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四十四章 白小虎走了 张献忠来了【1 / 1】

神之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秦王白小虎微微挑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我们将襄阳王朱翊铭和张献忠的家眷带到了西安城,并散布出消息称他们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下。

然后,我们可以向崇祯皇帝和张献忠提出条件,用粮食和军用物资来换回这些人。你们觉得,他们会怎样应对呢?”

李定国眼睛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兴奋地说道:“以崇祯皇帝一贯的行事风格来看,他必定会想方设法赎回襄阳王朱翊铭。

毕竟,对于这位极看重名誉的皇帝来说,怎能容忍自己的声名受到损害呢?”

说完,他嘴角泛起一抹得意的笑容。

白小虎轻轻一笑,表示赞同:“没错,崇祯皇帝向来注重面子,绝不会轻易放弃这样一个挽回颜面的机会。

一个堂堂的王爷,岂是随随便便给点甜头就能打发走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敲打着桌面,似乎正在盘算着下一步棋该如何走。

一旁的高桂英听了两人的对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插嘴问道:“那么,将张献忠的家眷带回西安城,是否也有着类似的打算呢?”

她的目光紧紧盯着白小虎,似乎想要从他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些端倪。

白小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的确如此,这也是我们考虑的一部分。通过掌握张献忠的家人,我们或许能够在与他的交涉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说到这里,他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显然对接下来的筹划信心十足。

高桂英双手抱拳,深施一礼,言辞恳切地说道:“秦王殿下,我们与其他义军本应志同道合、并肩作战,但如今我方采取这样的行动,恐怕会被其他义军视为叛徒异类,请您再三思量啊!”

话音未落,门外忽然传来一声低沉有力的回应:“小妹目光狭隘,这争逐天下之事岂能视同儿戏一般?”

紧接着,只见门帘被轻轻挑起,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跨步而入——正是高一功。他走到屋内,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朗声道:“拜见秦王!”

白小虎微微抬手示意道:“免礼吧。”

“多谢秦王。”高一功直起身来,转头看向自己的妹妹高桂英,面露责备之色,斥责道:“无论是张献忠也好,还是李自成也罢,在我等眼中,他们与那腐朽不堪的大明朝廷毫无二致,皆是早晚需要消灭殆尽的敌人。

至于他们如何看待此事,并不会对我方的决策产生丝毫影响。”

秦王白小虎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接着说道:“高一功将军所言极是,我们应当将张献忠之流与大明朝廷等同观之,因为他们皆是阻碍我们夺取天下的强劲敌手。

高桂英将军啊,眼光需放长远些,咱们的终极目标乃是一统江山,岂可以偏安一方、固步自封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对手?”

高桂英的脸瞬间变得通红,仿佛熟透的红苹果一般,羞涩与恼怒交织在心头。她真恨不得立刻转身离去,远离这个让她倍感难堪的地方。

然而,内心深处的理智却如同坚韧的绳索,紧紧地拉住了她即将迈出的脚步。

最后,她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向秦王白小虎低头致歉:“实在抱歉,是桂英考虑不周,想法太过浅显了。”

秦王白小虎敏锐地察觉到了高桂英的窘境,她一介女子,自己说的话有些重,于是,他善解人意地又劝解道:“大家聚在此处,无非是为了商议如何增强我们的实力,每个人的意见都是宝贵的财富,何来肤浅之说?

唯有诸位将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们方能从众多计策中遴选出最为有利的方案,确保我方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听到白小虎这番话,高桂英的脸色渐渐恢复了平静,原本紧绷的身体也松弛下来。

她暗自感叹,白小虎不愧是秦王,三言两语便化解了自己的尴尬。再看向自己的哥哥高一功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不满。

今日兄长竟然丝毫不顾及兄妹情分,当着众人的面让她下不来台,真是令她生气!于是,她忍不住狠狠地瞪了高一功一眼。

而高一功此时也是叫苦不迭,心中暗自苦笑。他这个妹妹啊,向来心直口快,行事鲁莽,从来不懂得审时度势,也不考虑他们所处的立场和周围的环境。

这样下去,迟早要惹出大祸来!想到此处,高一功无奈地摇了摇头。

秦军经过一整天的休整,所有该完成的事项均已处理妥当。

次日清晨,天色刚刚破晓,秦王白小虎所统率的大军,押送着一列长长的装满粮食和金银财宝的车队,朝着西安城的方向浩荡前进。

这一路上,明朝的各个城关纷纷紧闭城门,竟然没有一支明军胆敢出城拦截阻击。

面对如此情形,秦军诸位将领不禁心生感慨:这般懦弱无能的明军实在是堕落腐朽至极,简直不堪一击!

与此同时,大西王张献忠率领剩余部队成功摆脱了杨嗣昌的追杀,他们如疾风骤雨般地向着襄阳城疾驰而去。

张献忠端坐于马背之上,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手中马鞭直直指向襄阳城的方向,对自己麾下的众位将领高声喊道:“那杨嗣昌老儿将粮草和军用物资,统统囤积在襄阳城中,咱们此番前去夺取这些资源,定能让自身实力大增!待到那时,再来跟他一决生死!”

听到这话,孙可望的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敬仰之情,心中暗自感叹:义父大人智谋深远,岂是我辈所能企及的啊!

秦军离开襄阳城后,襄阳城知府王承曾对此毫不知情。此刻,他正独自囚禁于府邸之中,焦虑不安地来回踱步着。

尽管他花费了自己大部分的家财才得以幸免一死,但内心深处仍然充满了疑虑和恐惧,不知道秦军是否会信守承诺。

王承曾心中忐忑难安,思绪如潮水般汹涌。他不断回忆起与秦军交涉的那一幕,当时的紧张气氛至今仍历历在目。

虽然最终达成了某种协议,让他保住了性命,但谁能保证秦军不会出尔反尔呢?毕竟在这乱世之中,信义往往变得脆弱不堪。

他越想越觉得不安,开始懊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如果当初选择坚守城池、与秦军决一死战,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他已经失去了主动权,只能寄希望于秦军能够遵守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