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养闲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实际上,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除了李定国比较厉害之外,李定国还有一个兄弟叫孙可望同样也是比较厉害。
孙可望,陕西人,同李定国一样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在张献忠活着的时候,孙可望的威望甚至高于李定国。
豪格打四川的时候,张献忠被豪格给射成了刺猬,临死之前告诉自己的义子们,自己这辈子是错的离谱,你们要帮助明朝去对抗清军。
这个话,李定国听进去了,孙可望没有听进去。
在孙可望看来,和明朝打了这么多年再去当明朝的小弟,那是属实丢不起这个人,所以孙可望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帮明朝复国,而只是想联合明朝对付清军。
如果事成的话,就和明朝对半分天下
如果事不成的话,那就找个地方割据一方,自己当山大王岂不是痛快。
按理说,孙可望这个想法没有什么错,明朝还在的时候他也没有受到过明朝的任何恩惠,这种思想算不上错,可李定国不愿意了,你小子这是要公然违背义父张献忠临终的遗言。
从军事能力上面来说,李定国比孙可望强一些,可从整体能力来说李定国是不如孙可望这个人的。
这两个人如果联合起来对付清军的话,绝对有一场好戏看,甚至可以做到同清朝平分天下。
只不过,这二人观念不同,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昔日的兄弟终究还是成为了敌人。
前面我们说了,孙可望对明朝没有什么好感,所以南明皇帝在他的手里就是一个傀儡,只要南明皇帝手底下的大臣有任何不满,孙可望也不废话,直接杀。
在孙可望的手里,南明皇帝活的那真是相当痛苦,不仅被迫封了孙可望为秦王,就连自己的日常生活还得看这位大爷的脸色。
李定国二蹶名王之后,抗清的形势本来是一片大好的,结果孙可望和李定国发生了内斗,直接将这个大好形势给葬送了。
最后孙可望投降了清朝,洪承畴对孙可望也是比较看重的,绝对这家伙是个人才。
至于孙可望的结局,很多资料都说是被清军给杀了,实际上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即便清军想动手,那也得考虑一个实际状况,毕竟对于这种投诚的人,如果不高官厚禄的养着,只怕没有什么人再敢投降了。
关于孙可望被清军杀死的史料,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基本上都是明末文人杜撰出来的东西,真实性非常小
首先就是吴伟业的《鹿樵纪闻》,里面是这么说的
“可望既降,召至京,封为义王;后从出猎,毙于流矢。”
作者吴伟业是明朝进士,后来投降了清朝,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口述,也就是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从别人的嘴里听来的,然后自己写了下来。
最著名的就是李自成打败了万历儿子福王之后,将福王给煮了的事情。
关于这段历史,很多学者都认为不可靠
许多年以后,在洛阳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就很明确的说了,在城破之后福王宁死不降,最后被李自成杀了,并且按照藩王的规格给埋葬了。
这个出土的文物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福王的尸体是在的,既然福王的尸体完好无损,又何来被李自成煮了一事?
所以说,考古这个事情,很多时候都是为了验证一下能不能和史书对上,因为很多历史记载在和文物对比之后才发现是靠不住的,这就是盗墓贼的可恨之处,让许多历史真相永远被掩盖。
比如说汉朝昌邑王刘贺,这个被霍光废了帝王的人陪葬品里面有许多黄金,而在此之前许多人都认为汉朝的黄金是黄铜,而刘贺墓出土的都是纯度非常高的黄金,并不是黄铜。
有意思的是吴三桂因为陈圆圆投降了清朝这个事情也是出自这本书,而吴伟业本人后来投降了清朝,乾隆时期的时候有本书叫贰臣传,吴伟业恰好和孙可望在同一本书里面又见面了。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还有一本书叫荷牐丛谈,里面很明确的说了孙可望是被清朝毒死的
“可望亦降于三桂,送至燕,封为义王,寻被酖。”
这本书的作者叫林时对,他比吴伟业好的地方就是明朝灭了之后没有投降清朝,这是此人值得尊重的地方,我觉得有必要说明。
只不过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真实性不太高,因为林时对官不大,没有接触到核心的地位,所以对一些事了解的不是很清楚,比如孙可望投讲这个事情,不是投降的吴三桂,而是投降的洪承畴。
但凡严谨一点的清朝史料,孙可望都是正常死亡,并不存在被害死一说。
实际上,对孙可望投降这个事情,清朝看的相当重,按照时间线来说,孙可望是顺治十四年十一月投降的清朝,到了十二月的时候就被清朝封王了。
当时清朝还专门派了官员来湖南给投降的孙可望举行授封仪式,这个授封仪式刚结束,孙可望就去了北京。
到了北京城外的时候孙可望就看到清朝的两位亲王带着一大批的好官正在等着自己呢,这种待遇怎么能够不让孙可望感动?
在孙可望休息一晚上之后,顺治在第二天亲自接见了孙可望,并且在随后的十天时间里面请孙可望吃了三次饭,并且赏赐了孙可望很多东西。
所以说,有的时候我都觉得明朝灭亡被清朝取代是历史的必然性,明朝天天内斗,孙可望也算是其中的受害者,而清朝在孙可望一个降将的到来都如此重视,这种笼络人才的手段那真的是相当厉害。
明朝,亡国亡的也不算亏!
明末清初里面,其实人才很多,投降清朝或者说暗地里帮过清朝的人那也是相当之多,其中还有一些人就是明朝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可望投降清朝的政治意义要远比平西王吴三桂投降清朝所带来的影响要大的多。
吴三桂其实很委屈,无论他怎么做,李自成和清军都是要来的,无论他手底下的兵再怎么能打,也就是那点人,无论是李自成也好还是多尔衮也罢,他都打不过。
清军进关是历史的必然性,不是吴三桂的个人意志能够抵挡的,从某个方面来看,如果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难道真的待遇就比投降多尔衮好吗?
那还真不一定,吴三桂的身份毕竟是明朝的平西伯,而李自成实打实的逼死了崇祯,这是怎么都抹不掉的事实,吴三桂想起来这个事情估计都觉得膈应。
在心理上,清军进关打的是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在吴三桂看来哪怕清军不为崇祯报仇,自己心理上那是过得去的。
孙可望投降清朝,并不是一个人简简单单投降就完事的,由于之前长期在西南地区活动,并且自己手底下还有十万人,对西南的防务和地形那真的是了如指掌,闭着眼睛打炮估计都很难打不准目标。
投降之后的孙可望直接将这些秘密全盘托出,还策反了自己一大批旧部,给在西南反抗清朝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孙可望的投降,就凭借着西南那个复杂的地形,清军估计摸都得摸好几年,别说打仗了,能不迷路都算走运了。
李定国和孙可望,可以说算是南明和农民军的结合体,这二人基本算是代表了农民军和南明的合作。
而在孙可望投降之后,李定国过的也不好。
这个时候真正能够代表南明政府的其实还有一个人,算得上是正经的南明将领代表
这个人就是之前我们提到过的郑成功,并且在郑成功最巅峰的时候还带着十万大军来到了南京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