叹辞也。世尊出世转大法轮。利益有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师出世正当像法。早嗟叹如此。即今则可知矣。故云。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也。末世弘道不明大旨。各守门庭互相坚执。尽为法病。故下文可见也。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去圣遥远。邪见转深。於正法中返生怨害。是以达磨西来击齿服毒。圣师尚尔。岂况人师耶。诸佛出世莫不兴慈运悲接物利生。魔强法弱而於圣心不知恩德。况今天下升平日久。国王大臣受佛付嘱弘护三宝。诸方法席兴盛。出家之士当起难遇之心。参寻知识决择生死。以求出离。报答四恩。即其宜矣。然而其中有虽学佛法。不知有教外别传者亦有之也。有身居贵位忘宿世所修。而於佛法为其障碍者。必有之也。有虽传持佛法。各以宗派不同互相攻击者。亦有之也。此皆为法门魔事。尽非通人。若是本分当人。必不如是。故圭峰云。诸宗门下皆有达人。然各安所习。通少局多。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存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致使是非纷拏。莫之辨析。故云魔强法弱多怨害也。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如来唯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世有魔王。虽与佛同时而不信有圆顿法门。闻佛所说悉皆毁谤。恨不灭除令如瓦碎也。世人有无大乘根性者。亦不信有悟入法门。而於释门身虽出家。尚自不信。故有之也。古德云。不可向翳目人前说空中无花。不可向狂病人前说面前无鬼。空废语言应不信受。直须目净心安。当自知矣。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世人所造无量无边之业。皆妄心所作。故云作在心也。所感无量苦果。地狱畜生饿鬼种种等形。受种种苦。古德云。负鞍衔紩为谁来。昔时祇为行心错。故云殃在身也。皆是自作自受。非他人所致。故云不须冤诉更尤人也。世间之苦乃止一世。地狱之苦无有穷尽。剑树刀山种种不可说苦。此方受尽世界坏时更移他方地狱受罪。报尽更生畜生。驴马皆非别人。唯自作自受也。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谤法之罪非小过也。毁般若罪业皆落地狱。亦非轻计。地狱皆无间地狱。即极重狱也。时数久远皆论劫数。谤法报非一。具如藏经所载。或为九头龟。或患白癞疾等。良由十方诸佛出世悉皆赞叹一乘妙法。十方诸佛由证法故得成无上正等菩提。今却返谤其罪。宜矣。故云莫谤如来正法轮也。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深沉狮子住。
栴檀林喻一真妙境。无杂树者。无小机权位之杂也。郁密森沉者。郁密即繁茂之貌也。森即幽邃之貌也。师子住者。以喻法性之境。唯大乘菩萨所住。人天小机即不能知。故知无上般若唯接上根上士。中下之机卒难悟入。故云。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沉狮子住也。
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无为大道唯大乘菩萨履践。诸小乘人与诸权位行人不能措足。师子喻大乘菩萨也。走兽飞禽喻人天二乘小机也。是以法华五千退席不任此事。一真妙境唯上士所游。中下之流卒难摸索。故云。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也。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所言师子儿者。喻菩萨初发心时即便成等正觉也。超过声闻缘觉诸小乘众。故云众随后也。三岁即表见性之人圆修三法也。智者云。空也者泯一切法也。假也者立一切法也。中也者妙一切法也。空不定空。空处当体即空即假。假不定假。假处当体即空即中。中不定中。中处当体即空即假。此之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一处常三三处常一。所以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一也。悟入之士圆证三法。所说法门皆中道实相。故云三岁便能大哮吼也。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野干喻凡夫二乘也。师子喻大乘菩萨也。菩萨之人深悟法性。从初发心便成正觉。所说法门悉皆称性也。二乘凡夫诸权位人不能明见佛性之者。所说不明究竟实相之理。犹如百千妖怪虚开口。终无所益也。故云百千妖怪虚开口。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圆谓圆满。顿非渐次也。教者效也。圣人备下文言。诠理化物为义也。圆顿之教。不假渐次。超入佛境。传曰。譬如太子具王义之德。迦陵超众鸟之音也。勿人情者。勿犹众也。一切众生若有疑情不决。直须明了。此非世间之学。为生死事大。实非容易。故下文明其因果也。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此是永嘉自谓也。岂是山僧驰逞人我之心。切恐未来之际一切众生於法门中发心修行。错悞用心。堕落断常二见。此之二见能陷人。故名之为坑。如世坑堑也。西天有九十六种外道。不出此见。故法华经云。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即其义也。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非不非是不是者。乃明是非之相分明。不可错乱也。非岂不是非乃真非也。是岂不是是乃真是也。虽则是非无主。不可瞒盰佛性笼统真如也。差之毫牦失千里者。毛中长者曰毫。牦者十牦为一毫。若差之毫牦之间。则失之千里万里。故下文深明是非之相也。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龙女善星者。明显是非之相也。昔日灵山会上有一龙女献佛宝珠。世尊受之而为说法。悟无生忍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号华鲜如来也。非则善星生陷坠者。昔有比丘名曰善星。念得十八香象驼经。生身活陷地狱。谓不见佛性说法返成谤渎。故则有所警策也。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今欲明无相之功。先明有相之理。大师少时历诸讲肆。听集天台智者教观。深於经论。积学博问也。先德云。五夏已前精研律部。大明经论。然后参寻知识。决择生死。乃入道叙也。非宿有乘种愿力。罕能全此。从上诸圣莫不皆然。达磨祖师学该三藏尤专定业。非不知也。后之学者不能及此。返为谤说。深不可也。譬如筌蹄有获鱼兔。既获鱼兔筌蹄可忘。下文可见也。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经论之学岂有过失。乃我佛如来金口所说。於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故知教不迷人人自迷教也。古德云。看经须具看经眼。眼若不明返为名相所眩。不穷心地一向多闻。所以云。纵多学。也成贪。那个回头解自惭。伶俜抂作他乡客。本分门风不荷担。譬若入海算沙徒自困尔。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如来诃责多闻之士。虽则多闻。不获修证。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也。既非己宝。数至终日虽知数量。不得受用。於己有何益也。所以云。譬如终朝说药而自困於沈痾。有若长年问程而不动跬步。得鱼忘筌者。罕遇其士。执指为月者。实繁有徒。即其义也。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从来者。从无始来也。蹭蹬者。行不进之貌也。虚行者。未有地头而虚行也。从无始已来以至今日。经生死崄道。徒自困疲。於涅盘路上未曾蹈实。故云觉虚行也。多年枉作风尘客。譬如世人飘蓬南北。千里家乡转远。枉作风尘之客也。古德云。门前无限路。谁是到家人。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谓不皈依三宝之人。西竺九十六种外道依附邪师。生诸邪见。故云错知解也。不达如来心地法门。故知於无量劫受无量生死。皆因邪师说法也。不遇圆顿大乘菩萨所说。故论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以经於往昔无量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不闻佛名者。皆遇邪师故也。
二乘精。无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二乘之人精进修行。断三界见思。七返人天。所历修行法门非不精进也。饮寂灭酒。卧涅盘床。不起大悲心。修利他行。接物利生。是无道心也。外道聪明无智慧者。西竺外道极有聪明之士。念得四围陀典籍。不明佛性。故寒山云。世有多解人。愚痴学用文。不忧当来果。唯知造恶因。见佛不解礼。见僧倍生瞋。五逆十恶辈。三毒以为邻。死去入地狱。未有出头辰。今古聪明之士为世智所使。不信般若亦有之。古德云。李白李斯文学绝。二人不遇空王记。几多空负聪明心。到底生死打不彻。先圣垂慈如此。岂不知有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