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二【2 / 8】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4]山翁:指晋代名士山简,这是作者的自指。

[5]卿:这里指下句的暮鸦。

【鉴赏】这首曲子情景交融,写于作者任平阳路府判官之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汾西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开头三句“平阳……无味”,借景抒情。汾西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让人心旷神怡,精神饱满。生活在这种美景之中,就算做一个小官,位卑人轻,也是人生一大快事!“锦障……鸦啼”,描绘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场景:作者一路骑着马,欣赏着美景,洋洋自得,而路上的行人看到作者这般,却都笑他疯癫痴傻。作者以无情的暮鸦象征不能理解他的行人,流露出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四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1]。入手[2]风光莫流转,共留连[3],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4],问何日是归年?

【注释】

[1]练:白色的绢绸。

[2]入手:到来,来到。

[3]留连:指因留恋而徘徊不去。

[4]信美:确实美。

【鉴赏】这首曲子通过对客居他乡时看到的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难以释怀的思乡之情。曲子开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景图。“采菱……横练”,营造了一幅烟波缥缈的采菱场景。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采菱人的声音隔着烟波隐约传来,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写法,增添了曲子含蓄美妙之态,能够很好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入……面”,写作者面对如此美景,不禁由衷地感慨:但愿眼前如此美好景致不要那么快消逝。曲子的前五句,集中笔墨描绘了客居他乡时看到的美景,而后三句笔锋一转,情感急转直下:“江山……归年?”江南虽然美,但终究不是我的家乡,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去呢?这里诗人借用典故引出自己内心的感慨:“问何日是归年”,可见这种乡愁在作者内心扎根之深。

这首思乡之作,写得婉转曲折,以乐景写哀情,感人至深。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六

秋风湖上水增波,水底云阴过。憔悴湘累[1]莫轻和。且高歌,凌波[2]幽梦谁惊破!佳人望断,碧云暮合,道别后意如何。

【注释】

[1]湘累:指屈原。

[2]凌波:指水中女神。

【鉴赏】这首曲子作者借屈原惯用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因被发放出京,不被重用而怀才不遇的哀怨与苦闷。开头“秋风……阴过”,描写一阵秋风拂过碧波荡漾的湖水,投映在湖水中的白云的影子也悠然荡漾,暗示了“流水无情”的含义,从中隐隐透出一股寂寞难耐的意味。从而引出了下文的劝慰:“憔悴……高歌”,是说,面对如此旖旎的风光,憔悴的诗人啊,请你只管放声高歌,不要再苦苦地低吟了!“凌波幽梦谁惊破”,一句作者发出疑问:湖水中女神的美梦有谁能惊破呢?对美人的倾慕之情一时难以平抑,只好寄情于幻想。最后三句“佳人……如何”,写盼望佳人到来,然而,直到夜幕降临,佳人也杳无音信,失望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作者只好虚设了一个相会的场面询问对方分别后的离情别绪。“道别后意如何”,以幻想掩饰自己内心的苦闷,这就使情调更为凄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越调〕平湖乐

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赋

春风吹水涨平湖,翠拥秋千柱。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鳌头[1]游赏,浣花风物[2],好个暮春初。

【注释】

[1]鳌头:是作者自称。

[2]浣花风物:此处指春日游赏。

【鉴赏】此曲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作者当时在平阳时所作,曲子描写当地春游的风俗,抒发了作者的欢愉之情。开头两句“春风……千柱”,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风吹拂着满湖春水,两岸柳色苍翠,在万绿丛中,隐现着飘荡的秋千。接下来三句出现了游赏的群众,“两……处”,三月七日那天,人们都出来游湖宴饮,湖边呈现出一派欢欣热闹的景象,作者不禁陶醉在这欢乐的场景之中了。一个“斗”字,表现出竞赛的激烈,“万人呼”写出了观赏者的热烈情绪,“出没”二字衬托出了划船者不畏风浪、勇往直前的气势。曲子的前五句是对景物、场面以及人物的客观描写,最后三句则表现作者游赏的主观感受。曲终“好个暮春初”,点明时令,照应了题目,表现了作者观赏时的欢快心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1]

社坛[2]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3]。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4]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5],不羡日夕佳。

【注释】

[1]尧庙秋社:尧庙,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城南十里。秋社,是古代祭祀土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2]社坛:社日的祭坛。

[3]多稼:指丰收。

[4]壤歌亭:尧庙中建筑名。

[5]致有:尽有,有的是。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了丰年社日民间的喜庆活动。“社坛……多稼”,写祭祀活动告一段落,乌鸦归巢,祭民们自己的节目便开始了。他们举杯欢饮,心满意足地看着丰收的庄稼。“霹雳……如画”,乐声奏起,人们载歌载舞,笑语连连。“笑喧哗”表现出村民们无拘无束的欢快气氛,也烘托出在丰收之年,人们生活的称心美满。“山如画”则是人们因喜悦而产生的感受。作者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了尧庙秋社之后村民们开展娱乐活动的欢乐场景。“朝来……夕佳”,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此处空气清新宜人,跟陶渊明那“山气日夕佳”的隐居之所有可比之处,但是其中韵味深长。作者化用王子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高雅淡泊的心志,自己只愿做一名高洁洒脱、无为而治的小官,不一定非要隐居山林。

本曲以尧庙秋社的欢庆活动为背景,对活动场面进行了描写,在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同时,抒发了主观感受。曲中用典颇多,语言晓畅又富有韵味。

卢 挚

〔中吕〕普天乐

湘阳道中

岳阳来,湘阳路,望炊烟田舍,掩映沟渠。山远近,云来去。溪上招提[1]烟中树,看时见三两樵渔,凭谁画出。行人得句,不用前驱。

【注释】

[1]招提:寺院的别称。

【鉴赏】这首曲子是作者到湖南赴任沿湘水进发途中所作。作者从视觉入手,通过两个层次描写了自己陶醉于山水的情况。先从大视野中远望:袅袅的炊烟、一座座农舍茅屋遮掩着高高低低的山坳沟渠,颇有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接着,通过视角的移动,写“山远近,云来去”,十分贴切地描绘出了沿途所见的青翠叠嶂的山峰和飘浮在天边的云朵,动静结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活力。然后,视线收回,集中着眼于近景,写招提周围的景色。溪水潺潺,树木茂盛,鳞次栉比的寺院掩映其中。在这样如画的环境中,偶尔见到两三位樵夫、渔父,他们在其中逍遥自在,是何等惬意啊。“三两樵渔”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自在生活的渴望。画面突出了恬静之意,包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由衷的迷恋与羡慕。最后,“行人得句,不用前驱”,则直接表达了自己忘情山水的情感。

整首曲子由时空、景物进而写到感受,简洁有序。作者用疏淡之笔,将情与景结合,同时又注重整体画面的把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吕〕喜春来

和则明韵(三首之三)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小瀛洲外小红楼[1],人病酒,料自下帘钩。

【注释】

[1]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鉴赏】这首曲子作于作者任江东道廉访使时,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红楼中人的思念。

“春来……似油”,写春临大地,南国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绵绵春雨过后,西湖水更加清澈透明,波波粼粼,闪闪发亮。作者将百花比作锦绣,湖水比作油,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西湖秀美的风光。“小瀛……帘钩”,这三句是写作者所思念的佳人。面对如此的美景,很容易就引起了作者的闲愁。作者思念的人儿,此刻在做什么呢?一定是寂寞地独上小楼,倚楼远望,以解相思苦闷,或是躺在床上,独自安寝,在梦里圆她的相思!“料”字表达了作者对心上人的关切,这种写法很独特,作者借想象心上人在想他来表现对远方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新颖独特。全曲短小精悍,表达委婉含蓄。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1],落残霞孤鹜齐飞[2]。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3]。夜静云帆月影低[4],载我在潇湘画里[5]。

【注释】

[1]挂绝壁松枯倒倚:此句出于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景物指奇绝险怪。

[2]落残霞孤鹜齐飞:化用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鹜:野鸭。

[3]散西风满天秋意:言“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又确实有“意”可感。

[4]夜静云帆月影低:云帆,白色的船帆。月影低,是说帆影在初升的月亮的照映下,显得低而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