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小说网

第84章 不要拦我,我要干死他!【1 / 2】

清渠一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www.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鹤龄,可敢与我一辩?”

翰林院中,又有人拦住了张鹤龄的去路。

“你不配!”张鹤龄轻蔑一笑,高傲开口道:“等你什么时候能击败我的弟子,再来和我辩论吧!”

那人顿时低下了头。

随后,张鹤龄十分淡定的进了房内,这几日,因为一直对骂,导致工作都被耽误了。

张鹤龄抽查了几个编修的工作,发现写的不怎么样,忍不住摇摇头,编纂宪宗实录好歹也是件大事,怎么能如此敷衍呢?

之后,有一人走到张鹤龄面前,把稿子交给他。

竟然已经完稿了?

张鹤龄惊讶的抬起头,看着这位新科翰林,其貌不扬,平平无奇,记得当时交给他任务时,这个翰林十分高兴的接受了。

张鹤龄认真看了一遍,不禁大惊失色,因为他发现这篇文稿,他竟然改不动一个字……这家伙的才能,有点离谱啊。

“这是你自己写的?”

“是我自己写的。”

张鹤龄仔细打量着这位翰林,点头道:“不错,你所写的内容,正是我心里面想的。看来,咱俩的思路都是正确无比的。好好干,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这位翰林只是略微点头,并不在意张鹤龄的夸赞。

“你叫什么名字?”

“杨廷和!”

张鹤龄顿时目光一缩,他当年成绩虽然不好,但是还是知道杨廷和这家伙的。

此人打小就十分聪明,十二岁就成为大明最年轻的举人,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并且成功入选翰林院。

后来历经三朝不倒、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只不过,遇到了同样很聪明的嘉靖皇帝,经过大礼仪事件后,落了一个仓皇致仕的结局。

张鹤龄一把揽过杨廷和的脖子,笑呵呵的说道:“怎么样?跟着我混吧,以后让你吃香的,喝辣的!”

杨廷和摇摇头,脸色很是冷漠。

张鹤龄生气道:“怎么?在你眼中,我是什么样的人?”

“毫无章法,肆意妄为。不愧是大明外戚,要不然早就被流放到岭南了!”

张鹤龄勃然大怒,直接扑到他身上,把他压在地上,举起沙包大的拳头,恶狠狠道:“你这么污蔑我,难道你就不怕我揍你吗?”

杨廷和艰难道:“公子大可以出门看看,十个翰林就有七个翰林在骂你,还有三个翰林在写奏章……照你这么说,他们都在污蔑你吗?”

“呵,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本公子毫不在意!”

张鹤龄起身,上下打量着杨廷和,询问道:“既然别人都在骂我,你为什么不加入进去?”

“在学术上面,我并没有什么观点。所谓的学术,只是为了治理国家,所以只要能让百姓安康,丰衣足食,妇孺老幼皆有所养,那就是好学术。”

“那该怎么治理大明呢?”

“要为基层百姓减负,朝廷优待士绅和宗室,他们的税赋比百姓低了很多,其实这没有错,因为朝廷是需要人才的,只不过,这些士绅和宗室隐匿田产,导致名下田产很多,每年的税赋却越来越少。”

“更有甚者,他们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只要百姓给他们缴纳一部分粮食,就给百姓予以庇护,如今,朝廷在田地上收的税赋越来越少。”

张鹤龄深以为是的点点头,说道:“那就降低士绅和宗室的待遇,让他们也一块纳粮?”

“这怎么能行呢?他们还不得造反吗?现在大明看似繁花似锦,其实也有不小的危机,绝对不能大动干戈,不然会出大问题的。”

张鹤龄迟疑片刻,询问道:“难道看着他们啃食大明?”

“当然不行,可以一步一步来,比如说,如今路途上的运输损耗极大,岭南的粮税运到京城,最多只剩下两成,如果要补足粮税,运输前就要把粮税提高接近一倍。”

“而这运输中的损耗,最后全由百姓承担,长此以往,百姓们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只能放弃田地成为流民,流民多了,就会出现造反。”

“所以,可以要求岭南的粮税以白银结算……”

杨廷和抬起头,说的头头是道。

他从粮税上说到百姓治理,又开始解释如何应对江南百姓激增,而边境百姓不足的问题。

张鹤龄惊讶的看着他,嘴巴越张越大,此人对于粮税的改革,可谓是恰到好处。要知道,五十年后的一条鞭法,与此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鹤龄眼神愈发不对劲了!

这家伙才二十多岁啊,就能想到这么多,不愧是能在正德年间,担任首辅的人才啊。

在历史上,这位杨廷和一路升迁,在弘治七年就担任了朱厚照的老师,而等到朱厚照登基后,他就顺理成章的成了首辅。

朱厚照肆意妄为,所以杨廷和不但要处理政务,还要调和朱厚照与群臣的关系,最起码在他的治理下,正德年间没有出过大的纰漏。

只不过,年少得志,也未必是好事。等朱厚照去世后,迎来了嘉靖皇帝,这位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开始了两人斗法,到最后,杨廷和以丁忧为由,离开了朝堂。

“你确定不跟着我混吗?”张鹤龄再次伸出了橄榄枝。

“确定!”

杨廷和很坚决的摇摇头,他意思看起来很明确,老子是要当大明首辅的,跟着你一个外戚混,以后能有什么大的成就?

“行吧,我就不强人所难了。”

张鹤龄看起来十分通情达理,拍着杨廷和的肩膀,笑道:“你想不想做太子太傅?”

杨廷和很意外,随即笑了笑,他才二十多岁,只是一个小小翰林,怎么有资格做太子太傅呢?

随后张鹤龄就离开了翰林院,直接前往了皇宫,到了垂拱殿,面见了弘治皇帝。

在下方,还有几位大臣在处理政事。

“小子,你来干什么?”

弘治皇帝放下奏章,开口询问道。

“臣有要事启奏,是关于治理国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